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CH-HW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分析二 重點整理-表面分析(Surface Techniques) By B98203058 丁柏傑 2011.3.24 編註:這份筆記,是把講義的某些部份變得完整一點,(就是廢話比較多的意思),請隨 時搭配講義的圖使用,感謝!XD ◎本次考試的重點: (1)學習如何以電子能譜的方法,分析材料表面的性質。主要有兩種方式:X光電子能譜 (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與歐傑電子能譜(AES,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2)以次級離子質譜(SIMS,secondary-ion mass spectroscopy)為例,說明其在表面 分析上的應用。 一、表面分析簡介: 表面,就是存在於固體與液體、氣體、或真空之間的界面,通常是薄薄一層的厚度。常常 一個材料被作出來之後,我們關注的是它在表面上的物理、化學性質。這些性質可能會因 材料組成不均勻,而與材料內部的塊材部分(bulk material)有差異,所以如果分析方 法會同時測到表面與塊材的訊號時,塊材的訊號對表面分析來說,反而是種干擾。因此, 發展出針對於材料表面的研究方法是重要的。 *取樣種類: (1)單點取樣(fixed point):針對單一區塊做組成分析。 (2)來回取樣(raster pattern):二維掃描,可提供表面的分布情形。 (3)縱深量測(depth profiling):在分析時會一邊製造出表面的凹陷,探討組成隨深 度變化的情形。 *分析環境: 進行表面分析時,通常儀器內部的樣品腔會處在高真空環境下(ultrahigh vacuum)。這 麼做有幾個好處: (1)可避免環境中的氣體吸附在材料表面上,影響分析的程序與結果。(在10-6 torr下 ,將表面覆蓋上一層氣體分子僅需1秒,所以更需要高真空。) (2)在以電子束做為分析源時,高真空可有效防止電子與其他粒子進行碰撞,而影響其 能量。 *表面清潔: 要獲得正確的表面資訊的話,在分析之前對材料表面做點清潔,當然有其必要性。 (1)加熱脫附(baking):將表面吸附的物質,以加熱方式脫附(desorption)。 (2)撞濺(sputtering):以Ar+之類的離子,將表面附的髒東西撞飛(類似MS中FAB的 離子版本)。 (3)機械式刮除(mechanical scraping):以鑽石刀在表面上刻劃。 *分析概念: 在進行表面分析時,一般會將初級束(primary beam)打在材料上,而偵測由材料所反射 出的次級束(secondary beam)。初級束與次級束可能為光子、電子、離子、或中性原子 等,而不同的儀器,便是利用打入不同的初級束,及偵測不同的次級束,來達到表面分析 的目的。一道初級束對材料表面造成的擾動(perturbation),可能會具有多種次級束的 行為(response);各種表面分析方式,只是選擇其中一種或數種response的特性,進行 表面性質的量測。 二、電子能譜(electron spectroscopy): 電子能譜,是測量次級束中的電子訊號隨電子能量的變化。底下介紹兩種電子能譜的分析 方式-XPS與AES。 三、X光電子能譜(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又稱為ESCA(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是利用X光作為 初級束,在材料表面上因光電效應,將原子中的內層電子打出,而XPS儀器就是藉由量測 放出電子的動能,來分析表面的化學特性。 在做XPS時,通常會先對材料表面做一次大範圍的survey scan,以確定表面上有哪些元素 。之後如果要確定某個元素在表面上,是否存在於不同的化學環境時,即可將掃描範圍縮 小至該元素的內層電子束縛能範圍。 *能譜的長相: 以電子計數(counting rate)對電子的束縛能(binding energy,Eb)作圖。束縛能, 是游離電子所需要的能量,是元素的本性之一,不會隨著分析時入射的X光能量而改變。 一顆電子的束縛能,可以從入射X光的能量與它飛出材料表面的動能之差算出。(能量守 恆) 在XPS能譜上,有兩個特點要注意: (1)背景訊號,隨著橫坐標的束縛能值增加而快速提升。理由是,每個被X光打出來的電 子,都有機會在脫離材料之前,與其他粒子產生非彈性碰撞而損失動能。因此,被誤認為 具有較高束縛能的電子會越來越多。 (2)測XPS時,也會同時測得歐傑電子(Auger electron)的訊號。理由後述。 *儀器設計-初級束源(source): 帶電粒子做加速度運動時,便會產生輻射。如:同步輻射(synchrotron radiation)、X 光管(X-ray tube)等。 (1)X光管:是利用燈絲加熱產生的高能電子,撞擊至特定金屬靶材(metal target)上 ,導致電子運動速度改變,進而放出X光。通常這種X光是連續波長分布的,但如果這些高 能電子可以將靶材的內層電子打掉,在內層產生「洞」。此時若靶材原子中的外層電子掉 回內層,就會放出強度極強的X光,稱為X-ray fluorescence。這種X-ray fluorescence 產生的特徵譜線,便被拿來做為X光管光源的放射波長。 (2)改變X光管中的金屬靶材種類,會產生不同X光波長的特徵譜線。 (3)透過其他金屬做為filter,可吸收掉部分靶材所放出的特徵譜線,而只留下單一放 射波長。 *儀器設計-分析器(analyzer)&訊號轉換器(tranducer): XPS的分析器,可以為磁場式或電場式。作的事情和MS的analyzer很像,都是利用帶電粒 子在電場或磁場中的運動模式,將不同動能的電子做解析。 而訊號轉換器,便是將電子訊號放大。XPS的訊號轉換器,可以用solid-state channel electron multiplier,為玻璃管所構成,上面摻雜了鉛、釩等金屬。原理類似光電倍增 管。 *分析上的應用: 由XPS的能譜,可以判知各組成元素的化學位移與氧化態。若元素的氧化態越高,電子的 束縛能就越大,而利用這些束縛能在圖譜上的位移,可以回推分子的化學結構。講義上頭 的四個例子為: (1)C的1s電子XPS能譜。因為F的電負度很大,把C的電子拉的很緊,所以X光就不容易將 接了F的C 1s電子打掉,其束縛能也就比較高。 (2)確認合成分子接在金表面的比率。A圖為粉末狀樣品的S(2p) XPS,B圖則為合成分子 上鍵結於金表面的S(2p) XPS能譜。由程式運算,可以將胖胖的峰值做解析( deconvolution),得到S(2p)的束縛能。B圖中,S(2p)的束縛能較A圖中來的小,此乃因 為S與Au鍵結時,S會把Au的電子拉住,導致氧化態下降,束縛能也因此下降。 (3)分析合成聚合物的化學組成。將合成出來的高分子,先做一次大範圍能量的survey scan,確認該有的元素都有出現在高分子中,再進行小範圍、高解析度的XPS掃描,以確 認合成出來的高分子結構,與理論設計的結構相似。同種元素的不同化學位移,可以透過 curve fitting或deconvolution的方式來獲得。 (4)材料表面元素分布的均勻程度。因為X光的平均自由徑較長(註:平均自由徑為,物 質在兩次碰撞之間所走的距離。平均自由徑越小,代表碰撞的頻率會越高。),所以如果 垂直的將X光打入樣品,可能會拿到離表面太深的電子訊號,這是我們不想要的干擾。在 測量上,可以把樣品旋轉一個角度,使得入射角增加,這樣X光就只能打到淺層部分;而 電子也幾乎從淺層飛出。電子的平均自由徑較短,所以必須減小它在材料內產生非彈性碰 撞的機會,以避免背景訊號的干擾增加。(講義p.10)而藉由旋轉樣品角度,將從樣品不 同部分所取得的訊號做比較,如果比率不變,則代表表面組成均勻度較高(homogeneous );反之,若不同區塊的訊號比率,會隨著樣品旋轉角度而改變,則表面組成的均勻度較 低,也可以由這個比率隨角度上升或下降,來推測各種組成的深淺分布情形。 四、歐傑電子能譜(AES,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首先,用一道初級束(可以為電子束、X光等高能量的初級束)將樣品中原子的內層電子 打飛;此時便會在原子內層產生一個「洞」。AES的現象是指,這個「洞」會被外層電子 「填進來」而放出能量(因為不同層電子的束縛能不同);這個能量,如果可以使得另外 一顆外層電子掙脫束縛能而飛出去,那麼這個飛出去的電子就被稱做歐傑電子(Auger electron)。AES,是以量測歐傑電子動能,來回推原子中電子能階的分佈。 *能譜的長相: (1)AES的訊號種類,通常以KLL、LMM等三個字母所組成。第一個字母代表「洞」在哪一 層;第二個字母代表哪一層的電子掉回「洞」;第三個字母代表電子掉回內層所產生的能 量,被哪一層的電子吸收。 (2)由於產生歐傑電子的機率不高(有競爭的機制,如:XRF),所以訊號強度不算強, 不能做為一個好的定量工具;又,電子初級束在打到樣品表面時,會產生反彈,導致偵測 器會測得這些反彈電子的背景訊號。在橫坐標的偵測電子能量逐漸提升,背景訊號也會上 升,就是因為測到反彈電子的數量增加。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於是在AES中的縱坐標,會 採取一次微分作圖法,將樣品訊號增強。 *與XPS的比較: (1)歐傑電子的動能,與入射初級束的能量無關。由於歐傑電子的能量,是單純由外層 電子掉回內層所提供;而XPS中的電子動能,是由入射的X光能量來決定。所以,在初級束 為X光的情況下,如 果要分辨圖譜訊號是來自於XPS電子或是歐傑電子,一個做法是將更換X光管中的金屬靶材 種類,已改變入射X光的波長。若這個訊號在圖譜上的位置不隨靶材種類而改變,則可以 確定這個訊號是來自於歐傑電子。 (2)由於電子-電子交互作用能力,較光子-電子交互作用能力強,所以AES比XPS更適 用於分析低原子序的原子。在高原子序的原子中,電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縛較小,此時XPS 的X光就能雨電子做較好的交互作用。 (3)在不同的化學環境下,原子中的各層電子能階會受到影響而略有不同,在XPS中便可 分析出這些不同環境下的電子。然而,AES所量測的是不同層電子之間的能階差,所以這 些化學位移有可能在能量相減過程中抵銷掉一部分,使得AES對化學結構與氧化數的差異 ,無法像XPS一樣分辨的那麼明顯。但也由於AES的這種性質,使得非分析樣品以外的基質 (matrix),對AES訊號的影響比較小。 (4)由於將電子聚焦,比將光聚焦來得容易許多,所以相較於XPS的X光,AES的初級束可 以確保打在比較小的樣品區塊,作小區塊的分析,而空間的解析度也就會比較高。 (5)由於歐傑電子訊號較XPS電子訊號小,所以比較難提供定量資訊。 *與XRF(X-ray fluorescence,或縮寫作XFS)的比較: 在外層電子掉回內層的「洞」時,放出的能量會有兩種型式。一種就是被另一顆電子吸收 (AES),另一種有可能的情況就是以光的型式放出,而能量近於X光。這個過程被稱為 XRF。 兩者為競爭機制,而發生的相對速率,取決於原子的原子序大小。原子序越大的,XRF速 率較AES快。 *儀器設計-初級束源: AES的初級束源,是一個可打出高能量電子(3~30 keV)的電子槍(electron gun)。這 些高能電子,主要可以藉由兩種方式產生: (1)加熱燈絲:如鎢絲可產生直徑50 μm的電子束;LaB6可產生直徑10 μm的電子束。 (2)場發射電子源(field-emission):藉由高電場而產生的電子穿隧效應( tunneling effect),將高能電子束射出。由於這種方式不需要熱能來促使電子離開固體 表面,所以減少了其分散的寬度,期電子束直徑可小至10 nm,為加熱方式的0.001倍。 *儀器設計-分析器: AES仍然是分析電子次級束的動能,所以需要有裝置將不同動能的電子運動分開。兩種方 式如下: (1)CMA(cylindrical mirror analyzer):在初級束源的方向上,擺上兩個同心圓柱 ,中間施加不同大小的電場。在電子初級束打到樣品產生歐傑電子時,這些歐傑電子會飛 進CMA裡,而藉由選擇CMA中不同的電場,可以選擇特定動能的電子進行偵測。由於電子槍 與CMA擺放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偵測到的歐傑電子比率會提高,訊號較強。 (2)CHA(concentric hemispherical analyzer):由兩個半圓形的鋼板所組成,設置 在與電子槍不共軸(off-axis)的位置上,在透過在兩鋼板間施加不同電場,達到不同動 能電子分離的效果。CHA附有電子聚焦功能,所以它對於同種動能電子的聚焦能力較CMA好 。可用於XPS、SAM(scanning Auger microscopy)做二維影像偵測。 *分析上的應用; (1)定性分析:可做表面元素的定性組成分析。通常會在分析器旁加一個離子槍(ion gun),做表面清潔與深度分析的工作。 (2)表面的縱深量測:藉旋轉樣品、氬氣離子撞濺、或是機械式刮除表面,以獲得表面 組成隨深度 的變化情形。以Cu-Ni合金的陰極氧化保護為例,如果要分析合金表面是否成功被保護, 可一邊以亞氣離子撞濺表面,一邊偵測Cu-Ni的歐傑電子訊號比率隨時間的變化。如果合 金表面成功地被氧化層所保護,那麼一開始的幾分鐘,就不會產生Cu-Ni的歐傑電子;而 隨著撞濺時間增加,表面的氧化曾被剝除後,暴露出來的合金部份越來越多,測得的歐傑 電子訊號就會越接近原本的塊材訊號。 (3)線性掃描:沿著一條直線針對特定元素作AES,可得到表面上的元素組成隨距離的變 化情形。 (4)二維平面影像:由於電子初級束可以聚焦至很小的直徑範圍(~nm),所以可拿來對 平面作二維來回掃描(raster pattern),可得到表面的粗略影像,此方式稱作掃描式歐 傑顯微術(SAM,scanning Auger microscopy)。空間解析度約為100 nm或更小。 五、次級離子質譜(SIMS,secondary-ion mass spectroscopy) 與質譜離子化方法中的FAB作用原理相似,皆是以高能初級束將表面原子撞離材料,而分 析撞出來的離子。只是SIMS中用來撞濺的初級束,由FAB所使用的高能Ar、Xe原子,改成 Ar+、Cs+、Ga+、N2+、O2+等離子。這些離子打進樣品後,會被樣品中原子的電子所中和 。而撞濺出來的次級離子,則使用質譜儀來分析。 *離子源的選擇: (1)對於電負度大的分析物來說,使用Cs+作為離子源的好處在於,在離子源撞進樣品而 變回Cs原子時,很容易再把自己的電子丟給樣品(因為Cs的電負度很小),藉以增加電子 在樣品中傳遞的速率,提高分析效率。反之,對於電負度小的分析物來說,使用O2+離子 則可很快的搶走分析物中的電子(因為O的電負度很大)。 (2)最近的新技術,是使用較大顆的籠簇離子(cluster ions)做為初級束,如:SF5+ 、Au3+、Bi3+、C60+等。由於原先使用的離子太小顆,打到樣品時的深度會比較深,對於 表層的資訊取得比較有限,所以才發展出籠簇離子的離子源。籠簇離子中個別原子的的動 能較原子化離子小,只會打穿一點點的表面深度,因此具有比較高的表面游離效率。 *產生機制-離子碰撞級聯(collision cascade): (1)初級離子束撞濺深度可達約 10 nm深。 (2)Sigmund的碰撞級聯理論:入射的粒子會在距表面約3 nm深處,啟動一連串的碰撞級 聯,而能量便在這些碰撞中流轉,最後樣品原子在離開表面之前才會因游離或單一分子解 離而帶上電荷。 (3)在次級離子產生之後,可藉由雷射,再增加其離子化的比率。 *種類: (1)靜態 SIMS(static SIMS):使用低通量的離子初級束,來分析表面一、兩層的元 素組成。 (2)動態 SIMS(dynamic SIMS):此用較高能量的離子束,用來量測元素組成隨深度變 化的情形。 (3)影像 SIMS(imaging SIMS):用來分析表面上的影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