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radu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開始就必須先說,最後考上的應該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志願。 所以可能參考價值沒有這麼高,但是還是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人。 暨大 (正5) 淡江 (備取) 我總共報告八間,考完第一個禮拜大病一場,雖然這不能稱得上理由。 不過也告訴大家安排考程必須注意到自己的體力還有地點。 背景: 受到神所庇佑的大學經濟系畢。第一年自修,而且只報考彰師大跟東華大學, 以非常大的差距落榜。原本準備前往龍泉新訓,不過不知道是天意還是太混了, 最後被一科通識總成績不到30分給當掉,最後延畢了半年。暑假快到結尾暑修 接近尾聲時,才下定決心要再挑戰一次。所以補習班我是暑期末期才開始正式的準備。 在學校只有修過一堂心理學,當時老師上課都沒在聽,只有一些心理測驗隨便做兩下 敷衍過去而已。個人沒有組成任何讀書會,因為生性怕麻煩....很害怕到時候必須 放心力在處理讀書會的各種延伸問題。 各科準備: 心理學: 心理學張春興的現代心理學老實說我只有完整地唸過兩次,之後都是擺在床頭恭奉。 Robert Sternberg 這本我也只有念一次過去。這科在準備上我偏向在生活中尋找題材, 遇到任何事情都在腦中尋找相關的理論解釋,之後回家或是在圖書館拿紙筆寫下來。 假如無法完整的把自己想法寫出來才回去翻課本,所以課本一直以來都比較像是工具 書,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整理課本內容和畫重點。至於一些如動機理論的比較我比 較倚賴補習班所整理出來的。最後衝刺前買了一本張式心理學辭典,在睡覺前隨便翻 ,翻到什麼就看什麼。如果發現無法在腦中完整浮現名詞的架構,馬上翻課本尋找答案 。 統計測驗研究法: 老實講這科算是我其他學校都爆炸的重點.... 一開始自恃經濟系背景學過統計所以統計的部分幾乎沒有認真念。後來寫考古題 也都沒有檢討反省計算和重點的複習。所以變成最後考場的致命傷。 不過也在這邊安慰覺得自己數學不好的人,其實很多學校不太考計算了。 會考計算的章節大概就是百分等級、卡方。這兩個部分的計算學會了基本上 計算就不是太大的困難。 測驗以郭生玉的教育測驗與評量為主。 研究法我沒有特別去買書來看,只有看補習班講義。 這部份的準備現在回想起來也終於了解到為什麼每個學校這一科我都考很難看....。 諮商與輔導: Coery的聖經本每天就真的要像聖經一樣早上起床床頭拿起來開始讀,中午吃飯就算 沒辦法讀也要擺旁邊,晚上吃飯跟中午吃飯一樣擺旁邊供著也無傷大雅,到了晚上睡覺 也要擺在床頭當做睡前讀物看,與它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 田秀蘭的學校輔導沒有考彰師的也可以買來看看,裡面一些關於諮商的技術有一些比較 進一步的解釋。關於危機處理也有相關的章節可以參考。 其實第一年自修這一科是念的最痛苦的,因為很多地方都無法清楚的了解其中真正的 內涵,常常只能硬著頭皮把內容記下來,不過這樣效果當然不太好。所以在通過上課的 過程中,才把一些原本無法理解的部份全部串連在一起。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沒有特別 做筆記,但是會一直不斷的抄寫和寫下自己的疑惑和心得還有延伸問題。 輔導月刊每個月都會稍微翻翻,遇到覺得可以運用在考題上的概念會簡單的做份筆記。 跟心理學一樣,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議題都試著與自己所學過的理論、技術做結合 ,看看能不能靈光乍現出現一些有趣的想法。 考古題: 因為個人惰性很強,怕太早開始寫考古題考前會沒有心情衝刺。 但最後才發現這真是一個錯誤的抉擇..... 早些寫考古題我認為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的地方倒是其次, 但是透過考古題的練習才能清楚的了解一個學校的考試方向。 畢竟各個學校其實方向差異都挺大的,像是淡江心理學幾乎都是考教心, 或是國北測驗統計研究法三科全部混成一題考,而彰師大不考研究法 某某學校愛考女性主義,某某學校愛考後現代....等等 雖然光是看過考題就可以了解到這些,不過實際的寫過才會真正了解到一個學校 的考試方向。這在準備上可以提早做好調整,而不會讓自己在時間的調配上出現問題 而無法達到準備上效益的極大化。 課外書: 對於各科另外也看了一些課外書,在閱讀的過程中覺得滿有幫助的。 路西法效應: 詳細的描述SPE這個經典社心實驗,不然課本上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去。 雖然翻譯的不順暢,不過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複習社心還有特質論的部份。 心理學史(五南出版): 心理學的流派有這麼多,但是他們的發展課本其實都沒有詳談。在準備的第一年 我連Skinner把他女兒關在Skinner Box這件事情都不知道,對許多心理學家的名字 也都非常模糊。這本書很難完整的從頭到尾看一次,不過在稍微了解到心理學的發展 ,和了解一些心理學家的生平後,對於心理學的內容多了更多連結。在讀到相關理論時 突然覺得好像只是看老朋友發表言論而已,多了一份親切感。 智力測驗的歷史: 我從小就很討厭背書,在那麼多的智力理論中有些人提出來的智力理論實在是多到 很想坐時光機回去揍他們一頓。但在閱讀過這本書後,也跟讀過心理學史後一樣, 對各個智力理論的來龍去脈有了更多了解。在這更多的了解後,背起來也比較沒這麼 痛苦了。而其中提到20's美國的殘酷行為也讓我們注意到智力理論濫用的結果。 診療椅上的性與愛: 也是翻譯很糟糕的一本書。不過對於倫理議題能從另一種角度、思維去看。 教養的迷思: 可以複習有關統計上"相關"的概念,看完之後會有不少反思。 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 我只有看完前面兩個章節。不過對於問題外化的概念會有比較多的了解。 課本上都寫的有點籠統。 接下來談的是補習班老師的部份,對於老師的想法也都只是個人見解, 不喜歡補習班相關文章的人可以直接跳過。 認為我對老師的看法有偏差也請別太介意,每個人看法真的不一樣。 樊老師: 我是在暑期班最後兩節才開始上他的課。一開始對老師的幽默印象深刻,一些實務操演 的操演也非常精采。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太累了,秋季班之後開始覺得老師上課常常是 念過去而已。除了幽默的部份其實有一點空洞。講義也看得出來不太更新了,所以 幫助是有,不過常常會覺得老師可以講更多。 何老師: 老實講我覺得他統計真的很多部分都跳太多了,就連我本來有統計基礎的人到一些地方 都覺得他這樣講很多人會無法理解吧。雖然基礎的部份講解的很紮實,不過卻也導致 後面比較困難的章節因為進度壓力變得必須很快速的帶過去而無法細細的講解。 測驗的部份沒有特別印象,IRT因為是他專長所以講解起來特別有活力。 研究法可以看得出來他自己念過不少書,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複習不夠, 上考場研究法的部份我常常寫不太出來。 我沒有問過他問題,所以是大家在網路上分享心得我才知道他會說去報考猜班。 何老師: 非常用心的一個老師,許多實驗都是經過他講解才發現自己有很多部分理解錯誤。 也有一些效應經過他講解變得非常好懂。講義的安排在各種理論了比較上有非常大的 幫助。好像會幫忙改考古題,不過我沒有利用這項資源就是了。但缺點就是上課進度 也很容易延遲,但他趕課好像也趕不太起來,所以聽起來不會有吃力的部份。 其實總結起來自己準備的還是不夠認真。 很多資源也沒有利用到。 最後提醒大家就算報很多家真的要注意身體健康,我第一個禮拜連考交大、淡江、東吳 後,接下來整整四天都無法念書就準備直接上考場了。所以別因為考試就讓自己身體 怠惰了,該運動的時候還是要去走走。而每個禮拜安排自己放鬆一天很重要,不要 把自己逼得太緊,逼得太緊在桌子前面常常也只是發呆而已。要讓自己能使用的每一 秒鐘都有效率才好。 最後祝福明年上考場的各位金榜題名了。 -- Veni, vidi, vic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0.81
imidiot:這兩天好多篇心輔所的心得~真棒!!!! 大家都一起苦過來了!! 05/13 23:05
archie:感覺今年比較多耶 05/13 23:11
woojc6430:推~原po要去母校暨大了! 05/13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