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ech_Job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IMEvector (123)》之銘言: : 我是開104履歷 華創透過裕隆的人資平台找到我的 : 那時候應徵車體設計工程師(車身或內裝要等進去才會分) : 當時他打電話來的時候直接跟我說: :  我們算過之後薪資的部分只能給你4萬喔(40750) : (我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112碩士) : 雖然相對電子業來說算是少的 不過汽車業對我來說算是很新鮮 : 所以後來也去面試 而且錄取了 : 不過後來考慮並比較手上拿到的幾個offer : 後來還是放棄了 : 因為華創車電是走整車設計的路線 : 而車子的心臟--引擎 不確定是不是跟國外買的或是自行研發 : 縱使車上的汽車電子再高級 : 但是"心臟"無力的話 還是很難暢銷 : 而台灣從飛羚以來 一直沒有後續的產品 : 再加上車子的設計生命週期長達三年以上 : 也就是說進去之後兩年內不可能有實體出來 : 也就代表公司不會有收入 員工的薪資勢必無法有亮眼的"表現" : 沒有足夠的信心 要撐這麼久有點難度 : 不過我倒是覺得如過對汽車設計有莫名熱愛的人去盡情發揮 : 畢竟台灣沒有幾家公司可以讓你從事相同的工作內容 : 另一點優勢是:現在員工不多 可以先卡位  : 萬一以後紅了 應該是會拿得比電子業多很多! 先前剛好有跟幾位在車廠工作的學長還有同學聊天 其實大家對車用電子有相同與類似的看法 車用電子大概有三個主要部分 除了如上面這位大大文章中所提引擎控制器之外 還有動力方向盤與避震器用的電子元件 其他的一些開關都是很簡單的元件 目前台灣車廠對這些電子元件的備料 往往一備就是10年 這點跟資訊產業很不一樣 資訊產業的產品壽命與新產品推出的頻率高太多了 汽車產業要的是很成熟很穩定的東西 不能一過保固就掛點 以技術成熟度需求來說向來有一個順序 桌上 路上 天空 目前要發產車用電子 光是過認證就需要很常的時間,更需要經過長時間上路測試 另外還有一點 目前國內車廠大多是跟外國車廠有合作 甚至可以說是做代工 就像國內資訊產業幫外國品牌做代工一樣 要改用一個元件往往需要很多解釋等等 這相對來說也壓縮國內車廠用國貨的意願 如果是兩輪的產業因為KYMC與SYM在國內的市佔率夠 能夠自主可以多做嚐試 以車用電子來說反而兩輪的會比四輪的容易打入 個人覺得還是希望國內汽車產業真的能夠有發展 儘管目前現階段似乎進入市場不易 但隨車輛測試與數據的建立 可以加快認證的時間 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