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人間佛教論集》 人性 (原出自《佛在人間》第四章 h@http://tinyurl.com/2cbaot ) 釋如正2005/3/22 一 人與眾生性 佛法雖普為一切有情,而真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佛果的,唯有人類。如唐裴休的《 圓覺經序》說:「真能發趣菩提心者,唯人道為能」(1)。所以雖說眾生都是佛法所濟度的 對象,而唯有人類,有智慧,有悲心,有毅力,最能承受佛法的熏陶。佛出人間,就是人 類能受佛法教化的證明。一切眾生各有他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必須了解人在眾生中的 特勝,以人的特性去學佛,切勿把自己看作完全與(一切)眾生相同。 1-1眾生之通性 同是眾生,眾生即有眾生的通性。今略舉三點說: |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 眾生的通性--|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 | |一切眾生皆執有自我的存在 1-1-1一切眾生皆依食住(2) 眾生生命的延續,必須不斷的獲得營養。人是這樣,雞、犬、蟲、魚等也無不是這樣。佛 法說食有四種(3): (1.)段食:所食的食料,都是分成段落的吃下,所以叫段食。可分粗、細二種,如飯、 麵、魚、肉等稱為粗摶食;酥油、香氣及各種飲料等是細食(4)。 (2.)觸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即根、境、識和合時所起合意的 感覺(5)。特別是身體的觸──如按摩、運動、洗澡等。 (3.)思食:「思」是思心所相應的意欲,即希望。眾生要有欲望,才能維持生活。一個 人雖是老病相侵,但他總是要想法子活下去,這叫思食。 (4.)識食:「識」是執取身心,與染愛相應的識。識有維持生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 力量。識一旦停止執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束。而人類的意識,因執著自我(身心 ),執取自體,所以身心雖壞,而卻會生死死生,流轉不已。 |--段食--| 屬於物質--| | |--觸食--| |------------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 屬於精神--|--思食--| | | |--識食--| 屬於精神-----思食---------------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種族生存的延續欲。 |--思食--| 屬於精神--| |------------未來生命的延續 |--識食--| 1-1-2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6),這是《圓覺經》所說的。愛欲,經文作淫欲。然淫欲 實不遍一切眾生,非生死根源。依佛法說,眾生的生命,不都是由淫欲而有的,如化生, 或濕生的一分,不由兩性的淫欲,也能現起生命的。照科學家說:有的下等動物,是不分 雌雄的,由一體的分裂(為二)作用,就有新的生命延續下去(7)。所以,佛法以為男女欲 事,為人類與欲界天的特徵,一分的鬼、畜也有,而上二界與地獄眾生,都是不起淫欲的 。這樣,如說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這是不了義的(可能是譯者(8)不好)。究竟的 說: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男女的愛欲,為愛欲中的一種,為欲界,尤其是人類極 有力的愛欲(9)。 1-1-2-1自我愛與後有愛 一切眾生繫縛力最強而最根本的,是自我愛。佛說:「愛莫過於己」(10)。人類的一切行 為,總是為自己打算;為了自己,甚至不惜用殘酷的手段,毀滅他人,或其他的眾生。即 使病得非死不可,總還是想活下去。真要死了,更希望死後的存在──佛法名為「後有愛 」。佛法肯定生死的根源是愛欲,愛欲即愛著自身,而推動向外取著各種境界(男女淫欲 也是一種)的動力。一切眾生都為此愛欲繫縛得動彈不得,所以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 自我愛為生死根本。從自我愛而延擴起來,經說三愛(11)︰「欲愛、有愛、無有愛」。 |----欲 愛:是物欲(淫欲在內)的愛著 | 自我愛----|----有 愛:是自體存在的愛著 | |----無有愛:對涅槃解脫的愛著,或希望身死後斷壞無有,永絕眾病等。 *參見《華雨集第五冊》p.250 又人於臨終起之三種愛著(12): (1) 自體愛︰對自己身體及生命起現有愛。 (2) 境界愛︰對眷屬及田宅等資生之業起貪喜俱行愛。 (3) 當生愛︰對當來生處起後有愛。 1-1-2-2結說食與愛 儒書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3)。告子說:「食、色,性也」(14)。色即男女 欲,性是生來就是這樣的。依佛法說,食──飲食,即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色----男女, 即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但佛法所說的食與愛,不但飲食男女,這不過但指人類說 。這雖是人生的大問題,但決不是人類所獨有的,至少大部分眾生是相同的。人類與眾生 ,同為這食色──食與愛的強烈束縛,因此而作出種種罪惡,所以有方法──教育,政治 ,法律等來規範他,以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罪惡。 1-1-3一切眾生皆執有自我的存在 自我感,也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一切眾生的自我感,都將自己從一切中分離出來,意解 作一獨立體,一切問題就層出不窮了(15)。眾生都有心──精神活動,因此也就都有自我 感。對自己的身心、家屬等,能深切的注意愛護他,對他人的卻漠不關心。不但人這樣, 牛羊也是這樣,但自我感不能像人那樣的明晰吧了。息息相關,法法緣起,而眾生都看作 獨立性,起真實的自我感,這是眾生共同的錯覺。佛法中的無我,就專為對治它的。 1-1-3-1無明的根本特性---自我感 根本的自我感,佛法稱為無明,它可以統為一切煩惱中的根本特性;凡是與真理相反的認 識活動,都有無明存在。從這煩惱根本的無明而發展出來,主要的,《阿含經》裡說有三 類:見、愛、慢。 見:主要是執有確實的自我---愚癡:不知因果、善惡等錯誤的妄見---| | 愛:自我及自我所有的愛好---貪欲:耽戀五欲,都是從愛而來-------|----泛稱無明 | 慢:因自我重視而對他輕蔑---瞋恚:是由自恃輕他的慢而起---------| 1-1-3-2自我愛與境界愛 自我愛與境界愛,是眾生相共的。 自我愛---愛,是自我的愛好,人總是愛自己的生命,滿意自己,即使真的不好,自己也 總是要原諒自己。不但愛現在的,還愛未來的生命。 境界愛---由於自我生存,引發外物──境的愛著。為現在而愛外物,也為未來著想而愛 外物。如人為了怕米貴柴荒,即多買些藏在家裡。就是雀子、蜜蜂,也為冬天而預先積蓄 食物。 ------------------------------------------------------------------ (1)《圓覺經》序( T39,524a5~8):「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 獸懷獝狘之悲,脩多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 末如之何也已矣!」 (2)《雜阿含經》卷15( T2,101c26~28):「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 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3)以下關於四食的詳細說明,可參見《佛法概論》第五章第一節p .69~77。 (4)《俱舍論》卷10(T29,55a16~18)說到:光、影、火、風等雖不能飲噉,但能長養生命, 因此亦屬於細食。 (5)觸食主要是能生起喜樂感覺的可意觸,但即使是不可意觸,如運動的感受疲勞,也是可 以為食的。參見《佛法概論》p .72第五章第一節。 (6)《圓覺經》卷1( T17,916b4~8):「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 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7)生命的繁殖,主要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二類。依據科學家的說法,世界上最初的動 物(原生動物)和植物,都是採取無性生殖的方式來延續後代的。動物界中,如草履蟲、眼 蟲、變形蟲(分裂生殖),水螅 (出芽生殖)、海葵、海參、渦蟲(斷裂生殖)等,都是無性 繁殖的。而有性生殖又可分體內及體外受精(如大多數的水生動物),體外受精純為延續生 命的本能,沒有欲樂。另外許多低等動物為雌雄同體,就是在同一個體可產生卵,也可產 生精子。有些雌雄同體的動物,例如寄生的絛蟲,可行自體受精。因為寄主可能只被一隻 絛蟲寄生,因此這種自體受精的能力是維持種族生存所必須。由此可知,新生命的延續, 不一定由兩性的淫欲而有。 (8)據《開元釋教錄》卷9(T55,565a)記載,《圓覺經》為唐代的北印度罽賓人-佛陀多羅 (唐云覺救) 於白馬寺所譯,但有關佛陀多羅的事跡,大多不詳。 (9)《四十二章經》卷1( T17,723b1~2):「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 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大智度論》卷35(T25,317a17~22) :「五欲中 觸為第一,能繫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拯濟;以是故諸天方便,令菩薩遠離婬欲。復 次!若受餘欲,猶不失智慧;婬欲會時,身心慌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以是故諸天令 菩薩離之。」 (10)《雜阿含經》卷36(T2,263b16~21)記載:有天子來詣佛所而說偈言:「所愛無過子, 財無貴於牛,光明無過日,薩羅無過海。」佛說偈答言:「愛無過於己,財無過於穀,光 明無過慧,薩羅無過見。」此中薩羅(ssmudda)即淵、湖。 (11)參見《增壹阿含經》卷46(T02,797c7~8),《集異門足論》卷4(T26,382c18~28)。 (12)參見《成唯識論了義燈》卷5 ( T43,759c)。 (13)參見《禮記》〈禮運篇〉。 (14)《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15)即本文所說:有了自我感,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論是食、是色、是名譽、是權利, 都想佔有他,使一切供給我,從屬我,為我所有。每每只顧到自己的生活,而不問他人的 苦樂。強取、豪奪、欺詐、控制、奴役……斫殺鬥爭,一切的禍患就無可避免了。 《佛在人間》第四章可至以下網址閱讀: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