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borigin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從解放神學兩階段發展對原住民族教會靈恩運動的反思 以撒克 阿復 近十幾年來,為衝破殖民政權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上的多重宰制,以及 重建逐漸崩落瓦解的民族主體性,台灣的原住民族權利運動展開了具深度及廣 度的影響。特別是其中佔多數的原住民基督徒,以基督徒身份為主體的原運工 作者,試著將自己安身立命的信仰,和正從事的民族解放運動作整合。對三一 神的信仰就成為參與、投入原運的最大動力。在不同的實踐場域和戰鬥位置各 就各位,以不悔的青春和歲月詮釋這傷望的緣由(彼前三15)。 一. 偏離群眾的菁英?! 雖然原運理念的影響仍在發酵深化中,原運的主張和訴求也部份的受到「不滿 意但暫且接受」的回應。若深入探究卻不如想像中的樂觀,從具指標意義的選 票結構即可知其端倪。原運團體曾投下相當的人力和資源的選舉運動,結果不 單是鍛羽而歸,值得深思的是支持人口的遞減。我們可以推諉說是國民黨政權 於原住民族部落組織和強大資源動員的結果,是媒體被壟斷,是縱容買票及賄 選的猖獗。然而,我們無法規避的質問是:原運工作者是否是偏離群眾或與部 落疏離的菁英? 佔原運團體大多成員的基督徒原運工作者,其中長老教會的傳教師不在少數, 十幾年來在講台及大大小小的集會中,大聲疾呼或諄諄教誨,強調基督信仰的 解放意涵。積極參與原住民族的苦難及重建民族尊嚴、民族自治的社會工程。 效法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為蒼白模糊的信仰賦予了血肉和活力。 然而,十幾年下來,此种具政治批判及社會性意涵的信仰並未開拓出更廣的空 間,反而是原運工作者長期所批判的靈恩運卻如火遼原般地席捲了整個原住民 教會,甚至部份原運工作者投向了過去所批判的靈恩運動陣營中。此种現象意 謂了甚麼意涵?強調道成肉身的信仰為何未能被原住民族社會所接納? 基督徒原運工作者,或主張社會關懷的牧者是否如上述是偏離群眾的菁英? 本文不擬從事神學上的論辯,僅欲從南美洲解放神學兩階段之發展歷程和台灣 原運的發展作一參照,由此提出對原住民族教會靈恩運動的省思,嘗試指出現 階段原運在論述和實踐上的盲點。 二.從南美洲解放神學兩階段發展省思台灣原運 台灣基督徒原運工作者之行動哲學,基本上受到解放神學思想影響之URM(城 鄉宣道會)所啟發,以致在實踐過程中以解放神學(特別是解放神學之早期思 想)作為其理論大纛,並以解放神學之溫床……南美洲之政經實況作為操兵之 沙盤。對統治者、跨國企業、全球性的資本主義體系等之批判,皆以解放神學 所描繪的神學地圖,及其蘊生的行動策略作為最終的指導原則。甚至於對原住 民族教會影響甚深的靈恩運動,也受到早期解放神學對靈恩運動及傳統信仰 之評價所制約。 事實上從解放神學思潮發展歷程來看,解放神學之發展充滿運動性,針對不同 的情勢及對草根群眾的凝聚和動員,其主張和訴求常具策略性之調整和變遷。 這樣的變遷歷程與其說是權宜措施,毌寧說是更具現實性、更具體的針對南美 洲真實情境所作的神學建構。烏拉圭籍的解放神學家塞袞多(Juan Luis Segundo)即對此變遷歷程作分析,他認為拉丁美洲之解放神學之發展可分兩個 階段: 1.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是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其影響範圍主要在知識份子、神學家和青 年學生的覺醒。他們意識到拉丁美洲是個深受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教會)影 響的地區,卻又是最缺乏人道之處。由於受傳統教會和統治者扭曲及利用基督 教信仰,為其壓迫人民之不義行徑辯解,找出其統治的合理性,使一般百姓安 於這種受壓迫的情境,致使消極不抵抗和宿命論思想在窮人中非常流行。 因此,在這一階段中解放神學家即對傳統信仰毫不留情的大加伐韃,傳統信仰 被扭曲成抽象思維遊戲,即以「正確實踐」(ortho-praxis)之主張加以顛覆。 同時,他們對傳統的政治理念持批判否定的態度,認為應以基進神學所揭櫫的 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體制和現狀進行激烈的批鬥。知識份子等社會菁英自居為 沈默大眾的代言人,並為他們的權益來奮鬥,而且自己有所犧牲也在所不惜。 然而,不幸的是,到頭來這些菁英發現:他們為之發聲、為之澆奠無怨無悔生 命的人民從來沒有了解過他們,連歷史發展的主流也拋棄了他們,他們就如偏 離群眾的菁英。 2.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解放神學是自70年代迄今。在這階段中,解放神學家懂得必須使其 神學與一般民眾思想相聯結,也就是要真正了解民眾的信仰。要了解他們就要 放下自己的身段,深入到他們中間,向他們學習,而非頤指氣使地批判他們的 信仰,或以救世主的姿態自居為無知之民的導師。在第一階段,解放神學家對 傳統信仰持否定態度,認為它們使民眾安於受壓迫景況,但一般民眾並不如此 認為,反而認為宗教信仰給予希望和力量。如此一來,人民和批判此一信仰 的神學家及知識菁英也就漸行漸遠了。 就是因為有此種偏離群眾,與草根疏離的危機,引起了解放神學家的重新反省。 他們體會到要成為意大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謂人 民的「有機知識份子」(organic intellectuals)必須要真正了解受壓迫的人民 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信仰?由此,他們重新評價了民眾中流行的基督教信仰,即對 一般知識份子眼中視為"迷信"的流行信仰持同情和肯定的態度。認為"人民信 仰"是人民自己的宗教,是他們自身解放的要素。 同樣的,對普羅大眾的政治理念和由此產生的種種人民的行動,已非如第一階 段只看到它們的缺點,只一味的詰問和批判。反而是先承認政治現實和其政治 理念,而後再由此基礎進一步尋求人民自我解放之途徑,深入參與人民的行動 中,找出癥結所在,化消極因素為積極改革的動力。 南美洲絕大多數的人篤信基督宗教,教育程度非常低,文盲比例不在少數,許 多人根本不知道馬克思為何許人,對意識型態的競逐不感興趣,甚至於不少人 連本國總統是誰也不曉得。 然而,他們都認識上帝。上帝給予他們生活的盼望和勇氣,對傳統基督教信仰 和教會有很深的情感,宗教信念遠超過他們的政治理想。解放神學家必須在不 傷害人民原有的宗教情感的基礎上,啟發人民走向自身解放的路徑上。所以有 人以為,實際上第二階段的解放神學政治性格亳不遜於第一階段,只是比第一 階段少了純觀念的政治口號和術語。如此的轉型,更貼近了南美洲的政治現實 和社會脈動。 3.基督徒原運工作者的新皈依 反觀受解放神學啟蒙的台灣基督徒原運,對台灣政治經濟形勢、漢人殖民政權 及抗爭行動策略,對傳統保守的基督教信仰和靈恩運動之批判,仍受解放神學 第一階段實踐哲學之格局所限。再加上受福佬教會主導之長老教會總會的影響, 其政治主張的制約,深陷於意識型態論爭之泥沼,以致開展不出自主性的基督 徒原運論述。 台灣基督徒原運偏離群眾之現象,或者說對靈恩運動斷然排拒之態度,筆者認 為可從南美解放神學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型之經驗為借鑑。為了上帝國在 原住民族社會的實現,整個原住民族的解放,深受解放神學影響的台灣基督徒 原運工作者應認真嚴肅地看待這種轉變。 解放神學家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發展,塞袞多認為這是一种「皈依」 (conversion),這意謂某種形式的「自我否定」(self-negation)。所以知識菁 英和解放神學家該作的,就是「學習」(to learn)而非「教導」(to teach)。為 了向一般人民學習,社會菁英就應參與人民群眾中,與人民團結一致。甚至於 心態上也當如此,除卻菁英一向的刻板印象:即一般民眾常是錯誤的。 4.對靈恩運動的刻板態度 基督徒原運工作者強力主張人們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的異化宰制中解放出 來,著眼於制度的、結構性的罪惡。強調不公義、不人道社會的改造。在被殖 民、逐漸崩解的原住民族社會中,企待上帝國的實現。在行動策略上,以組織 動員群眾及抗爭策略衝撞不義的體制;或推舉認同原運理念的候選人參與選舉 活動,以深化及開發原運的資源;或以立法作為某種形式的運動,推動和制定 原住民族政策及法案,以邁向準自治的階段。對較不參與和支持此類行動的教 會,特別是傾向靈恩的教會貼上反動、反文化、奴化的標籤,甚至將之視為殖 民政權共犯結構的一環,頗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態勢。 筆者認為這樣的詰難對傾向靈恩運動的教會是不公平的,如此的刻板印象或「概 念先行」,未有深入的田野或質性研究,對事實是無法正確的認識,而且對整體 原運的發展而言是不利的。就筆者所接觸的,對原運所主張「反賄選」、「乾淨 選舉」等活動,回應最熱烈卻是傾向靈恩的弟兄姐妹,這現象是值得吾人深究 的。從上述解放神學兩階段發展之啟發,應促使基督徒原運工作者對靈恩運動 於原住民族教會之盛行,勢必要有深入的觀察和新的評價:是政冶經濟環境的 因素?是社會心理的因素?是傳統宗教、文化的因素?是靈性的因素抑或其它 的原因? 從參與中學習,進一步探求原住民族解放之道,原運的視野才能臻至更高更遠。 三.南美解放神學對靈恩運動的反思 一般人對解放神學的刻板印象是,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掛勾,僅具政治經濟批判 性質,著眼於社會議程的。以致忽略解放神學對「拯救」---意即「解放」之界 定,是]括三個層面的: 1. 外部的解放:由社會排斥、經濟剝削、政治壓迫、文化歧視中得解放。 2. 內部的解放:由心靈的痛苦、文化及人性的異化、物質化中得解放。 3. 根部的解放:由自我中心、靈性的異化、內在的罪性中得解放。 二十世紀初,曾影響美國教會及神學思想甚深的社會福音運動,主要論述 在制度、結構面罪惡的批判及改造,集中在解放神學所謂外部解放之層面。對 人性罪惡、個人拯救之層面較少著墨或不夠深入,以致在二十世紀初,曇花一 現後,僅留下具啟蒙意義之價值。 基督徒原運工作者,若要走的更深更遠,若僅停留在社會福音所架構的框框, 或沾滯於解放基督徒原運工作者,若要走的更深更遠,若僅停留在社會福音所 架構的框框,或沾滯於解放神學揭示的外部解放之層面就裹足不前,無異是椽 木求魚。更何況南美洲解放神學家,已開始嚴肅地看待具內部、根部解放強度, 且逐漸賦有社會解放意涵的南美靈恩運動。 產生於南美窮人世界中的靈恩運動,在第二、三代的信徒誕生後,已有足夠的 時間縱深,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教會在新的政經情勢中,凝聚新的問題意識, 重新對教會的自我作界定和定位,形構屬於靈恩派教會的社會議程,並嚐試跨 越教派的藩蘺,展開和外界的對話。這使解放神學家對靈恩運動有新的評估, 對靈恩運動之發展有此轉折表達欣賞和願意學習的態度。 南美洲靈恩運動,儘管有不同的源流。有傾向中產性格的,有以成功神學為其 鵠的的,亦有反動、反文化之消費性格的,不一而足。然而,貼近南美心靈、 社會脈動,具社會改革意識的靈恩運動已誕生了,且伺機席捲全南美洲。解放 神學家若不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身段,遲早成了昨日黃花。 四.建構台灣基督徒之原運論述 1.原運論述的簡約 對原住民族運動,大多從政治決定論或資源動員論之分析架構界定和研究,基 督徒原運工作者自然也受這類主流論述的影響。特別在70、80年代,特殊的政 治、經濟社會背景,因理論的匱乏和欲收立竿見影之效,以利於動員之動機。 將原住民族運動和其它社會運動,同樣定位在純政治性的,或主張資源分配公 平之架構,致使其它議題也就靠邊站了。 至於在衝撞轉化威權體制的同時,受基督教信仰影響頗深的原住民族運動,如 何進行內在自我具文化、宗教意涵的再生產活動?原住民族之民族認同對象的 變遷,和集體記憶的連帶是以何种形式接軌?因原運所揭示的新價值觀,認同 的判準及其機制,是如何的形構?具現代性的基督教信仰和原住民族傳統宗教 文化間之會通和轉化,是如何以新的符碼運作,以何種的言說再現?等等之議 題皆在粗糙化約的論述中稀釋掉了。 2.原運論述解釋權的傾斜 一般社會對原運的觀點大多從非教會系統的原運菁英瞭解起,以致於以基督耶 穌道成肉身信仰,濃郁宗教的精神,參與投入原運之論述被嚴重地忽略了。談 起原運,就從1983年,台大原住民學生所辦的高山青雜誌說起,乏人談到當時 玉山神學院和台神、南神的原住民學生,長老教會原住民籍的年輕牧者。也乏 人談到還我土地運動及各項原住民族抗議陳情行動如火如荼時,台灣基督長老 教會總會原宣及各原住民族中、區會其間的運籌帷幄,組訓、教育及動員,何 況啟發基督徒原運工作者的思想和組織,其意旨和運作機制之探究更是乏人問 津。 3.基督徒原運論述之養份 在理論的匱乏和發言權、解釋權被壟斷及基督徒原運工作者漠視的情況下,廣 被於原住民族社會且蔚為風潮的新社會運動-----靈恩運動已悄然的躍為原住民 族教會的不可忽視的趨勢? C喜歡或不喜歡,接受或不接受,靈恩運動的影響仍繼續在漫延中。受靈恩運 動的影響,接受靈恩者已逐漸形成一新的社群,新的教會論,新的價值觀,和 新的生活哲學。而且,其發展的性格深具運動性,和原住民族文化已開始進行 某種層次的接合。對政治、公共事務、社會議題,結構性的問題已有某種程度 的關心。 於此,吾人要問的是,原住民族靈恩運動之教會,這樣的發展能不能算是原運? 原運的終極目標是甚麼?質言之,甚麼是原住民族運動?原運中具宗教性的傳 統文化是極重要的元素,然而,為何啟發基督徒原運工作者的基督教信仰背景 就被嚴重的忽略?這是因為研究者及論述者反基督教而肇致的?抑或論述者自 己的膚淺和盲從?從後殖民理論的立場觀之,具解放意涵的基督教信仰,豈不 是原運論述中,可具後(去)殖民嘲仿、反噬的重要因素?易言之,吾人主張 的是文化守成主義的原住民復振運動,或極具基進( radical)性的原住民族運 動?基督教信仰中,重新喚醒對人的尊重;重建真正的人性;積極的現代性的 啟蒙,豈非原運亟待吸收的養份?而靈恩運動中所揭示具靈性、心靈解放強度 的拯救,以及在發展中的將和社會議題整合的神學養份,其強烈委身深度的動 力,亦是不可忽略的涵養。若是基督徒原運工作者刻意忽視靈恩運動的運動性, 豈非如上述佔據發言台,論述嚴重貧血偏鈄的詮釋者一樣嗎? 原運論述的建構,若要攀爬至更高更具深邃穿透力的視域(horizon),更廣袤的 觀照層面 A認真看待任何可能導至解放的元素,是原運當前的課題之一。對基督徒原運 工作者來說,建構基督教信仰主體的原運論述,積極回應靈恩運動的意旨,是 豐富及打通目前原運任督血脈瓶頸的動力來源之一。 五.結論: 由解放神學從第一階段轉型至第二階段之發展歷程,省思當今風行於原住民族 教會之靈恩運動,其間可能予人過於權宜或者「媚俗」之傾向。然而,探究解 放神學孕生、發展之脈絡,其成長歷程深具運動性。無論是議題焦點的掌握, 媒體及公共論壇性格的熟稔,推動社會改造工程、風潮波瀾的果斷和精確,行 動策略的靈活和機動,及收放文化霸權之自如,皆是個中之翹楚。 更重要的是,解放神學末有定於一尊的理論,從其強烈批判傳統神學之「正確 理論」(ortho--theory),主張「正確實踐」(ortho--praxis)可見之一般,充份地 表現出後現代運動z論之「流動性認同」之觀點。 台灣基督徒原運工作者若要在新的世紀展現鮮活的生命力,具厚實感的實踐深 度,必須向舊的理論典範告別;以具新世代視野;跨越教派藩蘺的;落實全方 位拯救幅度的;以「後靈恩運動」(post-charismatic movement)的歷史高度;彩 繪出新的願景(vision),如此才能累積凝聚更多的人力和原住民族民族解放的 能量,並激發新一代原住民成為勇於作夢、逐夢及敢去想像的世代。 (作者為西美中會圳安教會傳道師;原住民族勞工聯盟召集人) -- 只有在衝突的時候,我才會產生自覺,否則我並不會感覺到自己的 存在.在我思考,努力,爭執,討論,左思右想的時候,我會自覺到自己. 而自覺真正的本質就是矛盾.意識是一種完整的過程,只有人有能力 省察的時候,他才能找到真正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他不會預設立場, 妄下結論. ------------克里希那穆提 -- Origin: ︿︱︿ 小魚的紫色花園 fpg.m4.ntu.edu.tw (140.112.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