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JU_Chiayu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要解決一個問題,首要的就是要了解問題的原因,而台灣經濟危機的原因又出自於那裡呢 ?除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與美國經濟可能反轉對台灣未來的出口不利之外,其中一個關鍵 因素,在於銀行的呆帳、企業的財務危機、股市與房地產的低迷以及其糾結的關係所導致 的惡性循環,就好像是日本經濟低迷的再版。 而高科技產業的外移,西進中國的資金保守估計在1000億美金以上,這也是導致台灣經濟 危機的主要因素之一。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幾乎已經是台灣現在的指標性產業。高科技股 的漲跌或是相關消息的釋放都對台灣股市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十多年來的資本外移,在台 灣造成了「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奇特現象。之前,政府坐視企業為投資中國,向國內 信用機構超貸,使金融機構的呆帳額度屢創新高;現在,連政府工研院一手扶植、技術移 轉、並給予多年免徵所得稅優惠的台機電、聯電等高科技晶圓代工業,在享盡台灣「促進 產業升級條例」五年免稅優惠後,欲繼續轉往中國享受五年免稅、五年半稅的優惠時,這 也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有效管理」,起碼必須要求這些原先受惠於台灣社會與勞動 力的資本,在出走時付出代價。政府應擬定相關辦法(或者透過立法)來追償之前對台積 電、聯電等企業之一切優惠(像是五年免稅優惠、其他賦稅優惠、以及技術移轉權利金… 等)。另外,企業出走也應當負擔社會補償之責任,針對資本外移、對外投資的企業,課 徵「就業安全稅」,來維持政府財政、以及專款專用於維護勞工就業安全的施政上。此外 ,台灣高科技龍頭張忠謀也明確指出台灣的科技人才以經不再像過去有獨性及努力,現在 的人才都是因為員工分紅制度而進入公司,不需要有貢獻也可以分紅,所以在兩年多前也 提出了配股制度,但要將台灣實行十多年的制度改變,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另外,也為了 因應台灣科技產業的外移,台灣未來的產業也會逐漸轉變成know-house的形式,以自己本 身所具有的知識來做為賺錢的方式。加強研發的部分,台灣的科技已發展到一個水準,而 台灣也有能力可以獨自發展。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我想,各行各業也是存在著根本上的問題。本身的競爭力不 夠,失業率提高也是造成經濟危機的一部分,所以我先將這部份列出討論,我將解決問題 的方式大致上分為「士、農、工、商」幾個方向。 首先「士」也就是指讀書人。簡單來說就是指學生,其實普遍的可以發現現在的學生和以 往的學生最大的差別就是安逸的生活。過去的學生,因為知道生活的困苦,所以努力的唸 書,希望能成功。但是,現在的學生因為在七十年代經濟奇蹟所帶來的富足生活而不曉得 經濟的成功,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知識的流通以及充實,也就因為這樣,現在大學畢業 的學生也許還未必具有該畢業科系的專業知識,進而影響企業用人的方式。最明顯的實例 就是高科技產業人力不足的現象,雖然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相關科系的學生畢業,但仍舊 缺乏。因此,就學生部分,我們應該提升本身的危機意識,加強自身能力以及自身的競爭 力。 在於農人的部分,應該要加強本身的能力。特別是加入WTO之後,外國產品的進口關稅 降低,加強本身的競爭力,讓台灣的產品出口,和外來品競爭。所以台灣的農人應該多參 加研習會,並且配合政府的輔導,研發新的品種。以神農獎得主張洲府為例,其利用嫁接 的技術研發出一種新的產品-長形的蜜柿,其甜度高達18度,較一般水果甜度高出了5到6 度。這項產品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也會為台灣的出口增加不少。 在於工的部分,台灣屬於海島型的國家,加上天然的資源相當的不足,發展工業是一個困 難的工作。除了資源不足的原因外,技術不足也是一個原因。但是,工業的發展,也是足 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軍事能力,所以在發展與不發展間,要如何取捨將也是政府未來思考的 一個問題。 在於商人的部份,除了要將整個公司都電子化,透過電腦的處理來提高速率外,也要勇於 嘗試開發新市場。中國大陸是一個相當大的市場,十多億的人口,但台商的急遽增加卻也 是造成經濟出現危機的隱形推手,政府應該要有效的控管台商前往大陸發展的數量,否則 台灣的失業率也會因此逐步的上升。 台灣的危機就好比是當初經濟泡沫化的日本,因此,也提出由日本相關經驗來做為比較及 日後政策的參考。 回顧日本經濟及金融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泡沫經濟破滅後,銀行機構累積龐 大不良債權,在呆帳攀升的情況下,貸款轉趨保守,企業不易取得資金,影響景氣的復甦 ;第二,企業由於過度擴張、缺乏監督(因企業間或企業和金融機構間的交互持股,致一 般股東無法有效監督)和終身僱用制,以至人力配置缺乏效率勞動成本偏高的結果,企業 經營績效顯著降低;第三,財政惡化使日本政府在採行振興經濟政策上綁手綁腳,無法掌 握時與成效;第四,隨著日本消費稅的課徵及景氣的長期衰退,致消費者信心不足,加上 失業率偏高,內需因而低迷;第五,政黨輪替,內閣更換頻繁,政策缺乏長期性、一貫性 ,民眾缺乏信心。反觀台灣,企業在生產上過度投資的情況並不明顯,主要是金融紀律上 的廢弛,加上企業家的急功好利,過分擴張信用投注於房地產與股票的投機,隨著股市、 房地產市場出現崩跌,資金週轉不靈而出現財務危機,乃至拖累金融機構,醞釀成國家的 潛在經濟危機。就更具體的內容觀察,中日經濟問題有其相同之處,但也有其相異之處。 就相同的層面來看,中日兩國在金融上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情形非常普遍,同時,銀行授 信在金融風暴後轉趨保守,有部份流動性陷阱的現象產生等;企業則有高度財務槓桿,銀 行信用緊縮致企業營運成本提高、獲利能力降低的現象;在政治上,則因新政府上台,朝 野看法分歧,致政策缺乏一貫性;在政府措施上,均有拖延,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心態及擴 大財政支出等動作。 因此提出了以下六點。 第一,害怕銀行倒閉外部性成本心態的調整。日本由於擔心銀行倒閉的外部性,不敢讓銀 行倒閉,致效率不佳銀行繼續存在,反而拖累了經濟復甦的時間。因此,政府應籌措資金 ,成立類似美國的資產再生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RTC)以避免銀行倒 閉可能產生的系統性風險,尤其是今年三月農漁會總幹事改選可能產生的一些不確定性。 其次,加速協助資產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y;AMC)的籌設以解決銀行的 不良資產,恢復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避免發生流動性不足的風險。在本會期亦法通過的 金融機構合併法草案第十六條已增訂民營資產管理公司(AMC)條例,促使成立AMC,但國 內銀行經驗有限,人才亦不足,應和國外相關機構合作,此外,在處理不良資產的同時, 也應注意不讓新的不良資產持續增加。 第二,政府不應將企業財務危機轉嫁給銀行,否則對長期經濟發展不利。目前,政府仍透 過管道要求銀行對企業紓困,同時,允許銀行把貸款與證券投資重新歸類,這種以時間換 取空間的作法,長期將戕害銀行的競爭力。根據日本的經驗,政府對銀行、農業及若干傳 統產業的紓困,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以及導致國家資源的錯誤配置 。 第三,政府債務應有效控制,避免財政赤字擴大,否則使老面姓消費意願轉趨保守,不利 經濟成長。日本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高居工業化國家的前幾名,在政府赤字不斷擴大, 可能增稅的認知下,老面姓對未來前景不抱樂觀,消費意願亦相當低落,不利經濟的發展 。 第四,財團、銀行和政府掛勾應避免,以免產生影響政府決策的負面影響。日本在政商勾 結及財團壓力下,政府不敢斷然戳破泡沫,無法對症下藥。雖然先後提出12次的經濟復甦 對策,但效果有限,例如目前政府提出4,500億元的傳統產業專案貸款及信用保證專案, 以協助傳統產業取得資金及解決擔保品不足的問題,但資金仍來自銀行,中央銀行祗有道 義說服功能,目前祇貸出100多億元,效果並不佳。所以,政府政策應有長期規劃,草率 的“短線”操作,不但無法達成效果,反而進一步打擊人民的信心。另一方面,目前國內 政黨對立局勢太過明顯,致政策缺乏長期性、一貫性,對國家經濟的長程發展不利,亦值 得注意。 第五,振興經濟除了短期“治標”之外,應著重“中長期”治本的措施。日本振興經濟的 若干短期措施扭曲市場機能,加上不能對症下藥,打擊企業及人民信心,致長期經濟衰退 應引以為戒,應該著重類似美國在1990年代初期較中長期的企業再造及人力資本、基礎建 設、研究發展投資的鼓勵等措施。 第六,政府提出經濟發展願景,協助產業升級與轉型。日本過去在不景氣時,常由政府主 動提供資訊,分析各產業的前景、生產供需情形,使不具遠景的傳統產業及早退出,將資 源釋放出來,效果不錯,值得政府參考。此外,國內傳統產業及高科技產業均面臨升級與 轉型的壓力,政府應加強提供技術、產業發展方向的願景,協助廠商儘早升級、轉型,以 因應大環境的變化。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在電腦成長趨緩、產業大舉外移之際,未來因應 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三個:第一,多樣化擴張,轉型至通訊產品、資訊家電等領域。第二, 投入R&D、發展關鍵技術和關鍵零組件以提高價值。第三,透過運籌管理、結合製造和服 務,採行全球化策略以擺脫新興工業國家純粹製造及成本的競爭。而運籌管理的落實必須 建立在有效率的物流及良好的網路建設,以及兩岸經貿投資障礙的排除之上;另一方面, 台灣軟體的市場不大,未來的機會應是在亞洲,尤其是龐大的大陸市場。因此,擺脫「戒 急用忍」的束縛,建立具體可行的大陸投資規範,應是政府當前優先著力的方向。 綜合以上的內容,台灣產業的結構也許要在面臨一次改變,但是在朝高科技前進 的同時,傳統產業也是我們不能夠遺忘的。過去,曾經有過一次經濟奇蹟。未來,只要好 好經營,再一次的經濟奇蹟也許不會只是夢想。 -- m;33m※ 來源:‧美少女夢工廠 bbs.svdcc.fju.edu.tw‧[FROM: 61-229-229-99.HINET-]m -- m;36m※ 轉寄:‧美少女夢工廠 bbs.svdcc.fju.edu.tw‧[FROM: 218-166-159-202.dyn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