精華區beta Aborigin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民粹主義」英文作:"populism",俄文作:"Narodnichestvo",是歷史上的兩 股運動。前者指一八九○年代美國人民黨(People's Party)黨人所提倡的口號, 因美國西、南各州農業蕭條而興起。他們譴責國會為富人所把持,要求政府補助小 農,主張「還政於民」,他們更要將「共和黨人的政府」改造成「庶民的政府」。 他們不相信所謂的「菁英」及代議政治,毋寧更信任與自己一樣的平凡百姓。在哲 學上,他們師法美國大革命時代的思想家培恩(Thomas Paine)對人民的信心:相 信人民是理性的,只要給人民足夠的資訊,人民自己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不需 要菁英高高在上的指導,也不需要代議士不真實的代表。事實上,"populism"的字 源"populi",也意味著"of the people"(民有)。"Narodnichestvo"指一八七○年 代俄國傳統的民粹主義,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的一場運動,為俄國革命的一 支,視農民為俄羅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是「禮失求諸野」的所在。它重視農民的 革命潛力,而與主張工人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對立。 民粹主義的意涵將庶民(特別是農民)理想化,相信一切德行蘊藏於「人民」 之中,「人民」的意志是道德與正義的泉源。 在政治學的領域裏,固然認為「民粹主義」是訴諸群眾的政治活動,但卻不能 忽略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儘可能將權力交給一般公民 (to seek to keep as much power as possible in the hand of the ordinary citizen)」。雖然對人民的直接訴求,也常被魅力型的獨裁者所運用,他們常以物 質利益或滿足人民非理性情緒(如排外)動員群眾,收買人心,以奪取或鞏固政權 ,如阿根廷的裴隆、德國的希特勒、及菲律賓的馬可仕等。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和文 化大革命時,又何嘗不是如此?事實上,連蔣經國都曾在一九八0年代登上美國『 時代』週刊(Time)的封面,被稱為「臺灣的民粹主義者」。然而真正的「民粹主 義」是否定菁英領導的,與動員群眾、討好群眾的政治現象相當矛盾。事實上,自 法國大革命以來,群眾運動逐漸從西歐蔓延到全球各地。許多國家都有大規模群眾 運動的政治現象發生,其中固然有靠領袖魅力煽動起來的,也有由民間團體自發形 成的。將各式各樣內涵各異的群眾運動都視為同一種運動(例如,「民粹主義」) ,在邏輯上恐有不周延之處。 ──摘自某論文 ________________ 僅供參考....不代表本人言論 -- 只見那人突然罵道:「捧給攏!你怎麼可以拿人家的東西....」 捧給攏???是誰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