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其實是在講風之影...不不不...是"風之梳"的論述啦 剛剛在google找maria moliner的時候 竟然發現有個藝術家在他的文章裡提到這個西班牙文字學的教母 點過去看一下 後來也找了一下 這個"巫義堅"老師 是在Salamanca大學唸的碩士 然後是在Valencia科大藝術學院拿的博士喔 文章在此: http://www.sancf.org.tw/2001/2001_001.htm 摘出來如下 "這件名為「風之梳」的作品,是奇依達1977年在聖.謝巴斯堤安市 貝殼灣的尖角,所建構完成的公共藝術作品。基本上貝殼灣的名稱由 來,是因其整個海灣的造形,類似貝殼般的袋型海灣而得名。而這件 作品是在其出海口的左尖角,選擇一處岸邊的山岩及兩處離岸不遠的 礁岩,將其生鐵鑄造而成的3個雕塑體,直接牢固地嵌接在岩石中, 並延長原本未及的堤岸步道,至山岩所在的雕塑結構體之處,建構 一個小小的廣場空間,使其與兩處離岸不遠的礁岩雕塑體,形成一個 遙遙相望的對語景況。並在這廣場的地面位置,嵌接有7個以石材構成 的作品符號,並在每個符號性作品之中,各留有一個通向海域的小導管口, 讓漲潮時的海流可以由此產生精彩的變化。 在此作中那由生鐵所鑄造而成的,3個渾厚而如同爪子般造型的結構體, 日以繼夜的承接著,那海岸拍打所帶予的鹽分之侵蝕;並將其對應時間 與環境的鏽痕,留灑在其所處的岩石體上,而使之與自然結合成一個不 可分的整體。另則,如我們所知的概念,袋型海灣的出口尖角處,將是 海潮漲落感應最強烈及明顯的地帶;因此位於地面7個符號體的導管出口 ,便也是忠實地對應著漲潮的節奏,急急地噴出海潮從導管湧進的水氣 ,或是在潮汐間歇時將空氣狠狠的吸納進導管,而使的作品帶予急促的 風之樂響。也因此作品不僅是只有靜態的視覺造型而已,更是充分利用 當地的地理條件因素,使作品傳達著如同演奏會般的音響樂章,而將自 然的風、海潮、水氣及時間的變化,完整的納入進作品的思考範圍。這 使得介入空間裡紀念碑式的雕塑體,並不孤立於所處空間的屬性,而是 在相互存有及相互彰顯的角度下,讓彼此的特質完全揭露無疑。 http://www.sancf.org.tw/2001/more-003.htm 圖 巫老師的介紹 (我只有找到舊板的網頁...) http://tinyurl.com/shnuz 從我恩師那邊找到的資料 sobre 西班牙&藝術 (這當然應該只是一部份的資料而已) http://tinyurl.com/y58mjt -- 至於上面一開始提到的Maria Moliner http://www.heraldo.es/especiales/mariamoliner/ http://es.wikipedia.org/wiki/Mar%C3%ADa_Moliner http://www.heraldo.es/especiales/mariamoliner/html/pagina4.html 就算您西班牙文跟我一樣不是很好 在此建議您下次去西班牙買一套這個 每次拿起來查就覺得自己好強 XD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2.144 ※ 編輯: Catalan 來自: 220.130.12.144 (01/07 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