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arantella (愛爾登)》之銘言: : 看到JeSuisWu所寫的回應,我深表贊同他某一部份的說詞。 : 不過為了要回答他的問題,我先引伸一部份的書籍資料,來加以回答。 : >請問這個結論(指國語注音符號)是怎麼得出來的? : 西元1895年,清朝敗給日本,割讓澎湖和台灣。 : 當時的知識份子認為中國比日本還提早幾年搞西化運動,可是依然敗給日本的原因,是因 : 為中國沒有一套像日本平假名和片假名有關的讀音系統,可以教導百姓快速閱讀報章雜誌 : ,致使讓中國百姓無法知識大通,也無法知道有關中國衰弱的真實一面。 : 因此為了要強化百姓的知識,有一部份的知識份子模仿日本平假名的符號,自創一套可以 : 讓學童快速讀音的系統符號。而在此之前,學童要學中文字,教師通常會使用一些學童已 : 知曉的文字,間接傳授學生來讀,例如學生在練習「鐘」的讀音,老師會先用兩個和「鐘 : 」相關的字—「之」和「翁」,利用合併讀音的教學方式,讓學童能間接學會。 : 可是雖然有許多知識份子創造各式各樣的拼音符號,卻沒有達成一定的共識,到了民國二 : 年(西元1913年),讀音統一會在會長吳稚暉先生的推動下,用逐字表決的方式,審定了 : 六千五百多個字音作為標準國音,並且採定了三十九個符號來標注這些字音,這套符號當 : 時命名為「注音字母」,就是今日「注音符號」的濫觴。 : 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教育部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專責推行標準國音。並於民 : 國九年(西元1920年)元月,訓令全國各國民小學一二年級的「國文」改稱「國音」。而 : 且一律用語體文。 : 然而歷經十餘年,國語注音的教學卻成效不彰,推究原因,當時的國語注音夾雜太多個南 : 北腔調,在紙上注音尚可,要用口語表達,就少有人能琅琅上口。直到民國十三年(西元 : 1924年),吳稚暉先生主持「國語統一籌備會」的談話會時,決定以北京音作為標準國音 : ,到了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 : 專責處理國語統一事宜。 : 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五月,教育部公布第一本以北平音為基準的國音常用字彙, : 於是北平音正式取得標準國音的地位,至於民國九年編定的國語注音,也就自然淘汰。 : 註:標準國語雖以北平音為主,但國語並不等於北平話。 : 資料來源:小牛頓國語辭典—標準國音演變史。 以上所提,並沒有直接針對我的問題回答。作者所稱,國語注音符號是最好的系統,但從 上文並不能得出這個結論,最多只能得出國語注音符號能有效地拼出普通話。而這種結論 跟國語注音符號是最好的系統,我想有一段距離。 : > 請問外國人是指哪些國家的人?俄國人算是嗎?阿拉伯人算是嗎?日本人算是嗎? : > 而當外國人能用羅馬拼音唸到讀音相似性百分之八、九十後,再學注音符號的意義為何 : > ? : 因為我們所學的二十六個拼音符號,畢竟是歐洲三千多年的文化產品,他們經過三千年的 : 演變,已經把這二十六個拼音符號演化成好幾種的讀音方式,而我之所以提倡用英語來當 : 漢語讀音的基礎,是因為英語將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甚至它會成為地球第一官方星語, : 為了要讓人們能方便用英語來快速取得資訊,所以才會提倡用英語來讀中文音。 人們現在沒有辦法用英語快速取得資訊嗎? : 當然我不是說只有英國人和美國人才是外國人,而是我認為現階段英語是全世界各國都會 : 教導的語言,任何到國外旅遊的人,除非他是透過團體而來,否則一旦他走出國外,要和 : 當地人聊天,除了他會使用當地的語言以外,不然就是用英語來救急。 : 譬如說,如果有一位華人去德國旅行,他不懂用德語和德國人聊天,請問他會用何種語言 : 來和當地人聊,答案就是英語。就連俄國人、日本人、或是阿拉國人,當他們來台灣或大 : 陸旅行時,當他們不懂中文時,必然會用英語來和一位懂英語的華人問話。ꄊ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不過我想當我們到了一個並不熟悉的外國,我們即使用很不合當地腔 調的唸法詢問他們的城市或地標,他們仍能了解我們所想表達的。就算他們真的聽不懂, 我們把想詢問的用英文寫成,我想他們也會了解。 : 現代的我們,處於資訊快速的時代,任何到各地觀光的人,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再學新的語 : 言,因此他們走到任何一個國家,就會習慣用自己的語言,或是用英語來拼讀資訊。 這個結論太武斷、也滿令人不解的。處於資訊快速的時代,跟到各地觀光的人不會花太多 時間學新的語言有什麼關係?而作者又怎麼肯定「任何到各地觀光的人」,不會花太多的 時間學新的語言? : 然而漢語拼音有十七個音符和英語拼音有極大差異,這會造成國外人士在不懂中文的情況 : 下,擅自用英語或是自己的語言來研讀,使得他們容易學到錯誤的音型,在謠言的催化下 : ,漸漸成為他們本土的錯誤口音。 : 例如「孫子」在歐美國家,並不是讀「孫子」,而是唸成「商仔」或「商記」,這是因為 ^^^^^^^^ 請問是哪些國家? : 這些外國人在讀「孫子兵法」的英譯本時,用英文來讀威陀碼式或漢語拼音,造成他們在 : 沒有正確的修正方式下,把這錯誤的音型深植於內心,形成本土讀音;久而久之當有華人 : 用正確的中文來糾正他們的讀音時,他們還會指責他說這是念錯的讀法。 此點我覺得並不至於。畢竟一個非母語使用者,要指責一個母語使用者的發音,不是件平 常的事。 : 因此為了要避免這種錯誤的「本土讀音深植性」再度發生,我才會強調用英語來拼中文音 : 型,以方便那些把英語當成國際通用語言的人群。 方便那些把英語當成國際通用語言的人群如何呢?方便他們學習中文?還是方便他們唸出 更貼近中文的音?如果是前者,我想這些人想學的是中文,不是英文,而這套系統是否能 最有效拼出普通話,就作者在文中所提「用英語的方式來讀中文,所學的讀音還是和真實 讀音相差百分之十至二十」,那何必大費周章多學一套不準確的系統?而如果是後者,既 然他們只是想把中文音唸出來,百分之六七十與百分之八九十的準確度的差異,對他們而 言又有多重要? Holmes漂洋過海,到華人世界裡成了福爾摩斯,但我們不會因為他其實該念成「侯姆茲」 而減低了對他的喜愛。同樣的,孔子到了英語世界成了Confucius,但他們不會因為發音 變得跟中文一點都不像,而降低了對孔子的觀感。 : 當然,世界各國有他們一套的拼音系統,來研讀中文,我們學校有次參加德國的手球比賽 : 意外發覺德國人在拼我們台灣時,並不是拼成「Taiwan」,而是「Tajvan」,後來我至網 : 路查詢的結果,發現這是用匈牙利的語言來拼成的單字,可見世界各國並不只用漢語拼音 : 來教中文,也有融入當地的語言拼音系統來教導中文(就連日本的中文學校,也沒用漢語 : 拼音來教導學生,而是採用日本羅馬和片假名、平假名雙管教授。)。 這邊的推論也有點奇怪。德國人把台灣拼成Tajvan,跟世界各國有沒有用漢語拼音教學來 教中文有什麼關係呢?每種語言關於外來名詞都有其特定的拼法,而這跟學習該外來語言 所用的音標不可同一而論。就像我們學了KK音標,當我們說「沙發」的時候,還是會發「 ㄕㄚ ㄈㄚ」的音,不會因此沙發的普通話就變成了「蒐發」。 順帶一提,文中所提德國人把台灣拼成Tajvan可能是個特例,至少就我的經歷及所學,德 文的台灣還是拼成Taiwan。有關德國翻譯台灣的網站,可上德國yahoo查詢。 http://de.yahoo.com : 有關世界各國翻譯台灣的網站,請至: : http://www.archinform.net/ort/1349.htm?ID=766fd187f50dcbe9aa3e4ede4dfa121e : 不過如果外國人真要學中文,最好就是直接研讀國語注音,因為用英語的方式來讀中文, : 所學的讀音還是和真實讀音相差百分之十至二十,因此直接學國語注音來學中文,就是最 : 好的途徑。 果真如此,外國人何必要適應兩種不同的音標?直接學習國語注音符號不是更為省事?如 果是為了避免外國人同時接觸37個注音符號太麻煩,那麼又為什麼放著漢語拼音不用呢? 要讓想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了解在漢語拼音裡,「ci」是發 「ㄘ」的音,我想比要他們背 37個注音符號,再了解它們的唸法要簡單吧。 就我的理解,漢語拼音跟國語注音符號是高度相容的,而且其功能是相同的,就是拼讀普 通話。漢語拼音可以說是除了台灣之外,學習中文者所使用的注音符號。其目的不是要讓 外國人能夠用英語讀出中文音,而是創造一個有系統且有連貫性的音標。我認為漢語拼音 甚至有優點是注音符號所比不上的,舉例來說;「ㄙ」和「ㄕ」在外形上,完全看不出來 它們的相關性,但漢語拼音裡的「si」和「shi」,一望即知這兩個音素是屬於同一個子 音家族,且前者沒有捲舌,後者有捲舌。同樣的例子還有「ci」、「chi」,「zi」、 「zhi」。 漢語拼音最為人詬病的,在於一些奇怪子音的選擇,例如「x」、「q」、「z」、「c」。 這些音素,分別是注音符號的「ㄒ」「ㄑ」「ㄗ」「ㄘ」。但我覺得這是為了保持連貫性 的必要之痛,如果說採用「chi」代表「ㄑ」,「tzx」代表「ㄘ」,「chil」代表「ㄔ」 ,這樣不僅喪失了原漢語拼音的優點,而就算用英文去唸這三個音,也並不能達到百分之 八九十的準確度。 : > 請問這個推論是如何推導的?而如果這個假設的確成立,我想我們所該作的,不是修改 : > 漢語拼音,而是大家都學英語,講英語,朝全球單一語言化邁進,這樣比修改漢語拼音 : > ,更有意義吧。 : 沒錯,隨著地球村的快速連結,人與人之間可能會導向單一語言而進,而因為英國和美國 : 經歷兩個世紀的經濟和武力的擴散,已經把英語深根於全球各地,因此未來人們步入太空 : 殖民時代後,將會用英語來成為地球第一星語,直接與外星人進行交流。 地球村的聯結的確是快速的,但這跟人類單一語言化,卻還有一大段距離。當全世界以英 語為母語及第二語言的人口只有四億七八千萬人時,(數據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2.ignatius.edu/faculty/turner/worldlang.htm)單一語言化,我不認為這是 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內可以達成的。至於太空殖民時代...我想這離我還有點距離,說 不定到時候地球的第一星語是亞利安星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26.157
MilchFlasche:推這篇 210.85.222.120 11/22
MilchFlasche:可以借轉個人blog嗎? 210.85.222.120 11/22
JeSuisWu:請! 219.91.21.49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