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P_Dail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尊重學生 教育習慣需要改變 【中國教育報記者蘇婷採訪報導】常常,有一些習慣,我們不以為 然。然而作為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意間 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 著、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麼樣」。然而對於教育 者,這些事情因為聯繫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 問。 北京市東城區進行了10年的「尊重」教育研究。當課題做到了一定 程度的時候,「教育習慣」的問題浮出了「水面」──要教育學生懂 得和學會「尊重」,作為教師,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一些習慣, 是不是都考慮了對學生的尊重?因為這些習慣太普遍、太無意因而太 習以為常,似乎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人人都是這麼做的,所以很少有人 去細想它們的缺失與合理。而恰恰就是這些微小處、幾乎「沒過腦子 」的習慣,在折射著、體現著教育者的理念。 將「尊重教育」做成了品牌的東城區,成功召開了一次跨越本區範 圍的「深化尊重教育,反思教育習慣」研討會,一批來自一線的教師 講述了自己的鮮活案例。這些整天跟學生摸爬滾打的老師們,從平素 的習慣中「自拔」出來,站到一定的高度上,用人本的理念和尊重的 目光對自己的、同事的、學校裏發生的、發生著的一些「成自然」的 行為進行審視,產生了全新的感悟。 不久前,一本《反思教育習慣》將他們列舉的案例結集,啟示更廣 大的教師一同進行反思。有意思的是,大家說的這些事讓人感覺那麼 熟悉,似乎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或身邊發生過、發生著。細細琢磨,真 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請學生答問時 手心向上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西港路小學也參與了尊重課題的研究。一次 ,該校宋志俠老師聽了一節挺成功的語文課後,心頭卻總有一個細節 的印象揮之不去:整整一節課裏,講課教師的一根食指頻頻指向教室 的各個角落:「你說!」「請你說!」學生應「指」而起。雖然老師 滿臉笑容,但那根似是「武器」的食指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 這是一種習慣──有問題的習慣。從尊重的角度,宋老師進行了反 思。指指點點,是很多老師都用過的叫起學生的方式,自己也常常無 意識地「指點」。從那位老師的動作,他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當時 意識不到這是對學生的一種不尊重。這種行為暴露了我們教師頭腦中 的舊觀念:還沒有把學生當作一個個與我們平等的活生生的個體。在 教師的潛意識中,他們只是『小毛孩子』,用食指『點將』沒什麼。 看來,我們喊了半天新教育理念,也許只學了『標』,離『本』還差 得遠呢!」 尊重應該是無微不至的。宋志俠老師於是提出,在叫起學生回答問 題時,應該改「指」為「請」,手心向上,做出一個優雅的動作。雖 然只是一個張開全部手指的變化,但效果卻大不相同。「指」,傳達 了上對下的命令;「請」,則更多地體現了教師對學生人性化的關懷 與尊重,同時也樹立了一種全新的教師形象。宋老師反思了這個習慣 後還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像「指」與「請」這 樣的問題也許是「小題」,卻值得教師去「大做」,最終改變的是頭 腦深處的觀念。 把本子輕輕地放在學生桌上 一天,兩位同學一塊兒來找他們的班主任──北京東城區地壇小學 的楊繼軍老師,因為一位把另一位的本子扔到了地上,本子沾上了泥 水。楊老師用疑惑的眼光看著那個「被告」的同學,心想:不可能吧 ?他可班裏最老實的孩子啊!孩子開口道:「老師,我……想學您, 一扔一個準!」不巧的是他沒扔准,當時地上正好灑了水,便被拉來 告狀了。 原來,楊老師在班裏給學生發作業本時,有時為了省事,就把本子 扔過去。因為「投擲」一般都很準確,還讓他自我感覺很好呢!有一 次,全班學生正在安靜地寫作業,楊老師在前面批改作業。批著批著 ,他發現一個學生沒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作業。一氣之下,想都沒想就 把本子扔了過去。那個學生坐在第三個,本子像只小鳥一樣,不偏不 倚落在他桌上,「記得當時嚇了他一跳。」 剛才那場學生之間的小糾紛讓楊老師很感觸動:「小幹部曾學著我 的口吻教訓同學,學生們也學著我的樣子熱心助人……他們的模仿力 很強,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不少我的影子。這說明老師的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是那樣重要。我的隨手一扔,扔掉的究竟是什麼?」仔細分 析,楊老師認為「瀟灑扔一回」的原因,首先是習慣使然。不少老師 都這樣做過,他自己小的時候也曾羡慕過老師「百步穿楊」的「扔功 」。其實歸根到底,是老師沒把學生當回事,潛意識裏認為自己在教 室裏至高無上,在學生面前可以隨心所欲。假如座位上坐的是領導、 同事,老師還會這樣扔嗎? 「尊重學生,即使是一年級的小孩子也不能輕視。」楊繼軍老師不 斷提醒自己。反思了這個習慣後,他在發本時一直堅持輕輕地把本子 放在學生的課桌上。如果是讓學生幫助發,也要叮囑他們不能扔。 別動不動就「請」家長 「老師,多次犯錯兒請原諒,我不是有意的。我曾想到死,但我捨 不得父母,捨不得我認識的所有人,包括您在內。但您一點都不瞭解 我,令我十分痛心。我要離家出走……有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不容易, 您懂這份感情嗎?為什麼非要請家長?如果我出了事,您就是殺我的 人!」這張學生寫下的紙條讓顧小麗老師一直記憶深刻。那是她來秦 皇島二中工作的第一年,充滿熱情、信心百倍地想爭當一名優秀教師 。可那次,平時跟學生們相處很好的她卻為李慧同學著了急、生了氣 :這孩子由於遇到了情感問題,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因為李慧家裏沒 有電話,顧老師讓她下午請家長來一下。但到下午上課時,李慧沒來 ,把書包也帶走了,同學從她座位裏找到這樣一張紙條。 幾位老師一起出動把李慧找了回來,但顧老師對自己這次請家長的 事思來想去:我的本意是關心愛護學生,為她的前途考慮。但不能不 說解決問題的方式欠妥,竟差點害了孩子!在後來的調查中她瞭解到 ,絕大多數學生不願意老師動輒請家長,他們認為那就是告狀,讓家 長收拾他們。當然對教師來說,與家長進行溝通是必要的,但並不是 所有的家長都會用正當的方法教育孩子。那樣的家長的確「請」一次 就是對孩子的一次身心傷害,還是不請為好;此外,動不動就請家長 ,也會讓家長對老師甚至對學校產生反感。 這其實是一個非個別地存在於教師中的習慣:遇到學生不聽話時, 「請你家長來!」就脫口而出。顧小麗老師結合自己的經歷反思了這 個習慣以後,改變了工作方式:碰到問題,她不會輕易請家長、找「 合力」。即便要請家長,也先把要談的內容跟學生「通報」過。這一 來,師生間形成了一種基本的信任和理解,學生的自覺性提高了,教 師的工作也因此而好開展了。 教師們對這些日常教育習慣進行的有益反思,以及由此帶來的行為 矯正,顯現了教育觀念轉變催生出的可喜新氣象。對這樣的反思活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評價說:「轉變教育觀念不需要 高精尖的儀器和設備,而只需要一顆真誠、敏感的心,只需要我們對 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 去發現、咀嚼和反復琢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德順就此指 出:「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教師遇到的道德問題也不少。在思考中 學習,教師本人也是學習者;在交往中學習,教師本人也是成長者。 教師在完善自己人格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學生人格的發展。」 節錄自中國教育報5月4日3版 -- 想得到幸福的方法一共有兩種;第一就是心中的願望能夠幸運實現。 想得到幸福的方法一共有兩種;另一個就是將願望割捨得乾淨。 遙不可及;遙不可及,這兩種都是奢求。遙不可及;遙不可及,下一步又該怎麼走? 真希望能得到幸福。(幸せ/任賢齊 傷心太平洋原曲 by 中島美雪) 線上連署中島美雪來台演唱 http://chnbin.twbbs.org/miyuki/index.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