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aster_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到24小時就要研究計畫口試,這時候的心情真是複雜難解。一方面是鬆了一口氣,一方 面也回顧了研究所的生涯。雖然之後要把論文寫了才算畢業,但心中的大石頭算是落了一 半。 研究是什麼?或是對我來講,論文是什麼?這的確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幾年大概唸 書的人多了,開始有人寫一些研究該怎麼作,或是論文該怎麼寫的書,我買了兩本《教授 為何麼沒有告訴我?》《如何拿博士學位?》裡面有一些中肯的建議。另外我也有我身為 研究生的一些體驗。我是念社會學的,所以大概相關的科系可以參考看看。 1.語文的重要性: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是都常常忽略。我一開始寫的時候,老師開的文獻 ,我看很慢,來不及討論。於是越積越多,到最後很痛苦,不敢找老師,所以啊,要先把 英文練強一點。我大概花了快一年,提升我閱讀的能力與速度。真是血淚的教訓啊。 2.文獻該怎麼看:現在流行的作法就是先回顧別人的碩士論文,我一開始也這樣做。但是 這有很高的風險。第一,有的論文又是回顧別人的,一直轉引,有時候你會看不懂他在寫 什麼。更誇張的是,如果他直接引用別人的論文(我看過一篇文獻全部引用某一個期刊文 章),萬一被抓到,這樣就很難看。有些比較用功的會收集一大堆文獻,然後拼命做摘要 ,但是文獻跟文獻之前可能關連性很小,甚至彼此衝突,或是不是處理同一個問題,這樣 文獻多也沒用。簡單說,就是夠用就好。什麼?你問我怎樣才夠用?這恐怕就是你的專業 判斷了。但不要數大便是美,越多有時候會搞混你的想法,讓你的主軸不清晰。 3.研究方法的迷思:在社科中,量化、質化加理論是三個最常用的方法。有人會認為量化 最好做。還不是跑統計嗎?有人會覺得質化好做,還不是打訪問稿嗎?理論,就是看很多 書,然後拼起來阿。這個我覺得畢恆達教授的《教授為何麼沒有告訴我?》有一些精彩的 討論,有興趣可以去看,我是做量化的,我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覺得量化的研究,在研 究生的圈子中,主要還是處理一種對目前主流研究的後設研究,去檢證或補充目前大家做 的研究的東西,很難說去發展一個很新的模型或概念。因此,回到前兩點,你能不能掌握 現在流行做什麼?(文獻看的夠不夠,快不快)就決定你的研究計畫能不能過。量化的文 章,很多都是透過研究調查的方式,來解釋比較抽象的理論層次。所以不只是跑統計,你 要回答什麼問題,同樣也是很重要。 4.格式:這個也要練習。老師說過一句話:「格式是展現你專業的地方。」不管你認不認 同這句話,口試場合,如果老師花很多時間告訴你,這個書名要斜體,這個地方要句號, 我想你會非常的Orz吧!所以要注意一下格式。有很熟悉格式的同學,拜託幫幫忙。 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謝謝你的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93.12
Mtakako:先推:) 01/19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