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AN-YanY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內容截取自 http://games2.sina.com.cn/g_item/2005/6-29/1560/show.php?id=624143 跟前面是一系列的文章,因為內容過長,所以裁成比較短的篇幅, 分篇、轉碼、整理貼上 ================================================================ 論關羽之勇   對於“關羽的武勇在當時來說並不怎麼樣”的說法,其前提如下: 1、《三國演義》中虛報的戰績斬華雄、誅文醜、五關六將、斬蔡陽   、釋曹操、戰黃忠等。 2、《三國志》中並無多少關羽的戰績。   而其主要論據則來自於《志》中的幾條史料: 1、單刀會上的英雄是魯肅。 2、以一千三百人令率五千人的關羽望而卻步的甘寧。 3、射中關羽額頭的龐德。 4、殺了關羽的無名小將馬忠。 5、斬顏良是偷襲。 其中“斬顏良”的問題已在[論關羽之刺]中稍有論及,現僅就其他觀點一一述之。 1、單刀會 魯肅傳:“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 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 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 ,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 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 ,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魯肅傳注引吳書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 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 命!”乃趨就羽。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 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 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湣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 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 。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 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 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羽無以答。” 觀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三國演義》中在此事上確實誇大了關羽   之勇。然現今對於此點比較通行的兩種說法也有著根本上的錯誤。 其一,關於“單刀赴會者是魯肅”。 這一概念需先弄清兩人相見的地點問題。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 “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 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肅邀羽相見”,則說明相見之處非在關羽勢力範圍之內。否則   稱不上“邀”。而“議不可往”、“乃趨就羽”,則說明相見之   處亦非在魯肅勢力範圍之內。否則稱不上“往”、“就”。如此   ,則兩人相見之處處於兩國勢力交界處。 既然兩人都是此會的參與者,何以言“單刀赴會者是魯肅”? 從另一方面看,“邀”的是魯肅(既主對方、發起者),“赴”   的自然是關羽(既被對方,參與者)。“單刀赴會”的還是關羽。 其二,關於“單刀赴會的英雄是魯肅”。 此一概念的由來有三: A、“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可惜劉備是因為曹操兵鋒侵入漢中,才不得不妥協。而非是因為此會。 B、“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   ,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這裡亦只能顯示出孫吳方某些人比魯肅膽小、或言其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而已。 C、“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而“羽無以答。” 眾所周知,魯肅是孫吳方的重要謀士,以文見長。而關羽卻是劉   備陣營中的首席大將,以武聞名。魯肅以己文之長,而攻關羽文   之短,呈其口舌之利。其結果不言而喻,魯肅勝得應該,勝得沒   有懸念。然此一行為應該被劃歸至“英雄”的領域麼?換言之,   秦檜算不算英雄? 2、關羽瀨 甘寧傳:“後隨魯肅鎮益陽(建安二十年215),拒關羽。羽號有三萬 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裡淺瀨,云欲夜涉渡。肅與諸 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複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 聞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 。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權嘉寧功,拜 西陵太守,領陽新、下雉兩縣。” 水經資水注雲:“益陽縣有關羽瀨,所謂關羽灘也,南對甘寧故壘。 昔關羽屯軍水北,孫權令魯肅、甘寧拒之。於是甘寧謂肅曰:“羽聞 吾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禽矣。”羽夜聞寧處分曰:“興霸聲 也。”遂不渡。” 對此,很多人認為是“關羽怕甘寧”的證據。 很明顯,[水經資水注]上的記載直接來源於[甘寧傳]。然而,[甘寧傳] 中的這段記載,其本身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 因緊接其後又言“(甘寧)後從攻皖(建安十九年214),為升城督。 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卒破獲朱光。計功,呂蒙為最。寧次 之,拜折衝將軍。” 而按[孫權傳]、[呂蒙傳]皆雲破朱光在前,拒關羽在後,與此傳異也。 當然,這也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順序錯誤,只需將兩段話的位置   調整一下既可。估且讓我們也這麼認為。 那麼,這段記載又能否證明“關羽怕甘寧”呢? 筆者的答案是:不能。 那又為什麼“羽聞之,住不渡”呢? 首先,關羽到底是不是真的準備涉水而渡? 依上記載,只是“云欲夜涉渡”。“云”?誰云?“欲”,既是   “想”,但“想”和“做”完全是兩碼事。也就是說,這一問題   連記載此事的孫吳方也只是含混其詞,而無確實依據。那麼,自   然不可將“關羽住不渡”的原因歸功於甘寧。 其次,就當關羽是真的準備“夜涉渡”,何以要“夜”--“涉渡”   ,既是想憑藉夜色的掩護,打孫吳方一個措手不及。而孫吳方不   知從哪得到消息,因而商量派人防守,這時甘寧跳出來說了幾句   鼓勵士氣的場面話,說得魯肅心花怒放地把他派去了。而關羽因   得知己方戰略計畫被對方探知,並做出了相應的防守,再強渡的   話,也收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於是決定放棄此一作戰計畫。這   ,又能說是“關羽怕甘寧”麼? 這只能說明“甘寧不怕關羽”,而對於敢於“百騎劫魏營”的甘   寧來說,有啥事是他不敢幹的。 3、白馬將軍 龐德傳:“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 將軍,皆憚之。” 對此,多數人抱持著“龐德勝於關羽”或“龐德能和關羽分庭抗   禮”的觀點。 首先,這裡是說“羽軍”皆憚之,而非“關羽”憚之。 其次,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關羽明刀明槍地跟你玩   命,你卻來這一手,這是否可以形容為“勝之不武”?當然,這   裡並無貶低龐德之意。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此,為求勝利,不論用何種手段都是   可以理解的。只不過授人以口實,徒留下話柄而已。 再次,人無完人。一個人不可能每方面都天下第一,有所長必有   所短。龐德乃西涼名將,在騎射方面勝於關羽不是偶然,而是理   所當然的。設使其若真能真刀真槍地勝過關羽,也不需使此手段了。 而甘寧之所以說:“保羽聞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   ,亦是因其自信水上功夫比關羽強。進而可以這麼說,既“甘寧   不怕水上的關羽”。 4、關羽之死 吳主傳:“(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潘)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 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 潘璋傳:“權征關羽,璋與硃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 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老實說,此一觀點最是好笑。某些人對此聲稱“關羽死於名不見   經傳的一個小小司馬馬忠之手”,因此,關羽並不怎麼厲害。 然而,馬忠是一個人去阻擊關羽的麼?他完全是可以帶上一千、   兩千、數千人去的。   另外,馬忠又必需和關羽單挑麼?他完全可以先發制人地設下陷   阱,又或者讓小兵們當炮灰。當然,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箭。 附帶一說,呂蒙於關羽死後不久也死了。而孫吳方在此期間、參   與此事的人中,還死了幾個。如下所示: 孫皎傳:“禽關羽,定荊州,皎有力焉。建安二十四年卒。” 蔣欽傳:“權討關羽,欽督水軍入沔,還,道病卒。” 他們的死,又和關羽有關麼? 5、最後,藉以三國時人對關羽武勇的評價和其“刮骨療毒”的事     蹟作為結尾,以證關羽的非常人可比。 溫恢傳:“......關羽驍銳......” 劉曄傳:“......勇冠三軍......” 郭嘉傳:“......萬人之敵......” 程昱傳:“......萬人敵......” 先主傳注引傅子:“徵士傅幹曰:“......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 陸遜傳:“蒙曰:“......羽素勇猛......”” 呂蒙傳:“......關羽實熊虎......” 周瑜傳:“......熊虎之將......” 關羽傳:“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 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 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 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好笑的是,此條記載亦常常穿插於諸多“關羽無勇”的證   據裡,但他們也只敢顧左右而言他地說“華佗從未曾為關羽刮骨   療毒”,目的是想借此以誤導大家認為“此事沒發生過”。) -- 關羽之死後面的臆測滿特別的;其實我滿期待就像是推測的那樣 那樣關羽就真的神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227.99 a7v333:轉錄至看板 SAN 01/10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