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AN-YanY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內容截取自 http://games2.sina.com.cn/g_item/2005/6-29/1560/show.php?id=624143 跟前面是一系列的文章,因為內容過長,所以裁成比較短的篇幅, 分篇、轉碼、整理貼上 ================================================================ 論關羽之敗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進圍襄陽、樊城。而曹操援軍南下, 孫權襲其後,致使關羽敗亡,荊州易主。後人對此事爭議頗多。 一、關羽擅自出兵。 二、關羽沒搞好同盟關係。 此點前人多有論之,皆認為既算關羽搞好了同盟關係,孫吳仍然 一有機會就會爭奪荊州。(另關於此點筆者另有論述,詳見拙作   《試論關羽不可理喻的傲氣》) 三、關羽粗心大意,輕信吳人謙下之辭。 今查呂蒙傳:“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艨艟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 ,至羽所置江邊屯侯,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陸遜傳:“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複所嫌。”則關 羽僅稍撤兵。但仍于江邊置有屯侯。不可謂沒有防上東吳一手。 四、劉備、諸葛亮不加以援手。 筆者對第一和第四點亦不得其解良久,偶有所得,今且就此事論   之,望能釋大家之疑。 1、關羽北伐時間考 這個問題似乎很清楚,不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麼。但是   ,[志]上所言七月僅是關羽進圍樊城的時間,而不是關羽出兵的   時間。 首先,得澄清一個問題,即關羽破壞了諸葛亮的早期策劃“隆中對”。 一、沒有“東和孫吳”。此前已有多人論之,皆認為奪荊州是孫吳的   立國之策,即關羽的態度是無關緊要的。(關於關羽和孫吳的矛   盾,我在[關羽和孫吳]中略有論及。) 二、沒有等到“天下有變”。即沒有選對時機,擅自出兵。本文著重   討論此點。 諸葛亮“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   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   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裡的首要條件是“跨有荊、益”。而其時荊州為三國所分,蜀   漢只得其三郡,益州則止有漢中未攻下。相較而言,益強荊弱。   則已與當年所規劃的形勢不符。劉備等不可能始終堅守一個方針   ,當隨時根據時局的變化更改。面臨當時的狀況,只能改為以“益”   為主,“荊”為輔。既劉備出秦川之軍是實,為主力部隊。而某   上將向宛、洛之軍則主要作用改為牽制、擾亂。如此,則關羽出   兵北上就絕非單一的、擅自的軍事行動,而是一連竄步驟的其中之一。 1、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   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這裡的“初”,是什麼時侯?   我們試著看看曹仁的來歷。   武帝紀:“(建安)二十一年(216)......冬十月,治兵,遂征孫權 ,十一月至譙。二十二年(217)......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 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則曹仁於二十二年三月仍身在居巢,二十三年十月前因關羽北上才調到樊城。 然此事夏侯惇、張遼傳中皆有記載,唯曹仁傳不表。 夏侯惇傳:“二十一年,從征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張遼傳:“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乃增遼兵, 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曹仁傳:“(建安十六年211)太祖討馬超,以仁行安西將軍...... 蘇伯、田銀反,以仁行驍騎將軍......複以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 樊,鎮荊州。關羽攻樊......” 如曹仁本傳中所述,則他討平馬超後,又平蘇伯、田銀之亂。然   後便屯樊城,鎮荊州(此處亦僅言鎮荊州,未言使討關羽)。其   後便是襄樊之戰。與武帝紀不符。而田銀、蘇伯之反獨武帝紀不   載,可知此事與曹操無關,又安得遣曹仁平之。今就此事于志中   查到數條記載,如下: 程昱傳注引魏書:“太祖征馬超,文帝留守,使昱參軍事。田銀、蘇 伯等反河間,遣將軍賈信討之。” 常林傳:“太祖西征,田銀、蘇伯反,幽冀扇動。文帝欲親自討之, 林曰......文帝從之,遣將往伐,應時克滅。” 鮮卑傳:“太祖西征關中,田銀反河間,(軻)比能將三千餘騎隨(閻)柔 擊破銀。” 則田銀、蘇伯反于冀州河間,其時曹仁既隨西征,不得討平冀州   之亂。觀上記載,皆為留守後方的曹丕調度平之。可見曹仁傳之   記載不當,或者應以武帝紀為是。但不管怎樣,曹仁從最初“鎮荊州”   的職責改為了“討關羽”。   那為什麼曹操會在爭漢中期間再開戰線,尤其是地理位置十分敏   感的荊州地區,動輒會招來孫劉聯盟的同步進擊呢?   因為--關羽兵鋒已入曹魏地界,不得不討。   如是,則至少從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侯音作亂前,關羽便已出兵。 2、上引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條)下注引曹瞞傳:“是進南陽間苦   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裡兗,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南陽功   曹宗子卿往說音曰:“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   執郡將,逆而無益,何不遣之。吾與子共戮力,比曹公軍來,關   羽兵亦至矣。”音從之,即釋遣太守。子卿夜踰城亡出,遂與太   守收余民圍音,會曹仁軍至,共滅之。” 侯音等人怎麼與“關羽連和”,功曹宗子卿又如何使侯音相信關羽的救兵會來? 侯音等人與關羽連和,則必會遣使通報關羽他那邊的情況。如果   當時關羽還在江陵郡的話,侯音絕對不會相信關羽會因為他要反   而出兵北伐,要不然關羽早就忙死了。應當時關羽兵鋒已入襄陽   郡界。侯音等才會趁機發難,並欲與關羽軍一前一後形成夾擊之   勢。亦只有關羽已經出兵,功曹宗子卿才有可能讓侯音相信“比   曹公軍來,關羽兵亦至矣”。 3、武帝紀:“(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劉備遣   張飛、馬超、吳蘭屯下卞;遣曹洪拒之。(按:劉備與曹操展開   漢中爭奪戰)二十三年(218)春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    、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潁川典農中郎   將嚴匡討斬之。” 注引三輔決錄注:“是京兆有金禕字德禕,自以世為漢臣,自(金) 日磾討莽何羅,忠誠顯著,名節累葉。睹漢祚將移,謂可季興,乃喟 然發憤,遂與耿紀(字季行)、韋晃、吉本、本子邈(字文然)、邈 弟穆(字思然)等結謀......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 盛,而(魏)王在鄴......” 其一,“南援劉備”的含義。 從許縣來說,應該是“西援劉備”,為什麼這裡要說“南”?而   許縣的南方卻又正好是荊州。按此,這裡的“劉備”應該不是單   指劉備進攻漢中的軍隊,而是整個劉備的勢力。具體地說,是南   援劉備勢力的關羽北伐軍隊。   其二,為什麼在太醫令吉本等造反時特別言明“時關羽強盛”?   其“強盛”從何體現出來? 對此,我的理解是關羽的“強盛”只能從軍威中體現出來。既當   時(218年1月)關羽至少打了一場勝戰或奪得某座城池。 4、或言江陵至襄陽僅一百八十余公里,何須走一年零數月之久? 今查《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可知江陵與襄 陽之間尚有(按由南往北的順序)旌陽、當陽、編、鄀、宜城、忌數縣。 據樂進傳:“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 郡諸葛亮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 大破之。後從征孫權,假進節。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 這裡直接言攻旌陽,則旌陽以北的數縣皆掌握在曹操手中。而旌   陽、臨沮二縣于建安十四(209)年後、十八(213)年前亦已變   成曹操的領土。 然據馬超傳:“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 事在建安十九年(214),則其時臨沮屬蜀漢。 今查各書于建安二十年(215),孫權與劉備爭荊州三郡時,僅言   使關羽領兵三萬入益陽,劉備親率五萬大軍入公安。連劉備遠在   成都都趕來了,而近在臨沮的馬超卻未嘗往援。此一奇也,疑馬   超傳誤。或者只在名義上督臨沮,並未成行。   可見關羽進至樊城前還需蕩平此數縣。又前文已表,荊州之軍的   主要作用是牽制、擾亂。所以,關羽一路打打停停,並不急於進   兵。至於這場戰需要打多久,則完全由劉備的進度來決定。因此   ,極有可能關羽和劉備是同時開始北伐的步驟。即從建安二十二   年(217)年底。 2、關羽為何成孤軍 一、關羽軍的初始目標 此點在[關羽北伐時間考]中略有論及,即關羽非是擅自出兵,而   是劉備指派。目標則是干擾曹操的視線。 武帝紀:“二十四年(219)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先主傳:“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 等攻申耽於上庸。” 而關羽為斷去其東面之援,只得配合繼續北上,以至進圍樊城。   劉封等奪得上庸等郡後,劉備認為此次戰役已經圓滿完成了。 先主傳:“(七月)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於是還治成都。” 費詩傳:“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 此處經常被誤認為是給予關羽出兵的權利,俺卻以為此既告訴關   羽西面戰事已結束,曹操援軍即將到來,讓關羽退兵的信號。   (這期間還有一個時間差,且不論其間相差幾天,總之費詩不可   能當天就可到達荊州傳達使命。) 武帝紀:“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 果然,曹操放棄漢中的爭奪後,馬上派兵往援樊城。 武帝紀:“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曹仁傳:“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 ,外內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 滿寵傳:“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失色。” 徐晃傳:“會漢水暴溢,于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 可此時天公作美,漢水大溢,淹於禁七軍,樊城亦被水沖壞。這   時,關羽才選擇趁勢擴大戰果,自己進攻樊城,遣別將圍襄陽。 王朗傳:“昔關羽率荊州之眾,降于禁於漢濱,遂有北向爭天下之志。” 可證關羽其時因消滅了于禁的援軍方始有攻下樊城和襄陽的打算。 先主傳:“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 關羽應在遣人送玉璽致蜀時通報當時情況。 劉封傳:“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 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此常有人誤 以為是關羽兵敗後才向其求援,不知為何?) 關羽傳:“自羽之出軍,(麋)芳、(士)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 (此處未載詳細時間,只是根據全文推斷所得。) 他們為何如此膽大妄為?皆因他們都知道關羽應該撤軍了。而關   羽仍要求其往援、供給,因不是出自劉備的旨意,而他們又依仗   著自己獨特的身份(妻弟、同鄉、義子),所以都不應命。 又吳主傳二:“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而關羽還分兵進圍襄陽,已將兵力三分,救援卻沒來,乃至敗于新援徐晃之手。 二、關羽和孫權的後期戰略 武帝紀:“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 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同載于吳主傳二。 趙儼傳:“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取羽 輜重,羽聞之,即走南還。” 呂蒙傳:“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 陸遜傳:“遜徑進......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 長皆降......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吳主傳二:“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 口以備蜀。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 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 吳主傳二:“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 ,遂定荊州。”同載于潘璋、朱然傳。 武帝紀:“二十五年(220)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 從上引的記載來看,關羽為徐晃所敗後並未就此退回江陵,到聽   說孫權攻荊州後才南還,並遣使與呂蒙交涉。交涉未果後,欲從   當陽西向宜都郡。關羽選擇這樣的路線有兩個根本原因: 1、進則可以收拾兵馬以奪回失地   2、退則可西向入蜀。 而此時陸遜等在拿下公安、江陵等城池後,直接西向,已先一步   搶佔了宜都境地。孫權選擇這樣的路線也有兩個根本原因: 1、如[志]中所言,守峽口以備蜀   2、即時切斷荊、益的聯繫。 關羽慮不及此,以至困守麥城。於是,關羽又詐降欲從臨沮北上   庸等地。但潘璋、朱然等又先一步斷其歸路,經臨沮南下,住夾   石,于章鄉斬獲關羽父子等人。   其實站在孫吳的立場上來看,以最小的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穫本無   可厚非。就此來說,他們完成得非常漂亮。然孫吳方做得最錯的   就是擊殺關羽,此才是導致聯盟破裂的根本原因。 或言吳人既已取其地,又何必非至關羽於死不可呢?何況當時他   們還是盟友關係。殊不知此實乃吳人殺人滅口,然後找諸多藉口   將過錯推到關羽身上。(詳見《關羽和孫吳》) 三、關羽為何成孤軍 首先,為什麼關羽出兵之初劉備等不派兵往援? 這是劉備方整個戰略目標所決定的,劉備等並不奢求關羽能奪得   某座城池,只需他擾亂曹操的視線而已。對此,曹魏方是知道的   ,因此只派遣曹仁往討,曹操則親率大軍向西以應付劉備的主力   部隊。孫吳方也知道,所以一直沒有大動作,因為襄陽至江陵也   就三百多里,輕騎一日一夜既可趕回。等到曹魏來使,得知關羽   已臨時更改作戰計畫,注意力集中在北,才決定趁機偷襲荊州。 其次,為什麼在關羽更改戰略後劉備等不派兵往援? 在劉備方面接到關羽送來的玉璽和將破樊城的報告後,認為對方   援軍已沒,樊城又壞,已方還有劉封、孟達等援在彼,情況極其   有利,戰事應可馬上結束,無需往援。即便不能適時攻下襄樊,   關羽仍可退守荊州,對當初的戰略計畫無甚差別。可劉備和關羽   都沒料到的是劉封、孟達等根本未發一兵一卒,並且麋芳、士仁   等相續不戰而降。   再次,為什麼關羽軍敗後劉備也不往援呢?   這裡是由孫吳方的戰略所決定的。呂蒙等進至江陵、公安,而麋   芳、士仁等以城降。陸遜又馬上西進至宜都郡,太守樊友棄城而   走(這人怕是不敢回去交差的),其餘皆降。   即時割斷荊、益的聯繫。更甚至可令已降官員將假消息報於蜀。   則劉備等不得而知。且時已值十一月,待到劉備得知真相時,米   已成炊。 咎其敗亡的原因,實是出在同僚和盟友身上,怨不得關羽、劉備   、諸葛亮等人,畢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們不可能要求誰誰   把所有事情都想到。某些人只因事不關己而信口雌黃,若是時下   有人論及當年日軍侵華的罪魁禍首非是狼子野心的日本人和賣國   求榮的漢奸走狗,而是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諸位又當如何? 附:當時局勢 曹魏方於整個過程中(漢中之戰--襄樊之戰)造反作亂者有五批   ,除候音、吉本得人外,尚有三次。 一、關羽傳:“(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   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   、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   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同載于蔣濟、滿寵、官寧傳。 二、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   叛,遣鄢陵侯(曹)彰討破之。” 三、武帝紀:“(建安二十四年)九月,相國鐘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 注引世語:“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鐘繇由是   辟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   期,禕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 王昶家誡曰:“濟陰魏諷”,而此雲沛人,未詳。”參與作亂的有張 繡子泉(見張繡傳)、劉廙弟偉(見劉廙傳)、王粲二子(見王粲傳) 、宋忠子(見尹默傳)其中直接與劉備、關羽有聯繫見記載的有三批 ,勢力波及豫、荊、幽、冀、司隸五州。可見其時曹魏內憂外患,一 齊襲至。 何焯(《三國志校》作者)甚至說:“陸機《吊魏武文》雲:   “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限。雖光昭於曩載,將稅駕乎此年......   憤西夏以鞠旅,溯秦川而舉旗。踰鎬京而不豫,臨渭濱而有疑。   冀翼日之雲瘳,彌四旬而成災。詠歸塗以反旆,登崤澠而朅來。   次洛汭而大漸,指六軍曰念哉!”觀此,則操實以西行不得志而   發病,及圍襄樊急,狼狽還救,偃看息不遑登頓而死,史不盡書耳。” 綜上所述,在時間上從[論關羽之色]的建安三年(198)年起,到   [論關羽之敗]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止,幾乎囊括了[關羽傳]及   [三國志]中引起爭議問題的全部。從事件上看: 對於關羽之傲,相信大家有了新的理解。首先,關羽和馬超、黃   忠的問題,並不如表面上那麼簡單。其次,麋芳、士仁、潘濬等   ,非是關羽單方面造成。再次,孫吳的種種,更多的是故意使壞   和刻意污蔑。最後,陳壽的評價,不一定真的正確。 對於關羽的兵器,則尚無肯定結果。但不能根據一個“刺”字,   就簡單地下結論。持否定意見者,常常忽略了兩個問題: 1、忽略了“青龍偃月刀”只是[三國演義]中的名字。是[三國演義]   作者為關羽所使“長柄大刀”加上的較為響亮的名字。因此,以   當時沒有“青龍偃月刀”為由只是無稽之談。 2、忽略了小兵們的“普遍性”不代表大將們的“特殊性”。既然已   是“特殊”的了,自然難以被後人發現。 這裡再稍談一下“赤兔馬”的問題。 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 而呂布為曹操所滅,關羽又曾降曹,這就使得“關羽騎過赤兔馬”   有了可能性,這亦是為什麼“赤兔馬”屬於關羽而非張飛、趙雲   等人的根本原因。 至於關羽之勇,則應是一個無庸質疑的問題。設使其有假,又怎   會魏人皆稱“萬人敵”,吳人皆以“熊虎”比。 對於關羽之色,首先是一個概念性的問題。僅此一條記載,根本   無以證明“關羽好色”,況其真實性仍有值得商榷的餘地。 對於關羽之降,則想引導某部人走出一個誤區,既“史書上無載   的事,未必不曾發生”。反之,“史書上有載的事,亦未必全是事實”。 最後,則是關羽之敗。這裡想說的是,任何一件事物產生的背後   ,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將其簡單地歸咎到一人身上,是毫無理   性可言的。 以上所言,多為提出另一種可能性,並無確切結論。因其各種可   能性的大小是由各人的主觀意識所決定。鄧小平的歷史觀指導我   們,評價歷史人物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出發,絕不盲從或輕率下結   論。望見此文章的人共勉之。 -- 終於把整篇貼完了,由於文章過長(PTT的格式大概上百頁),為 了方便閱讀,才不得不把整篇稍做分段,拆成數篇,花了幾天時間整 理PO出,還望見諒 當初看這篇時,他有些論點我也是無法接受,加上篇幅又長,幾次想 放棄,不過由於原作寫的還滿精采的,加上我對關羽的偏愛,所以耐 著性子把整篇看完,沒想到看完之後愛不釋手,雖然他有些推理推的 太過頭,不過我覺得仍不失為一篇頗有水準的好文,所以花了點時間 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會喜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42.248 a7v333:轉錄至看板 SAN 01/12 18:00 ※ 編輯: a7v333 來自: 118.169.42.248 (01/12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