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eseOper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央地方攜手 傳承藝術產業 謝孝聰 彰化由於建縣及發展甚早,人文薈萃,走訪彰化縣內人文采風,發現有不少各時 期的文人默默為自己的家鄉努力。早期有賴和時期文學,以文字來表達日據時期 反帝國主義、反封建文化,其文學作品影響後代甚遠。 彰化文人藝術家中,近期代表性的有溪州詩人吳晟,其作品有濃厚的鄉土味、記 錄濁水溪旁彰化鄉親的生活見証,是一以新詩及散文來為台灣寫歷史的作家。近 幾年,彰化對人文藝術的發展著力不少,除了由民國88年起發展的八卦山文學步 道,亦積極推展縣內既有文化藝術。 彰化縣內除了文學發展頗具代表性外,縣內發展文化藝術者亦不在少數。如二水 地區最具著名的硯雕、田中地區的窯陶、彰化偶刻、鹿港地區極負盛名的木雕、 金雕、錫雕、燈繪等,透過地方及中央政府的發展維護、地方人士傳承,將這些 因時代蛻變逐漸沒落的藝術產業拾回信心,得以永續傳承。 另一彰化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為傳統戲曲「南、北管音樂」,南、北管音樂係為 台灣早期傳統音樂發展中,較具代表性的音樂,目前逐漸失傳中。而彰化地區是 南、北管音樂尚保留完整的代表,南管樂以鹿港地區雅正齊、聚音社較活躍,北 管樂以彰化梨春園、集樂軒具代表。 賴和紀念館 位於彰化市中正路的賴和紀念館,館內是陳設具有「新台灣文學之父」的賴和一 生的遺影,及其昔日與文人的手稿、藏書、字畫、個人生活用具、相片等文獻資 料及相關遺物。為台灣文學史重要的收藏地。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1884年5月28日生於彰化,1916年在彰化市開設賴和 醫院,1943年1月31日逝世。賴和一生,都生活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除平日行 醫濟民外,亦以文學創作來抗議及批判受日本殖民時期的不公。在台灣文學史中 ,是台灣新文學一個具開創性的人物,影響台灣新文學的發展。 螺溪石雕再創石硯風華。「螺溪」是濁水溪的古稱,早年每逢上游洪水爆發,溪 石滾流而下,造就二水鄉得天獨厚的硯石,石材有晶瑩細潤、發黑佳良、蓄水不 乾等特性,為硯石中之極品,有「黑玉」之稱。因為濁小溪帶來豐富的石材,硯 雕石藝成為二水鄉產業文化的一大特色。 因為二水石硯的石質細膩、色澤雅美,深受書墨家喜愛,加上鄉民將硯雕視為自 豪的手工藝品,所以硯雕業者遍及二水鄉。 較具著名的有民族薪傳獎大師謝苗,其硯雕藝術將一塊塊冰冷的螺溪硯石,雕琢 成富有情感、洋溢無比生命力的藝術珍品。另在二水硯雕界中,董坐亦是在硯雕 藝術中,將其視為終身司職的一位。董英豐因生長於濁水溪畔,從小與石頭為伍 ,以創新雕刻手法聞名,更榮獲藝術大獎。 在二水,有著董坐石硯藝術館及二水鄉螺溪石藝館展示硯雕品、奇石等文物,喜 受文物的人可前往深入瞭解。 辜氏遺跡--鹿港民俗文物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當地人俗稱「大和」,是日據時期台灣知名富豪辜顯榮的宅邸 。館內收藏極為豐富的傳統民俗文物,不論內涵和規模都極具特色。 辜顯榮為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父親,因經貿事業及其他投資使其事業如日中天 ,鹿港民俗文物館前身為辜顯榮宅邸。民國62年辜氏家族將此處全部土地與建築 物、家具器皿、收藏品捐獻出成立鹿港民俗文物館,藉以此保存古代文物,同時 也讓後代了解早年的生活方式與風俗民情。 雕刻藝術,成就薪傳大師 彰化早期之偶雕師徐圻森手下之戲偶,成就台灣布袋戲界的金字招牌。其子徐柄 垣繼承父業,早期造成收視狂潮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是出自其手, 而其他如藏鏡人、劉三、二齒等布袋戲要角之戲偶皆出於徐炳垣,遂有「布袋戲 教父」之稱。 在雕刻藝術上,投身畢生所學的木雕師李松林,是出生於鹿港木雕世家,其作品 由鹿港第一級古蹟龍山寺、第二級古蹟天后宮、三峽清水祖師廟等皆可看到其遺 作。李松林70年的木雕生涯,猶是斧刀運用自如,其木雕以精細為特色,是當代 傳統藝術的代表人物,其子李秉圭亦傳承其木雕技藝。鹿港地區木雕藝術除李氏 代表外,另有黃媽慶、施鎮洋、黃紗榮等大師。 錫雕大師陳萬能是獲得薪傳獎工藝類年齡最輕的得獎人。陳萬能的錫藝創作,早 期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近年則是以錫材嘗試作純藝術創作,克服金 屬熔點不同的技巧難度,創造錫藝嶄新的領域。 燈繪藝術「吳敦厚燈舖」 彩繪燈籠大師吳敦厚,自幼世居彰化鹿港鎮中山路上,其聲名家喻戶曉,甚至遠 播美、日、法、荷、德、韓等國,他開的舖子沒有特別的名號,就叫做「吳敦厚 燈舖」。 曾獲薪傳獎傳統工藝類獎項的吳敦厚,小時候跟一位王姓師傅學做燈籠,那時候 學到的是圓筒型的字姓燈,寫的也是單色刻板的姓字,他在13歲雙耳失聰後,未 曾稍挫製做燈籠繪燈籠的志趣。 目前彩繪的傳統燈籠,圖案鮮活、造型栩栩如生,出自他手下的作品精美細緻, 享譽中外,由於社會形態的變遷及年老藝人的逐漸凋零,感於傳統技藝漸無傳人 ,早年即失聰的吳敦厚十餘年來熱心受聘於全省縣(市)立社教館、文化中心、 民俗活動等,為高中、國中、國小等級老師傳授製作燈籠技藝,期使無形的文化 資產後繼有人。 【2005-10-07/經濟日報/D6版/八卦山大佛風景區專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1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