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alax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於銀英中奧貝斯坦未雨綢繆的舉動,正反兩方的意見都不少,對此我個人的 感受也是相當複雜。 假使撇開道德層面的考量,只考慮績效,就理論上來說,奧貝斯坦的決策的確 是十分有參考價值。 奧貝斯坦幾次有名的未雨綢繆的舉動有: 1.威斯塔朗特事件:向萊因哈特建言漠視貴族軍攻擊。 2.第二人無用論:向萊因哈特建言將吉爾菲艾斯置於合其他提督同等之地位。 3.雷內肯普事件:私下向雷內肯普建議逮捕楊,迫使同盟中楊的擁護者反叛,結果 一如其所料地促進了雷內肯普的死亡與楊的反叛行動。 4.縱容朗古陷害政敵羅嚴塔爾:奧貝斯坦對皇帝隱瞞羅嚴塔爾和朗古之間的不合, 並且放任朗古尋找任何可能扳倒羅嚴塔爾的機會加以攻擊,使皇帝萊因哈特與羅 嚴塔爾間產生不信任感,借朗古之手除去羅嚴塔爾。 在威斯塔朗特事件中,奧貝斯坦所持的理由之一是減少未來產生更多的犧牲者。 在未來〝可能〞產生的更多犧牲者與犧牲威斯塔朗的居民間的抉擇,本就是兩 難,之前也有人提過了。兩個選擇何者正確是難以衡量的,正確豈能以犧牲人命的 數量多寡衡量出來。 此外的三個未雨綢繆的舉動,則讓我聯想到另一個在心態與做法上也極其類似 的事件。 同盟政府議長列貝羅擔心楊將會反叛,受到來自帝國的壓力後,為了將來可能 產生的危害,毅然決定犧牲楊,以換取同盟的生存,讓楊犧牲小我(楊的個人生命) 、完成大我(自由行星同盟的生存)。 在態度上,列貝羅議長和軍務尚書奧貝斯坦有著共通的一點,為了自己認為某 個人將來〝可能〞產生的危害,所以策劃在危害尚未發生前前先行剷除之,而不思 考任何其他的預防辦法。 將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換句話講,也可以講成將來「可能不會」發生的事 。 以過去的歷史統計資料,來預測某某人將有大於百分之五十的機率造成危害, 於是先宰掉這個人,這樣的做法是既輕鬆又有效率,但是這樣的做法難道就能心安 理得地自稱為〝正確〞? 現在活著的人不是過去的歷史人物,與之條件相近不代表一定會有相同的行為 ,人又不是標準化大量生產的機器。還沒發生的事情又有誰能知道那一定會發生。 吉爾菲艾斯雖是萊因哈特陣營中的「第二人」,但吉爾菲艾斯是吉爾菲艾斯, 不是歷史上許多集團中的「第二人」,他不一定會做出類似其他歷史人物的行為。 「第二人有害論」也只不過是根據歷史統計得出的結論,歷史也只不過是歷史,吉 爾菲艾斯說不定將會是統計中的少數,或者成為偏差值太大,無法列入統計範圍的 例子。 吉爾菲艾斯可能成為有害的第二人,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吉爾菲艾斯可能 不會成為有害的第二人。 扼殺吉爾菲艾斯成為有害第二人的可能,同時也等於扼殺他成為有益第二人的 可能。 不過奧貝斯坦雖有提出第二人無用論,但吉爾菲艾斯之死直接的責任並不在他 身上,最多只能說他的第二人有害論與吉爾菲艾斯之死有連帶關係。 但是另一個受害者,因奧貝斯坦的陰謀而受害的羅嚴塔爾,其責任就可以算在 奧貝斯坦身上。奧貝斯坦並非不知道朗古的心思與作為,也並非沒有阻止的能力, 明明知道又有阻止的能力,卻偏偏放任朗古為個人私怨陷害羅嚴塔爾,並且對皇帝 隱瞞朗古與羅嚴塔爾在會議中的衝突。奧貝斯坦欲借朗古下流的污陷手段除去羅嚴 塔爾這個政敵,其意圖與作為都十分確實。羅嚴塔爾雖極富野心,但在被皇帝誤解 前並沒有反叛的行為,奧貝斯坦在羅嚴塔爾反叛之前就意圖除去他。羅嚴塔爾的反 叛,部份的原因是朗古與奧貝斯坦的陰謀所致,假使奧貝斯坦不蓄意縱容朗古污陷 他人,羅嚴塔爾的叛變也許就不會是必然之事。 無論羅嚴塔爾反叛的可能性多大,最終反叛的因素有一部份是奧貝斯坦強行添 加上去的,因此奧貝斯坦也是扼殺羅嚴塔爾不反叛,另一種可能的未來的責任者之 一。 奧貝斯坦預測羅嚴塔爾可能會危害新王朝,於是靠著陰謀去促使羅嚴塔爾反叛 進而滅亡,其間的受害者還包括兩軍交戰時犧牲的無辜者。 預測將來別人的作為,為了可能不會發生也還沒發生的事擅自決定謀害別人, 更何況那個預測還不一定正確,還擺出一副〝這樣才是正確、才有效率〞的臉,就 是這樣才教人無法心服。 為了將來可能的危害而殺害無辜者,雖然可能比較有效率又比較輕鬆,但是殺 害無辜者的行為,其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罪。 被擅自安上這種「可能會造成危害」的罪名,為自己還沒做的事而死,除了經 常給他人安這種罪名的奧貝斯坦,又有誰能心悅誠服地接受? 「為了國家的未來而背負污名」,可能會有人這麼說吧。 列貝羅議長或許也是如此想的,為了國家的未來,迫不得已要犧牲有著許多功 勞的楊提督,所以只好自己一個人背負起污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自我犧牲或許是一種值得稱讚的美德,不過強迫不情願的他人犧牲是難以獲得 別人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