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初探菩薩修習禪定不生長壽天的善巧方便 福嚴佛學院大學部,釋真昊 關鍵詞:八難,長壽天,重業,貪著禪味,善巧方便 一、前言   在佛教的思想裡,能夠見佛聞法,或修學佛法,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不生在 「八難」之中。八難在《增壹阿含經》〈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卷36是指有情 生於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六根不完具,心識邪見,及生在佛前 佛後。[1]八難之中包含「長壽天」,為何不要生在長壽天呢?在《佛說除蓋 障菩薩所問經》卷12云: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亦不值 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 樂親近而可化度。[2]   菩薩願生欲界,不生長壽天,因為在欲界可遇到佛出世,可成就利益有情 之事。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說到:「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長壽天 。」[3]會生到長壽天主要是由於禪定業所招感的。筆者在本文中想探討的問 題是:   1.長壽天究竟是指那一天?   2.如果在今生中曾經證得禪定,是否一定會隨禪定重業生到長壽天?   3.在怎麼樣的情況下,修習禪定會生到長壽天?   4.菩薩不修那一種禪定?   5.是否有方法可以修習禪定,而不會隨禪定重業生到長壽天?   筆者將本文之架構與組織分為:前言部分,敘述撰寫本文的動機。第二節 探討長壽天之定義。第三節探討招感長壽天報的原因。第四節探討菩薩修定之 善巧方便,第五節是探討菩薩修習禪定的目的,而這兩節主要是以《大般若波 羅蜜多經》及《大智度論》為範疇,最後的部分就是結論。 二、長壽天之定義   要學佛修行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要離「八難」[4]。而八難的內容之中, 「長壽天」是其中之一。若依《增壹阿含經》卷36,八難的定義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聞不知說法時節,比丘當知,有 八不聞時節,人不得修行,云何為八?若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 得至涅槃,如來之所行,然此眾生在地獄中,不聞不睹,是謂初一難 也。 …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睹,是謂第二之難。 …眾生在餓鬼中,不聞不睹,是謂此第三之難也。 …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睹,是謂第四之難也。 …眾生在邊地生,誹謗賢聖,造諸邪業是謂第五之難。 …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復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 也。 …眾生在於中國,雖復六情完具,無所缺漏,然彼眾生心識邪見,無 人,無施,亦無受者,亦無善惡之報,無今世,後世,亦無父母,世 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得阿羅漢者。自身作證而自遊樂。是謂第七之 難也。 …如來不出現世,亦復不說法使至涅槃者…是謂第八之難。[5]   簡單的說,八難的定義是指眾生投生於(1)地獄,(2)畜生,(3)餓鬼,(4) 長壽天,(5)邊地等處,或是(6)生於六根不完具、(7)心識邪見,或(8)在如來 不出世的情況下,沒有機會遇佛修行,聽聞正法之八種障難。   那麼是什麼原因將「長壽天」歸為八難之一呢?多長的時間才算是「長壽 」呢?長壽天究竟是指那一天呢?欲界六欲天?色界諸天,無色界的四無色天 或是無想天[6]?   若是從「長壽天」(梵文dIrghqyuSo devAH)的語義去了解,只能知道該天 是很長壽而已。欲界天人若與人比較下,天人的壽命也可算是「長壽」了,那 麼欲界諸天是否也屬於長壽天呢?[7]至於天壽命多長才算「長壽」,隋.慧 遠大師在他著作中《大乘義章》卷11說到: 長壽天者,色、無色界命報延長,下極半劫名長壽天。[8]   若依上述引文,「長壽」的定義是以劫為量的,「下極半劫」是說長壽天 的天壽最短也要半劫才符合長壽的定義;因此從色界的第一天(梵眾天)起,有 可能就屬於長壽天了[9]。至於其他各家對「長壽天」的說法,在《大智度論》 卷38說: (1)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 (2)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   道,常是凡夫處故。 (3)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 (4)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  受道者。還生人間值佛者,以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或   於禪中集諸福德。所以者何?彼間著味,善心難生故。如經中說   :如佛問比丘:甲頭土多?地上土多?諸比丘言:地土甚多,不   可為喻!佛言: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  地土。[10]   《論》中對長壽天的定義提出四種的說法,即:(1)非有想非無想處,(2) 一切無色界天,(3)第四禪天之無想天,(4)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外都屬於 長壽天。雖然有四種不同的說法,但是從整體來說,有一共同的重點,那就是 「有障於修習佛法的」都稱為長壽天。   如生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天壽八萬大劫,在《長阿含‧十報法經》卷2說 :「時在長壽天,福未竟不令應得道。」[11] 若長壽天的福報還未受盡,就 沒有得道的機會,假設以天壽八萬大劫想像,那是很可怕的。第二,生於一切 無色界天也是不堪得道,原因是彼界的眾生無有形相。除此外,通常只有凡夫 才投生到那裡。第三,無想天亦不堪得道,因為彼天眾生,念想滅盡。[12]第 四種說法是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都是屬於長壽天,其不堪得道的理由是因 為彼界眾生貪著於禪定中之樂及有邪見,因此善心難生。智者大師在《金光明 經文句》卷1云: 染著色、無色界禪定之樂,如冰魚[13]蟄蟲[14]墮長壽天是為一難。 [15]   生到長壽天,被形容為冰魚及冬眠的蟲一樣,處於半死或冬眠的狀態[16] ,心識不動,這是障於見佛聞法的,加上彼處非常寂靜安隱,凡夫生到那裡, 都會誤以為是涅槃的境界,且會安定而鞏固的染著於此境界,所以不堪得道。 [17]除了上述所說長壽天是「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彼天眾生壽命結束後 ,要生到人趣的機率是非常渺茫的。如《論》引經證說,佛說天上命終,還能 夠生到人趣中的,如指甲頭上的土,而墮地獄的眾生如地上之土那麼多。[18]   長壽天的另外說法,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2是指色界及無色界。 [19]此外,宋‧子璿《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4說長壽天是指無想及有頂天[20] ,但是唐‧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認為二初禪天(包含)以上才是長壽天,而 初禪天還不屬於「難」,其理由是彼天眾生還有尋、伺[21],如說: 問:通論色界俱是難處,何故不說初禪,直舉二禪等耶? 答:以彼初禪有覺、觀故,難輕不舉。[22]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亦說,在初禪天「有梵王多好說法」,所 以初禪天還不是長壽天難: 案《智論》等通上二界,除五淨居,皆長壽難。今不取初禪者,以彼 有梵王多好說法,有覺有觀,聞法障輕。[23]   初禪天的眾生還有尋伺,是否就表示初禪天不屬於長壽天難?在《大智度 論》卷10有說: 復次,二禪、三禪、四禪天,於欲界見佛聽法,若勸助菩薩,眼識、 耳識、身識皆在梵世界中取,以是故別說梵世界。[24]   從引文可以知道,二禪至四禪天的眾生雖然沒尋、伺,但是當他們想見佛 聞法時,他們的眼識、耳識及身識是可以在梵世界(初禪天)中取得。因此,認 為初禪天眾生還有尋、伺能聽聞到佛法還不算是「難」的說法是點勉強的。   此外,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引用的《親友書釋》認為 長壽天是指無想天及無色天,而《八無暇論》則認為欲界諸天就是長壽天。 [25]如說: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 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于第四靜慮廣 果天中,處于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余心心 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 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 無暇。[26]   引文中說到,生在無色界的聖者不屬於無暇(難),無暇主要是針對凡夫而 說[27],因為凡夫沒足夠的正見或德本修習聖道,所以是無暇。說欲界天是無 暇也須要分別說[28],不能一概認為凡生到欲界天都是無暇,譬如生到兜率天 的眾生可以聽彌勒菩薩說法。因此,生到欲界天的眾生未必一定屬於「難」。   在南傳的觀點上,修定其中之一的功德是可以感得「勝有」[29]。《清淨 道道論》說: 「不捨禪那,我等將生於梵天」——那些這樣希求生於梵天的人,或 者雖無希求而不捨於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勝有,而得勝有的功 德。所以世尊說:「曾少修初禪的人生於何處?生為梵眾天的伴侶」 等。修近行定,必得欲界善趣的勝有。[30]   因此南傳《增支部註解書》對長壽天的定義是無想天[31],《勝者莊嚴疏 鈔》(Jinalankara Sub-Comenmentary)則將無色界也包括在內[32],而不是欲 界及色界天,因為在色界天(除無想天)一樣可聽聞到佛法。   此外,在如石法師的《現觀莊嚴論一滴》中提到,有貢噶納巴(Kong ka- na- pa)的學者認為,長壽天可分為「無暇」和「非無暇」兩類。「無暇」是 指外道離下界貪而生在長壽天,由於外道投生於長壽天時會起邪見,所以臨終 時也因起邪見而墮地獄。相對的,凡夫菩薩,如果在菩提大道上遇到惡知識, 而被誤導生到長壽天,然依佛力及自己的菩提心力,將如前不退。在《廣智經 》(Ye-shes rgyas-pa’I mdo No.767 無漢譯本)有說到:「倘若有某一具大 乘根器者生到長壽天,由於不見其他所度有情,便會入滅而再生人間。」凡夫 菩薩因有慧力,所以雖投生長壽天但是不起邪見。因此,貢噶納巴的學者認為 凡夫菩薩「沒有無暇的障礙」和「會投生長壽天」這兩件事。[33]從貢噶納巴 學者的看法中,可以略知「難」主要是對有邪見的外道而說的。   綜合上述之探討,在此簡單的作一歸納:筆者認為「長壽天」的定義若以 狹義說,那是指無想天,廣義則包括無色界。筆者會作這樣的結論理由是:若 根據「八難」所說「難」的定義,它是指沒有機會遇佛修行,或聽聞正法的情 況而說;但是在欲界及色界諸天是沒有這種困惑的,而《清淨道論》甚至將生 到色界天認為是一種「勝有」。因此筆者不將欲界及色界諸天認為是「長壽天 」。   然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34]郤將色界、無色界定為「長壽天」。這是 什麼原因呢?因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一部大乘菩薩思想的經典,若菩薩 生到色界天就沒有因緣行布施、修六度廣度群迷了。因此,雖然在色界天可以 聽聞佛法,甚至可以得到涅槃,但對菩薩而言郤是一種「難」。 三、招感長壽天報的原因   對於發願生生世世修習菩薩道,廣修福德善根的行者,不墮在「八難」是 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如果菩薩墮在「長壽天」就沒有聽聞正法的條件,更不能 圓滿修習諸波羅蜜了。如經中所說: 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長壽天,不睹佛出世,遠離道果,不能成熟眾 生,是故菩薩生於欲界,佛出世時,必當遭遇能化眾生。[35]   所以在這一章裡,筆者要探討招感長壽天果報的因緣。禪定業是屬於極善 業,那麼今生曾經證得色、無色禪定的人,是否必定會投生到色、無色界天? 依業產生果報的次序有四種:(1)依重業,(2)臨死業,(3)慣行業,(4)已作業 。[36]若從隨業受報的邏輯看,今生曾經證得色、無色禪定而未得解脫者,很 可能就會投生到色、無色界天。為什麼呢?依《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的解釋 說: 這種業非常的強,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他業可以阻 止它。在善業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是禪那。在不善的方面,屬於重業 的有五逆罪或無間業與不能改變的邪見。[37]   若依上述的說法,禪那業是重業,那只要證得色、無色界的禪那,下一生 必定會投生與其層次相等的果報了。這一道理如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節卅 一:解釋色界善業的果報中說: RUpAvacarakusalam pana paTham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brahmapArisajjesu uppajjanti. Tad eva majjhimam bhAvetA brahmapurohitesu, panitam bhAvetvA mahAbrahmesu. As regards wholesome kamma of the fine- material sphere, those who develop the first jhAna to a limited degree are reborn into BrahmA’s Retinue. Developing the same to a medium degree, they are reborn among BrahmA’s Minisres. Developing it to a superior degree, they are reborn among the MahA BrahmAs.[38] 關於色界善業,培育初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眾天;培育它到中 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輔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39]   筆者只引色界初禪的部份,二禪乃至無色界的部份也是一樣。禪修者如果 能夠培育到得色、無色界的禪那,那麼下一生必定會投生到與其程度相等層次 的天界。在英譯本中,Bhikku Bodhi 有解釋說,禪修者如果在臨終時還能維 持他所證的禪那不退,該禪那就會影響他投生到與其程度相等天界。[40]   這種說法在帕奧禪師(Venerable Pak Auk Sayadaw)的《如實知見》也是 有提到: 萬一在禪那中死亡,你能在死後投生到某一層梵天;那必須一直到死 亡的剎那都還保持在禪那中[41]才行。[42]   在此書的另一個地方也有再次提到: 廣大業指色界禪業(rUpAvacara-jhAna-kamma)與無色界禪業(arUpAvacara -jhAna-kamma),總共為八種定(samApatti)。在這些業當中,廣大業 是強而有力的。如果一直到死亡之時禪那都能維持穩定不退,則此禪 那能使人投生於梵天界;但是如果死亡之前禪那下跌,那麼它無法造 成梵天界的投生。例如提婆達多,他的禪那不能使他投生於梵天界。[43]   若依Bhikku Bodhi與帕奧禪師的解釋,禪修者會投生到色、無色界天,必 須是在臨終時還持有證入禪那的能力才行,而不是在這一生中曾經證入過色、 無色界的禪那,命終就即會生到色界或無色界天。   但是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譯本裡,譯者提出另一種有選擇性的說法 。他說,有能力證入幾種禪那的禪修者,如果在臨終時還有能力證入,那麼他 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投生到他自己喜歡的天界。若禪修者擁有八定的話,他可以 選擇投生到色界天,或選擇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以下的無色界天。另外,譯者 則加註說明: 但在佛陀的教化期之外,又除了菩薩之外,沒有任何人擁有這種可選 擇的見解。這是為何擁有四禪八定五神通的阿須隱士(Asita)在預見 悉達多太子將會成佛時先笑後哭,因為他知道不久之後他就會投生到 非想非非想處,亦即他所擁有的最高禪那會成熟,因此無法親眼見到 悉達多太子成佛,以及聽他說法。他不能選擇投生到色界以見佛出世 ,因為他沒有該見解。[44]   對於譯者的註解,只強調禪修者可以依自己的意願,選擇投生到他自己喜 歡的色界天,或是非想非非想定以下的無色界天。筆者認為,若選擇投生到欲 界依理是可以的。   此外在北傳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61亦有談論到得禪定,但命終 亦生欲界的問題: 問: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等,彼命終亦生欲界等,此中何故不說? 有說:亦應說彼生一切下地,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有說:此是定蘊正顯生定地,若說生下,則有生欲界不定地過,是故 不說。 有說:此中說得諸定而死生者,諸生下者,退捨諸定,是以不說。 問:諸生上者於命終時,亦捨諸定,何故則說? 答:諸生上者,雖有所捨,猶名勝進,況有所得?諸生下者,雖有所   得,尚名退墮,況有所捨?今是定蘊,正顯勝進,是故不說。[45]   在《論》中,有一說法,得諸定而死後生到下界,原因是退捨諸定。這一 看法可說是與《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等的說法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在《中阿含經》〈大空經〉有這麼一段經文: 阿難!云何為煩弟子?彼師弟子學彼遠離,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 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或住彼處, 學遠離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 已,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彼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 邑、國人已,便功高還家。[46]   從經文可得知,在寂靜處得禪定,但是後來因跟眾人往來,引起惡不善法 而退失禪定,甚至還俗。由此觀之,禪定會退,是南北傳所共說。禪定雖是重 業,然於命終時一定能依此業往生上界,這可是要待緣才有可能的,非是必然 如此的。因為南北傳佛教的看法是禪修者在臨命終時,如果還具有能證入色、 無色界的禪定的能力,這才會隨禪定的重業投生到長壽天。   此外,在《清淨道道論》更有說到: 「不捨禪那,我等將生於梵天」——那些這樣希求生於梵天的人,或 者雖無希求而不捨於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勝有,而得勝有的功 德。所以世尊說:「曾少修初禪的人生於何處?生為梵眾天的伴侶」 等。修近行定,必得欲界善趣的勝有。[47]   對於「不捨禪那,我等將生於梵天」這句話的看法,覺音論師認為修得近 行定或安止定的人,能夠投生到與其定程度相等層次的天界,除了不捨禪定外 ,有些人則生起「希求生於梵天」的願。   現在筆者嘗試從另一種角度探討有情能生到長壽天的原因。智者大師在《 金光明經文句》卷1云: 若斷欲界麤弊之欲,染著色、無色界禪定之樂,如冰魚、蟄蟲,墮長 壽天是為一難。貪著禪味名為大縛,是染欲法,非不欲也。[48]   智者大師說,會墮到長壽天,最主要的原因是貪著於色、無色界的禪味。 怎麼樣才算是貪著呢?在《瑜伽師地論》卷62有提到禪修者貪著禪定之三種相 狀。如說: 復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愛味等至,謂或證得等至出已,計為清淨、 可欣、可樂、可愛、可意,隨念愛味。或未證得,或已證得[49],未 來愛味增上力故,追求欣樂而生愛味。或已證得,計為清淨、可欣、 可樂,乃至廣說。現行愛味,若從定出,可生愛味,若正在定,無有 愛味。言愛味者,謂於是中遍生貪著。[50]   依窺基大師之註解,禪修者若有下列這三種相貌,表示對禪定樂已生耽著: (1)禪修者若於過去曾經證得禪定,對於那定中的寧靜起了是清淨的,值得喜   悅、喜愛、愛惜保護、及可意的見解,故於過去的定境樂愛著不捨。 (2)雖還未證得禪定,但是一直想追求禪定的殊勝境界;或是已證得[51]近行 定,但卻對還未證得的根本定,生起追求之心;又或是已證得下品定,但 是對上品定生起追求之心。由於對還未得的定有愛好追求之心的原故,因 此而生起貪著。 (3)若禪修者證得禪定,因於定中領受種種喜樂之「觸」,在出定後,由隨念 力故於定境的滋味愛著不捨。   對於第三種耽著於禪定滋味的情形,必須是要從出定後才生起的,在定中 是不會生起貪著的心;因為在定中的心是屬於善心一境。   另外,在《大智度論》卷38也說: 菩薩無方便入初禪,乃至行六波羅蜜。無方便者,入初禪時,不念眾 生;住時、起時,亦不念眾生,但著禪味,不能與初禪和合行般若波 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為初禪果報所牽 ,生長壽天。[52]   菩薩會被禪定果報牽引生到長壽天,除了在入、住、出禪定時不念眾生, 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只耽著於禪定樂之中,以致不能夠與初禪和合行般若 波羅蜜。這如印順導師在《空之探究》中所說: 即使修行者所修的是正觀,只要心有所樂著,就不得解脫了。如修無 所有正觀,心著而不得解脫,就會招感無所有處報。無所有處定與天 報,是在這種情形下成立的。[53]   這就是《瑜伽師地論》卷41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 ,於味靜慮見為功德,是名有犯。」[54]的原因了。   綜合以上之探討,會投生到長壽天有三因素:(1)若禪修者在臨終時,還 具有能力證入色或無色定,那麼他就會投生到與他所修之禪定相等層次的天界 。不過,如依有部所說:「有漏道四緣捨:一、退故,二、越界地故,三、斷 善根故,四、捨眾同分故。」[55],禪定是依有漏道伏下界惑所得的,譬如禪 修者能伏欲界的貪欲,就能得到色界禪定;但是當逆緣現前時,如欲界煩惱生 起或生重病,所得的禪定就會退失。因此,不一定此生成就定者成就重業,若 不解脫,於往生之時即生上界,也是有可能還生欲界乃至他地的。(2)另外, 覺音論師更提出:能夠生天,除了不捨禪定,還要發願。(3)禪修若只耽著在 禪定的滋味,而不知觀其過患厭離,臨終時招感長壽天的果報,機率是更大的。 http://www.fuyan.org.tw/fmo/fmo1_34.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9.1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