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Japan_Tra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歸人過客───沖繩那霸篇 圖文連結:http://baiguier.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8.html (以下複製文字) 沖繩本島距離台灣島只有111公里,從桃園直飛那霸空港飛後, 安全帶警示燈才熄滅沒多久又亮起,好像只要在機艙坐定默默倒數, 就能移形換影到日本。可是踏進那霸空港國際航廈的剎那, 我卻以為自己誤闖台灣離島。老舊的航廈、陽春的大廳、 沒有免治馬桶的廁所,左一句中文、右一句台語, 等出關像在轉運站排隊購票返鄉。 只有一條鐵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沖繩是日本唯一陸上戰區, 鐵道在沖繩島戰役被摧毀,因此雖然日本鐵路密布, 但是在此只有一條新修築的單軌鐵路「Yui-Rail」。 沖繩本島南北端約130公里,Yui-Rail全長僅12.9公里, 還不夠繞行整個市中心。 日本戰敗後將沖繩移交美軍管理將近30年, 受到美國人影響,居民改以汽車代步, 這使得沖繩成了全日本自用車比率最高的地方, 同時也造成公車載客率低落,一度面臨破產重整的營運危機。 石敢當、風獅爺 大眾運輸的困境也是觀光客的困境。一早來到那霸巴士總站, 等待今年夏天啟用的市內循環巴士「結結號」發車。 過了一夜還是沒有人在日本的真實感, 除了市容幾乎不見和風元素,路口矗立的石敢當、隨處可見的風獅爺, 不禁讓人以為轉角就可以買到高粱酒和貢糖, 結帳時店員問話,我想都沒想就用台灣國語回他「ㄏㄟˋ」…… 沖繩民間傳說中的魔鬼「奄美魔物」習慣直向行走, 因此他們在丁字路口設置石敢當,防止魔鬼進入家中, 這種風俗在台灣人看來自是非常親切, 只是台灣的石敢當更常出現在交通要道和公園。 明朝移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將風獅爺傳到沖繩。 台灣廟口石獅子最明顯差異是一雌一雄, 沖繩的風獅爺若是成對出現,則是一張口、一閉口, 這種演變受到日本?犬影響。日本?犬有張口、閉口兩種動作, 在佛教梵語中,「阿」是張口第一聲,「吽」是閉口最後一聲。(註) 和金門一樣,沖繩的風獅爺同樣作為鎮風、避邪、鎮煞之用, 不過身為沖繩觀光名物,如今也有招財貓一樣的可愛形象, 看牠笑得多開心啊!(註) 識名園 下了巴士,沒見到紅土高粱,倒是越過海峽走進一座中國庭園。 九月底的識名園仍然是鋪天蓋地的綠意,濃密的枝葉阻擋烈日, 涼風在小徑中流竄,讓人神清氣爽。 沖繩在「琉球王國」時期曾是明、清二朝藩屬國, 識名園便是用來接待遠道而來的中國冊封使, 庭園設計融合中國和琉球風格,尤其是園中的六角堂涼亭和拱橋, 彷彿隨時能上演一段〈新白娘子傳奇〉。 站在識名園最高處的「勸耕台」, 不但可以飽覽園中美景,也能眺望市區。 彼時的中國誤以為沖繩幅員廣袤, 琉球王國為了維持這個錯誤印象,特別設計了勸耕台的角度, 讓中國使者就算站在制高點,也完全看不到海岸線, 塑造一個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國假象。 金城石疊道 事實上,沖繩本島面積僅4.5個台北市,土地貧瘠、資源匱乏, 幸而日本鎖國時期,沖繩作為海上轉口貿易樞紐,繁榮興盛一時。 當時不論中國進口,或是日本出口商品,都由其代理,號稱「萬國津梁」。 昔日王宮首里城到那霸港,有一條修建於十五世紀的石灰岩步道。 總長十公里,二戰後石疊道的部分雖然只剩下短短二百多公尺, 但懷舊風情已經足以入選「日本?道100選」。 金城石疊道四周的民宅,和這個古蹟和諧相處, 新修的宅邸也毫不突兀。午後暑熱壓頂,陡峭的步道上沒有遮蔽物, 實在難有閒情逸致。前方一個大叔無懼豔陽, 手持專業單眼相機沿路來回拍拍停停, 我一看到路口「300年赤木」的指標,立刻轉個彎進去乘涼。 ↑左邊的赤木在台灣旅遊書上名為大茄苳樹。 沖繩麵 來這附近的觀光客幾乎都會順道拜訪「琉球茶房」,吃一碗地道的沖繩麵。 從首里城往龍潭方向走,經過沖繩藝術大學,很快就能看見這間名店。 脫了鞋,把暑熱也留在外面, 坐在塌塌米上享受這期待已久的沖繩美食, 豬肉片軟嫩多汁,麵條和日本拉麵一樣充滿嚼勁, 湯頭爽口,不像拉麵那麼鹹。有人說它是蕎麥麵, 若是加上油蔥的口味更像台灣擔擔麵。 至於好不好吃?很好吃啊! 只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況且我才來第二天,還不需要解鄉愁啊! 【註】風獅爺攝於沖繩縣南城市新原海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3.151.38 ※ 編輯: SundayRose 來自: 118.163.151.38 (10/08 17:24)
bigguy:本島離111公里 坐飛機要1個小時 10/08 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