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borigin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在椰林原住民版上發表的, 作者是誰我忘了, 但我覺得他寫得很好, 再把 它破出來, 與大家分享*** 從郭英男事件中,其實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今臺灣流行文化的 依賴性格,而這樣的依賴性格更進一步地被商品化所強化.郭英 男夫婦早在數年前(好像是八年前)即受邀到法國演出,期間所 演出的歌曲隨後由邀請單位予以出版.爾後Enigma樂團向法國 購得部份版權,並收集(混音)於其return to yourself 專集中 出版(93年吧?). 結果是Enigma樂團因return to yourself 一曲打響了在歐 洲,美國甚至是世界流行樂壇的知名度.正因為如此,大部分生長 在臺灣的民眾是透過Enigma的唱片專輯方才有機會聽到Amis的 飲酒歡樂歌間接地認識了臺灣原住民的音樂是如何地被運用於 當今的流行樂壇,不過,這一切卻都發生在" 國外 ".甚至當return to yourself獲選為96年亞特蘭大奧運主題歌時,藉由臺灣某家唱片 公司對於"版權"問題的質疑記者說明會,我們才認識了該歌曲的 主唱人郭英男夫婦及其他數位Amis族人 神奇罷!臺灣的原住民 文化是因為在國外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進一步藉由(文化)商 品的形式回銷到臺灣,引起了臺灣民眾的好奇,原來這麼美的音樂 是來自於臺灣的Amis.加諸被膺選為奧運主題歌的國際級肯定,頓 時在市場上蔚為搶購中的流行商品.這樣的戲劇性結果,也只有拜 市場經濟商品化邏輯之賜,藉著商品消費而重新發現臺灣的原住民 文化. 然而我們好奇的是,臺灣的原住民文化不正是臺灣文化的內涵, 為什麼不由臺灣自身來發揚光大,反而必須假借他人來重新發現自己? 我想答案很清楚!過去臺灣社會根本不重視原住民文化,甚至是 不認識或不想認識原住民.對於早已存在多元族群與文化的事實, 更不曾認真思考與平等對待,"政治"過多地干預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同時當權的政治優勢連帶地決定了不同文化的優劣順序,並予以政 治地.社會地...支配於其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中.多元文化的內涵 就這麼政治地被閹割了. 此外,臺灣經濟發展的依賴性格,相當程度地經由商品的消費形 塑著臺灣的文化風格.就"郭英男事件"而言:與其說,臺灣"本土化" 的風潮連帶地喚起了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音樂)文化的重視,倒不 如說是臺灣社會經濟發展的依賴性格,讓臺灣民眾藉由市場中的(進 口的/高級的)文化商品消費而更加能夠"再""發現"自己.臺灣,似乎 一直都是在"再發現"中拼湊自己,不管取材是來自閩南的、客家的、 中國大陸的或者是原住民族的,只是原住民族來得最早,然而弔詭的 卻是被發現的最晚,而且還必須是透過商品形式的包裝(不管是來自 於國內或國外),唯有通過在"消費"過程中才更容易被發現,這種"間 接的"發現著實地形塑了一般人對於所謂的原住民的認識,同時也更 加速了今後原住民文化被整編進入市場經濟的商品化行列,時下臺 灣流行樂壇的"原浪潮"風,最是儀式性地宣告了原住民族的音樂文 化即將被納入臺灣市場經濟體系.往後臺灣的流行音樂市場,"原"調 重現勢必是一大賣點! 當然,夾處於今日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化/商品化似乎是 社會得以運作的宿命,只是過去臺灣社會政治地對待原住民文化,爾 後卻在資本國際化的情境中"再"發現了原住民文化,繞了這麼一大 圈,臺灣社會實存的多元文化圖像刻正逐一顯影、逐漸成形,不過,問 題是"商品消費"似乎漸漸成為臺灣社會對待原住民族的新的基調.(政 治上"原民會"的設置,象徵性地妥協於原住民族的要求;經濟上,勞動 市場中外勞比例的限制以便部份地保障原住民勞工的工作機會,然而 仍不願徹底地面對整體社經結構中原住民族之所以相對弱勢的真實 處境;文化上,"原住民"早已成為市場中流行的符號商品) 這麼說來,難道今日的"原住民"就只是被消費的對象?或許應該換 個方式提問:如果說,消費也可以是再生產,那我們該如何地消費?又 該如何地再生產? -- Origin: ︿︱︿ 小魚的紫色花園 fpg.m4.ntu.edu.tw (140.112.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