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7.03.04  中國時報 《每周書評》---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李奭學(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作者:史景遷 譯者:溫洽溢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480元 類別:歷史談史景遷,我們不能不談他一手漂亮的英文,也不能略過他講故事的歷史 撰述技巧。談《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的中譯本,我們固可略過上述撰述技巧 不談,卻不能忽視譯者溫洽溢一手流暢典雅的中文,尤得對他鉤稽引文原典的耐心三致其 意。就如史景遷另著《改變中國》一樣,溫洽溢不是不會誤解原文,譯筆也非無懈可擊, 可是他畢竟瑕不掩瑜,深得原文的精髓。史景遷得以在中文世界重生,溫洽溢的貢獻不可 磨滅。 《改變中國》以影響中國的洋人為研究對象,《天安門》不同,所述乃中國本身的知 識份子和國史間魚水一體的關係,尤重所謂「革命」這個歷史概念與現象。近代史就近在 咫尺,但史景遷的處理可能跌破史家的眼鏡。他以康有為與梁啟超為經,以丁玲為緯,串 連了至少十來位活耀於政治舞臺上的近人,為歷史織就一張嚴密的網罟。史景遷自稱選三 人以經緯並非出諸史識的考量,而是為方便敘述而設。是的,純就後者而言,《天安門》 和《改變中國》或其他史氏名著一樣,令人讀來都不忍釋手。淘洗歷史,史景遷盡付笑談 中。不過也是因為這一點,我覺得《天安門》猶有可議處。 史景遷所稱的「革命」,最後導向1949年天安門上毛澤東宣布中共建國,儘管辛亥革 命史氏也不敢略過。果然如此,則不論如何開脫,康、梁上場都名不副實。變法維新既非 革命,也難以搖撼後來的政治與文化巨變。清末民初有如明末清初,乃戰國以還中國難得 一見的思想鳴放期。不過以政治變動而言,徐志摩、林徽因和陸小曼的三角關係就算扯上 了個梁啟超,充其量也只是時代的插曲。我覺得史景遷與其費辭在這種文化花邊上,與其 借此而申論革命的進程,還不如多談胡適當年如何提攜毛澤東,使後者得以在北大圖書館 深入馬列的著作。可惜《天安門》只引出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文學與文化革命的旗手胡 適只得在一旁喘息。《天安門》的書寫重點另又包括中國娜拉的命運,《天安門》仍然卻 只記得質疑娜拉的魯迅,那把娜拉與易卜生請到中國的胡適早又邊緣化得有如從歷史缺席 了。書寫至此,我不得不說商業主義擊垮了史景遷的春秋史筆。 歷史確如一張陳年網罟,錯綜複雜,中國近代史程度尤勝往昔。史景遷所見者浪漫無 比,而從梁啟超到毛澤東諸人,浪漫情懷確實遠勝托古改制等復辟思潮。這些人物風流, 但以史景遷重構的丁玲最能窺見歷史真章。她看過國民革命,也遍閱天安門事件之前中共 的崛起及其尾隨的動盪。丁玲偶爾發發不平之鳴,多數時候卻仰承上意,連友生也會出賣 。我們不能苛責丁玲,中國──尤其是中國共黨的近代史就是顛倒若此。要活命全身,人 間哪得蓋世英雌?就這方面再言,《天安門》寫得尤其成功。浪沙淘盡,裸露而出的知識 人物個個載負革命共業,而歷史的兩岸雖然猿啼不止,史景遷與溫洽溢輕舟一擺,我們但 見重山已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