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AN-YanY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內容截取自 http://games2.sina.com.cn/g_item/2005/6-29/1560/show.php?id=624143 跟前面是一系列的文章,因為內容過長,所以裁成比較短的篇幅, 分篇、轉碼、整理貼上 ================================================================ 論關羽之降 之所以要談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某些人以“關羽降曹時未曾約三事” 為由,認為關羽其實是個不忠不義之人。主要觀點有二: 其一,關羽降曹時,是無條件投降。 其二,關羽歸劉時,是因為曹操比袁紹勢弱。 關於第二點,筆者不想多談,因為談來談去也談不出個結果。現   僅就第一點試以論之。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題為“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其中寫到關羽被困土山,曹操遣張遼勸降。遼說其不降則有三   罪,降則有三便,而關羽更提出了三個條件,要曹操都答應,自   己才肯投降。曹操也果然大度能容,一口應允...... 那麼,這“約三事”究竟有否其事? 我們也試看看史書《三國志》對此事的記載: 關羽傳:“建安五年(200),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 武帝紀:“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 先主傳:“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 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很明顯,三段記載中都沒有支言片語提及“約三事”。 於是,大多數讀者認為此又是《三國演義》作者的生花妙筆,純   屬虛構。此議似乎已成蓋棺定論,無庸質疑。 但是,我想說明的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事情就一定沒有發生過   嗎?況且古人們撰寫《三國演義》時所能引用的史料與現在我們   能夠見到的應該也有些差異吧!誰又知道有多少在當時也已成蓋   棺定論的史料已失傳了。 這裡首先請大家注意一點,關於“約三事”應該不會有太多人知   曉,否則以後每降一個敵方將領便來它個什麼約五事、約七事的   怎麼辦。應僅限於曹操、關羽和受命勸降者知曉。於是,便出現   了關羽留書出走時曹操左右欲追之這一幕。正因其不知早與曹操   有約。   因此,此事不載於史籍亦沒什麼好奇怪的。   接下來,我們便將此三事分開來。因為這三個條件的重要性恰與   其順序相反,所以我們需要倒著來講述。 1、“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關羽傳:“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 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 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 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 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 ,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如果關羽當初是無條件投降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他不想就這麼   死了。從他最後仍亡歸劉備陣營來看,他不想死的原因是為留下   有用之身以圖將來。那麼,他便應該嚴守心中真實的想法,因為   若被曹操知道的話,極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而從關羽本   傳中的記載來看,他卻又直言不諱地對曹方將領張遼說出了“終不留”   的話語。根本未將生死放在心上,擺明立場,決不屈服。這便違   反了他當初忍辱負重以保全性命報效國家的本意。這皆不前後矛   盾嗎? 既然已經不怕死了,還會無條件投降自己的敵人嗎? 這是否說明了一點,既關羽當初投降是有附帶條件的。 那麼一個敗軍之將留著這條命是為了什麼呢? 那便是“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這個條件應該是造成關羽投降的最大動力。因為他和劉備雖戰敗   了一次,但只要他們都沒有死而且能再團聚,就有了再戰的本錢   。畢竟勝負乃兵家常事,不需要為了一時的輸贏而葬送性命。當   然,對關羽來說前提條件是還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曹操亦正因為   事前有約才會任其歸劉。 我們再來談一下關羽到底是如何回到劉備身邊的。 武帝紀:“(建安五年200)(袁)紹騎將文醜、劉備將五、六千騎前 後至......(曹)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先主傳:“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 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依以上記載推知,關羽斬顏良後,袁紹便派遣劉備和文醜出戰,   而此時關羽亦在曹操軍中效力。兩人應於同一戰場上得知對方消   息。文醜軍敗被殺,劉備逃回,袁紹又派遣劉備到汝南擾亂曹操   後方大本營許昌。 按曹仁傳:“紹遣劉備徇隱強(汝南屬縣)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 以南,吏民不安,使曹仁將騎擊破之。” 按《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隱強縣為汝南郡最   為接近許昌之地。 劉備應至隱強或路上便開始與關羽聯繫商議其與劉備家眷安全歸   來的計畫。關羽當暗地裡從官渡返許昌接回劉備家眷,而其時劉   備剛好發兵“略許下”,其實只為掩護關羽等人撤退。 武帝紀和先主傳並言關羽當時是“亡”歸先主,關羽本傳雖言曹   操令左右勿追之語,但關羽並不知曉。史書上言其“拜書告辭”   ,應為將書信交予曹操府前門衛後,未待曹操召見便立即出發,   如若其直接拜書於曹操的話,則不會出現“左右欲追之”之語,   而是“阻之、就地殺之”了。他可是抱著“玩”命的態度來完成   此一壯舉的。 2、“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 要弄清楚此點,先得看看劉備之“妻”到底有哪幾位。 A、甘皇后傳:“(興平元年194)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妾。   (其時納為妾則尚應有嫡室夫人)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隨   先主於荊州,產後主。” B、麋竺傳:“(建安元年196)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   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于先主為夫人......   (則其時劉備包括甘氏在內的嫡室夫人盡皆遭擒麋竺才會有進妹之舉)” 可見劉備其時于史有載姓氏的夫人有兩位,未載姓氏的則不知幾何。 我們再來整理一下關於劉備“妻子”遭擒的情況。共有三次: C、先主傳:“(建安元年196)先主與(袁)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   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包括甘氏在內)   ......先主求和于呂布,布還其妻子。” D、先主傳:“(建安三年198)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   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複虜先主妻子(包括甘氏和麋氏在內)   送布。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擒布。先主複得妻子。” E、先主傳:“(建安五年200)先主據下邳......曹公東征先主,先   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包括甘氏和麋氏在內),   並擒關羽以歸。” 通過麋竺傳的記載可以想見劉備“妻子”盡皆遭擒的境況。因為   是攻城戰,而劉備的家小於城內肯定是集中於一處保護,所以一   擒皆擒。而劉備三次散失家小全都是軍敗城破,所以其每次家小   盡失應無疑。 如前所示,前兩次劉備的“妻子”遭擒後都有記載通過種種途徑   安全歸來。可第三次就沒這麼好運了。因為他既沒有向曹操求和   ,亦沒有人幫他出頭滅了曹操。所以,他應該在有生之年都無法   再與被擒的“妻子”團聚了。除非曹操突然間良心發現,不忍破   壞他人的天倫之樂,一面與你廝殺,一面還將所俘獲對手的家眷   送還。當然,有人會說關羽不就是這樣回到劉備身邊的嗎?這其   間當然會有所區別,要知道曹操看重的是關羽,對劉備則既妒且   恨。況且關羽並非曹操送回來的,而是逃回來的,前已論之。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本來緣份已盡的數人到底有否回到劉備的身邊。 先主傳:“(建安十三年208)曹公南征(劉)表......先主棄妻子......” 這是劉備第四次與家小失散,這次“拋妻棄子”的結果如下: 趙雲傳:“及先主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 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而有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仍免不了再次遭擒的命運: 曹純傳:“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問題又出現了,劉備何時冒出來兩個女兒?其實她們二人一直就   存在,只是不為人所注意。現代“妻子”的含意便是指老婆一人   。而古人“妻”、“子”並稱則表明不只有妻和妾,還有子和女   。前面劉備家屬三次被擒皆言“妻子”。而據先主傳注引英雄記   曰:“建安三年(198),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   。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   ,備單身走,獲其妻息......”這裡便直接說“妻息”了。應可   釋大家之疑。 但從上所引甘皇后傳可知,劉備得子在到荊州以後。那上述所言   之子則實為女,而且有兩個,便是後來被曹純擒獲的二女。而這   次的長阪坡之役是平原會戰,在敵軍的衝擊下,出現四散奔逃的   局面也毫不奇怪。有人保護的如甘氏和後主則免,無人保護的如   劉備的兩個女兒則再次遭擒。 此役中出現的甘氏和劉備的兩個女兒于建安五年(200)已被曹操   擒獲,又怎麼會出現在建安十三(208)的荊州戰場上呢? 或者又有這麼巧的,甘氏于建安五年(200)其實沒有被俘,而劉   備前三次被擒之“子”或死或仍在曹操掌控中,這次被擒的兩個   女兒是後來生的。 還是此數人皆在關羽的保全下得以再聚? 曹操是很看重關羽的,我們姑且不論關羽是圍而後降還是擒而後   降,總之要他投降得先勸降。總不見得一個不怕死的人會主動無   條件投降吧。那曹操會不會以劉備的家眷作為談判的籌碼呢?而   關羽又會不會以劉備的家眷作為談判的籌碼呢?   答案應該都是肯定的。   而關羽於逃亡之際,仍帶著數位婦孺回到了劉備身邊,亦可推知   其對關羽投降的促進性。 3、“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關於這一點,我們先試著看看為什麼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今查《三國志》所載曹魏方面以與袁氏戰事封侯者有八人。(除   封關內侯如許褚;封都亭侯如徐晃等人外)如下所示: A、董昭傳:“(建安十二年)後袁尚依烏丸蹋頓,太祖將征之......   昭所建也。太祖表封千秋亭侯。” 按《水經注》:“谷水又東徑千秋亭南。” 據《水經注》記載谷水出弘農黽池,東徑新安縣、千秋亭、函谷關、 穀城、河南、洛陽、偃師,而後流注于洛水。   按《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新安縣至函谷關之   間別無他縣,可知千秋亭當屬弘農郡新安縣無疑。 B、曹純傳:“(建安十二年)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蹋頓。以   前後功封高陵亭侯。” 按《三國會要》京兆郡屬縣有高陸縣。下注曰:“漢曰高陵。屬   馮翊。黃初元年改名移屬。” C、荀攸傳:“(建安十年)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軍師荀攸......   皆攸之謀也。”於是封陵樹亭侯。” 按《方輿紀要》:“陵樹亭在今河南開封府尉氏縣東北三十五裡。”   其時尉氏縣屬陳留郡。 D、郭嘉傳:“(建安十年)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 按《一統志》:“洧陽城在河南陳州府扶溝縣南。”其時扶溝縣屬陳留郡。 E、曹真傳:“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 (注:按趙一清曰:齊、趙皆有靈丘。觀真以功封靈壽亭候,則   此是趙靈丘也。按武帝紀,攻趙郡于建安九年。) 按《續漢書》郡國志所載冀州常山有靈壽縣。 F、程昱傳:“(建安八年)乃引軍與太祖會黎陽,討袁譚、袁尚。   譚、尚破走,拜昱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按《後漢書》郡國志所載冀州中山有安國縣。 G、荀彧傳:“(建安八年)太祖錄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 按《太平寰宇記》卷九:“新鄭,漢舊縣。屬河南郡。有萬歲亭。” H、關羽傳:“建安五年......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按《後漢書》郡國志所載荊州武陵有漢壽縣。 由上可知,其中封候最晚的兩人分別為董昭和曹純,封候于建安   十二(207)年北征三郡烏丸。封地分別在司隸的弘農和馮翊郡。 其次為荀攸和郭嘉,封候于建安十年(205)冀州平後。封地皆在   兗州陳留郡。 再次則為曹真、程昱和荀彧三人。分別為建安九(204)、八(203)   、八(203)年。其中荀彧的封地在司隸河南郡。另兩人封地在冀   州的中山和常山郡,雖仍屬袁氏領土,但袁紹已亡,而袁譚與袁   尚新敗于黎陽。觀其二人皆為在前線效立之文臣武將,亦不無鼓   勵將士奮勇當先殺敵立功之意。而據荀彧傳載曹操於前線作戰之   際需與荀彧書信來往,可知荀彧一直留守後方,所以其封地與前   兩位不同,在河南郡內。 餘下的就只有關羽一人了。他封候是間最早,于建安五年(200)   。但其所封之地卻最是奇怪,在荊州的武陵郡。不僅不在曹操已   有領土之內,也不在即將佔領的冀州。這是為什麼?   因為其它人皆為曹操的屬下,所以所封之地盡在曹操已掌握或即   將掌握的地方。而關羽是漢家臣子,他的封地不用受這個限制,   只要是漢家之土皆可封。於是,便出現了上述情況。 這便是“降漢不降曹”。 然而又有人說了,言公本漢臣,何來降漢之說?沒錯,站在漢獻   帝的立場來看,劉備、關羽等人自然是忠心耿耿的“漢臣”,他   們還受有獻帝密詔要誅除曹操。可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他們卻是   所謂的“亂臣賊子”,否則曹操又何須斥之武力,一道聖旨不就   完了嗎!      而表面上看來曹操是漢獻帝的代表,實際上漢獻帝只不過是在曹   操供養在神龕上的一尊佛像,並無實權在手。曹操打著漢獻帝的   旗號四出征伐,被他討滅的自然是“亂黨”,對他投降的自然是   “降漢”。而關羽和徐晃、張郃等人不同的是,他們投降後成了   名義上的“漢臣”,實際卻是曹操的部屬。而關羽雖則一直保持   著“漢臣”的身份,但卻不為群眾所知。在他們眼中關羽是投降   曹操後才完成由“亂黨”到“漢臣”這一轉變的。 另外,八位封侯者又唯有關羽一人所封之地有一“漢”字在內。   這又是為什麼? 我們不妨來看看某些後人對此爵的理解為何。 據《容齋四筆》湖北荊門縣玉泉的關將軍廟中有直徑四寸的“壽亭候印”一方。 據《明史--禮志》洪武二十七年,地方官在南京的雞籠山建造關羽廟 ,亦稱其為“漢前將軍壽亭候”。直到一百三十七年後的嘉靖十年才 由當政府公開訂正,改稱為“漢前將軍漢壽亭候”。 據《筠廊偶筆》記大內有壽亭侯印。 據《東齋記事》紹興中洞庭漁人獲一印,辨其文,乃“壽亭侯印”四 字,遂留長沙官庫。 顯然,這些人將“漢”誤解為國號,以為“壽亭候”才是爵名。   而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卻拿此“漢”字大作文章,大意是說   關羽斬顏良後,曹操鑄一“壽亭候印”令張遼送給關羽,關羽看   後不受,曹操便問張遼關羽不受前有沒有看此印,遼答看了,曹   操於是重鑄,銘文卻已改為“漢壽亭候之印”,關羽這才受了此印。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發現真是“無巧不成書”,這麼巧地僅此一   個人和其它七人的封地性質不同,又這麼巧地同一個人和其它七   人的封號性質也不同,又會這麼巧的這個人偏偏是有點尷尬的關   羽。但是,這真的只是一連串的巧合嗎? 或者,曹操從一開始便已經大費周章,思來想去,考慮到方方面   面後,這才將其封地定在隸屬漢室宗親劉表所掌握的荊州武陵郡   漢壽縣。那麼,曹操為何要這樣做呢? 除非,當初約法三章中確實有這麼一條:“降漢不降曹”。 另曹魏、孫吳封侯者,無一爵位有“漢”字在內,僅蜀漢除關羽   還有“漢興亭侯李恢”、“漢成亭侯許允”、“安漢侯王平”三人。 另據曹、孫、劉三國改換地名與新立之郡縣名稱亦可知時人對   “名號”的看重。 魏改漢昌縣為魏昌縣。又新立魏興郡、魏陽縣。 吳改漢寧縣為陽安縣、改漢昌縣為吳昌縣、改漢壽縣為吳壽縣、   漢興縣為吳興縣、漢平縣為吳平縣。又新立安吳、吳甯、新吳三縣。 蜀漢改蜀郡屬國為漢嘉郡、改葭萌縣為漢壽縣。又新立漢興、漢豐   、漢發、漢複、漢平、漢德六縣。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關羽這一生中第二次“投降”。 吳主傳二:“(建安二十四年219)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 這一次為什麼關羽不效仿當年,而偏要去搞什麼偽降,到頭來只   落得個身首異處?原因有三: 其一,在關羽看來,孫權連代漢的資格都沒有。 其二,身邊無劉備家眷需照顧。 其三,孫權亦無曹操那樣的大度能容,肯放其歸劉。 -- 我覺得關羽封漢壽亭侯這分析滿不錯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42.248 a7v333:轉錄至看板 SAN 01/12 18:00
ckshchen:真的說的滿有個理的..... 01/12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