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W-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bv (柏克萊碩士英文老師)》之銘言: : 呼應上面一篇文章 我認為我們目前所使的國語代表一種共同的語言 : 並沒有稱之為台北國語的必要 請不要誤以為「台北國語」一詞是為服務任一政治立場而被採用, 這只是為了較精確的認知及區別而記名。 在某些方面的談論上,「較精確的認知及區別」是需要的, 「台北國語」一詞是為了服務此一需要, 而在談論上被人採用耳。 : 我們常聽說:「你的國語講得好標準,你一定是外省人囉!」 : 其實,國語並非外省人的母語,外省人的母語可能是廣東話、 : 上海話、四川話、山東話等...各地的方言。 : 目前外省人的母語和原住民一樣,都面臨失落的危機, : 都有賴當前的母語教學恢復之。 現實上來說,「恢復外省方言母語的需要」何在,我看不出來。 我自己的印象,眷村裡第二代的母語認同,主要已是台北國語, 一方面,父母自己也學「台北國語」, 而且,許多外省父母成長本就是在大陸官話影響之下。 (父母的有腔調的「國語」, 對上學後的子女而言只是沒說標準的「台北國語」, 並不會有樣學樣,刻意和父母說一樣。) 二方面:外省族群不但不見得能和同鄉通婚,更缺乏使用母語的網絡。 父方或母方的單方面、零碎影響,加上社會、學校的「一傅眾咻」, 並不足以使子女學得父方或母方的母語。 版主說「最容易失去母語的是外省族群」確實不錯, 外省第二代擅長的語言通常是「台北國語>閩南語>其他」。 : 方言是人們生命中第一個習得的語言,自然會對自己的母語懷著 : 深厚的感情,我們都應該珍惜這份感情。進了學校、社會, : 我們獲得了更有效的溝通工具──國語。它讓我們能夠跟更多人交往, : 讓我們的視野胸襟更開闊,而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鄉里社群之中。 我第一個習得的語言是「台北國語」,並不是方言。 我父親說的山東話近於「北方官話」, 他也很少能用到一些他家鄉的方言「詞彙」, 他有時說溜了嘴(極少),不是改口用國語詞彙, 就是出於講些新奇事物的口吻解釋一番:「如果在山東,○○的意思就是說…」 我個人對「台北國語」懷著深厚的感情, 如果今天有人這樣拿「台北國語」和「英文」做論述: 「我們獲得了更有效的溝通工具──英文。它讓我們能夠跟更多人交往, 讓我們的視野胸襟更開闊,而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鄉里社群之中。」 我不能不同意這說得沒錯, 但你覺得這種論調會不會讓以台北國語為母語的人覺得有點不自在? 同理。 : 因此,方言和國語是分工合作、相得益彰的。在鄉人、家人間, : 使用方言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覺得更為親切。在南腔北調的 : 大社會之中,使用國語,互相便能認同,不再會去在意彼此的相異點, : 於是社會和諧,一片祥和。 : 如果方言情感脫離了原有溫柔敦厚的本質,轉化為激情,或為政治 : 人物所利用,其破壞力是難以估計的。所謂水可以載舟,可以覆舟, : 即是這個道理。台灣早期的移民史與近年來台灣的族群對立的情況 : 也都一再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 處於一個開放多元社會的我們,都應該培養出一份寬容的胸襟, : 既珍惜自己的母語,也尊重別人的方言,更愛護大家共同的聲音─ : ─國語。那麼,我們的社會必定更幸福、更祥和。 我贊成「溫柔敦厚」, 我也不喜歡意識型態和激烈份子, 但先確實認知差異所在, 才談得上尊重差異為何物,寬容為何物。 -- ◎維生素C是水溶性,我們可以很快的吸收,也可以很快的將多餘的當作垃圾排泄出去, 所以得到結論:你無限狂飲柳橙汁的時候有一部份時間是在浪費柳橙汁和浪費生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65.50 ※ 編輯: micius 來自: 218.162.165.50 (06/03 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