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人間佛教論集》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原出自《佛在人間》第三章 http://tinyurl.com/2haeve ) 釋如正2004/12/10 2-3基於人天、聲聞的菩薩乘 引言:大乘法的發揚光大,是佛滅後五百年的時代。大乘經常載著:佛滅後五百年,此經 始流通人世,這是大乘法發揚時代的明證(9)。大乘菩薩法,也是適應印度眾生的根機而 施設的。真理雖遍於三世十方,但在時代性的適應上說,佛法、菩薩法,也不能不適應印 度當時的根機。 |--1、人天乘法----------世間法----------------融攝印度一般的正常行 | 佛法--|--2、出世的聲聞法------出世間法--------------適應一分隱遁的瑜伽者 | |--3、大乘菩薩法--------統一世出世間法--------成為高上而圓滿的佛法 2-3-1菩薩乘的特色 印度佛教中,起初也是有菩薩的:一、釋迦菩薩,二、彌勒菩薩。釋迦未成佛前,是現菩 薩身,行菩薩道的。彌勒菩薩發菩提心,現在尚未成佛。釋迦菩薩,彌勒菩薩,與當時聲 聞僧的作風相彷彿,同樣的現出家相,持戒、乞食。然如從佛的本生、本行去看,佛的智 慧、慈悲、精進與聲聞的從佛聞法,急於證涅槃果,大有不同。如彌勒菩薩的『不斷煩惱 ,不修禪定』(10),明顯的顯出菩薩乘的特色。 2-3-2本生談與大乘思想的發展 菩薩雖隨類現生,主要在人身與畜類中,現天身、地獄身是少見的。而人身的菩薩,僅少 數出家,大都是現在家身的。人身中,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沒 有不勇於修習的。在鳥獸中,菩薩示現人類應該效法的慈悲度生,不惜受苦的悲願大行。 菩薩與一般的差別,是從他的精神和行為而表現出來。他未成佛以前,過去生中這樣,現 在和未來也還是這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佛就是修這樣的功德圓滿而成的。 由於本生談中的菩薩: 一、是通於異類的,所以推論到菩薩無處不在,加深了混俗和光,隨類拔苦的信仰。 二、都是個人的,所以興起的大乘佛教,也始終沒有菩薩的集團。 這二點,對印度大乘佛教的影響,極為深刻。適應印度眾生的根機,佛教極力發揚人間菩 薩行。也由於本生菩薩是個人的,通於異類的,因此在大乘思想的發展中,拘泥形跡的大 乘者,逐漸向唯心的神秘的天乘菩薩行而前進! 2-3-3在家佛弟子與大乘思想的發揚 大乘法不是從出家比丘的基礎而發揚起來的。大乘法的昌盛,與在家佛弟子有密切關係 (11) 。這有事例可證: 一、大乘經說釋迦佛現出家相,是方便(為了適應當時印度外道沙門團)的示現。佛的真 身現在家相,有髮,戴天冠,佩瓔珞,如毘盧遮那就是這樣。論到菩薩,如文殊、普賢、 觀音、善財、維摩等,大多是在家的,出家菩薩是很少見的。 二、大乘法不一定是釋迦佛說的,而且多數是菩薩說的。如文殊對於大乘實相,即為菩薩 說了不少經典。《華嚴經》幾乎全部是金剛藏菩薩與功德林菩薩等說的。《維摩詰經》、 《般若經》,也多半為佛弟子說。大乘經中,佛是處於印證者的地位;這表示了大乘法, 是以在家佛弟子為中心而宏通起來。 因為一般在家佛弟子,崇仰佛的出世法,而又處於世間的立場。佛法普遍的傳播於民間, 由城鎮而鄉村,由鄉村而僻野,人間受到佛法的薰陶,即自然而然的,有以在家佛子為中 心的,重視人乘正行──德行,讚仰出世而又積極地入世度生的佛法,發揚廣大起來。如 《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維摩詰經》的維摩詰居士,一是修學的,一是弘揚的,都是 以一切人類的正行,融化於佛法而使他更合理化。這一切的人間正行,即是菩薩的廣大正 行。 2-3-4以人乘正行為基礎的菩薩法 菩薩法是適應印度的在家弟子,以人乘正行為基礎而興起廣大的。菩薩法是以人乘正行( 六波羅蜜)為基。在出世與入世的統一中,從世間而到達究竟的出世。 布施-----------------| | 持戒-----------------|--------人天法 (世間法) | 禪定-----------------| 持戒-----------------| | 禪定-----------------|--------聲聞法 (出世法) | 智慧-----------------| 布施-----------------| | 持戒-----------------| | 禪定-----------------| | 智慧-----------------| |--------菩薩法 (入世而向出世,出世而能入世) 忍辱-----------------| | 精進-----------------| | 慈悲-----------------| | 方便-----------------| 2-3-5融攝天行的菩薩法 菩薩法的發揚,更含有天行的一邊。人間為本的大乘法,日見發展的過程中,也就多少融 攝了神教,天行也就逐漸發展起來。在家為主的菩薩法,是適應印度在家眾根性──如婆 羅門等。適應在家根性為主的菩薩:一、著重人事,二、傾向天事──神化。 印度神教的三大特徵──祭祀、咒術、苦行,大乘中都顯著融攝著: 印度神教--------大乘的融攝 | | | | | | |--佛像前供香、花、燈、塗、果、樂,造塔供佛舍利。 V V | 祭祀------------供 養---|--塔廟中掛幢、旛、寶蓋,在佛前禮拜、唱讚、懺悔。 | |--宗教儀式的修行方法,他力加持的思想逐漸發達。 | |--文字陀羅尼,觀音聲色相而契入法性。 咒術------------陀羅尼--|--帝釋、羅剎、夜叉等都說咒護法。 | |--佛菩薩之一舉一動,都有咒有印,而發展為密宗。 苦行------------如燒臂、燃香、捨身等。 大乘重人間救濟,而神化的內容反多了,這是由於: 一、當時發心學大乘法的,多是一般平民,曾深受印度教的影響。 二、婆羅門的天法,當時又重新抬頭,演成現今所稱的印度教。 三、結論 1.即人成佛為佛教的真義,從上來的應機施教,可以了解人法、天法以及聲聞菩薩法的 特質。而大乘法的發揚。是從適應於隱遁的天行的聲聞行,而轉向於入世的人行的菩薩道 。雖然菩薩道的發展,由於適應一般的民間而通俗化,攝受一分祭祀、咒術、苦行的天行 ,或加上隱遁、瑜伽,發展為後期佛教的依天乘行果而向佛道。但大乘初起的真義,確是 為了適應人類,著重人行,發展為不礙人間正行的解脫。 2.佛法是怎樣的重在人間!對於天法,佛又是怎樣的淨化他。佛法特色的聲聞行與菩薩 行,雖一攝人行的根機,一攝天行的根機;而佛化了的人行、天行,都不是一般神教那樣 。施、戒、禪、慧,都不離於人類的道德,淨化身心的體驗。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 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 ,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而不礙人間正行的佛教。 3.從來所說的即世間而出世,出世而不礙世間,今即稱為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礙為人 。成佛,即人的人性的淨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 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的從人而向於佛道。 --------------------------------------------------------------------- (9)大乘經常載著:佛滅後五百年,此經始流通人世,這是大乘法發揚時代的明證。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即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 生信心,以此為實…」。(T8, 749a28~29) (10)《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1(T14,418c4~9):「優波離…白佛言:世尊!世尊往 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 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 (11)關於此說,曾一度被誤解為「大乘佛教思想是起源於在家眾」,導師為此曾特撰專文 說明。導師說:本文所說的「發揚」「昌盛」與「起源」是不同的。並說「大乘佛教思想 的起源與出家眾有關,而且出家菩薩在大乘天化的趨勢中,還擔負了抉擇而洗鍊之的責任 。」「大乘佛法的弘傳,還是依龍樹、無著等,從部派佛教中出家而修學大乘的菩薩比丘 ,才能更廣大的延續下來。」又說大乘思想的起源,「是出於大眾部中少壯派的青年比丘 」。此中的「發揚」「昌盛」說,意在肯定大乘初興時,在家弟子對發揚大乘佛法的貢獻 ,但並非即說大乘佛教是以在家為主體;而且,即使是就大乘的「發揚」「昌盛」而言, 如龍樹、無著、世親等出家菩薩,還是居於主要的地位。參見〈初期大乘與在家佛教〉, 《獅子吼雜誌》第32卷,第5期,民國82年5月15,p.2~11。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 ※ 編輯: imagewind 來自: 218.174.197.27 (03/14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