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ecialm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graduate 看板]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藍色水瓶老虎), 看板: graduate 標 題: [轉]印度理工學院--亞洲大學的典範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Sat Jun 14 02:27:33 2003) 轉信站: Ptt!news.ntu!freebsd.ntu!news.cis.nctu!cis_nctu 印度理工學院--亞洲大學的典範 印度精英走向世界,接軌經濟 徐楓 印度最搶手的出口是什麼?有人說,是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簡稱IIT,印度工院)的畢業生。 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美國,那裏的大學研究院搶著要印度工院的畢業生。印度工院卡拉格普 爾分校的校長戈什說,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學院的院長一次打電話給他,邀請他“把整個 畢業班送到馬里蘭大學”去,而且答應給所有學生提供財政補助。這樣的待遇可能只發生 在印度工院身上。 一、一個龐大“兵團” 美國是最吸引高等教育學生的國家之一。在80年代,世界各地出國留學的學生有四成跑到 美國去;到去年,這比例已下降至三成。其他發達國家為了爭奪精英分子,也紛紛向印度 工院畢業生招手。例如面對工程師不足的德國和法國,都在以交換生的方法向印度工院拋 媚眼。 始終,印度工院畢業生最愛前往的國家是美國,也因此成為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地 之一。加州大學帕克萊分校副教授薩克斯恩最近對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矽谷的新移民企 業家進行了一項調查,在約2000個新起家的企業之中,約有四成是由印度人開辦的。而當 中一半是印度工院培育出來的人才。 印度工院畢業生大批擁至美國,始於70年代。他們進入美國的名牌大學如史丹福、麻省理 工學院和卡內基大學的研究院深造,然後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繼而在風起雲湧的八九 十年代,在電腦、金融、跨國公司等領域盡領風騷。如今,這些來自印度工院的精英分子 ,已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兵團”,除了反饋祖國和母校,還對西方的企業文化產生 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二、華爾街炙手可熱人物 在印度工院這些成就輝煌的校友中,最近又增添了兩個世界矚目的名字。今年11月1日, 美國萬國寶通銀行把49歲的麥尼扎斯(印度工院孟買分校,1970年畢業)晉陞為行政總裁 ;11月18日,美國航空公司(US Airways Group)委任了45歲的甘瓦爾 (印度工院坎普爾分校,1975年畢業)為行政總裁。 其實,從矽谷到華爾街,在大企業中執牛耳的印度工院校友名單可以開出一大串: ——太陽微系統(SunMicrosystems)創辦人科斯拉,1976年德里分校畢業; ——麥克金斯公司(McKinsey&Co)合夥人古普塔,1967年德里分校畢業; ——積體電路設計商(CirrusLogic)創辦人帕蒂爾,1965年坎普爾分校畢業; 投資銀行施羅德資本合夥公司(SchroderCapitalPartners)主席特達尼,1968年德里分 校畢業; ——數據庫美國商業訊息公司(AmericanBusinessInformation)創辦人古普塔,1967年 卡拉普爾分校畢業; ——互聯網瀏覽器(Jungleecom.)四名創辦人哈裏納拉仁、馬塔爾、拉賈拉曼與古普塔 ,先後在1978年至1993年畢業; …… 印度理工學院,它的畢業生竟然成為華爾街的炙手可熱的人物,奇怪嗎? 華爾街是看中了他們的數理技能,倚重他們對複雜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數學推斷。也有企業 要靠他們推理嚴密的頭腦,去用新方法解決問題。甘瓦爾管理美國航空公司轉虧為盈是個 好例子。 印度教育素來重視數學訓練,尤其是著重心算;相對於美國的學生自小就靠計算機計算, 印度學生更顯突出。甘瓦爾快捷的心算才能在美國航空界出了名。他本人對於人們都只對 他心算敏捷稱道不以為然,但人們普遍認為,是他精於計算,把瀕臨破產的美國航空公司 從虧損的泥沼中挽救出來,並把收入增加了三倍。 投向矽谷的印度工院畢業生就更多了。麥克金斯電腦公司每年從該學院招聘大量應屆畢業 生,寫作軟體和設計積體電路,或當更高級的顧問。自己創業者成就也不凡,最近的一個 例子,是由四個印度工院畢業生創辦的互聯網瀏覽器得到著名網上書店American的垂青, 以1億8000萬美元予以收購。 三、斯巴達式大學 印度工院究竟是怎樣的一家學校? 有人說它是精英工廠,有人形容它是斯巴達式大學,有人把它比喻為接受地獄式訓練的新 兵訓練營,有人稱讚它是最有效益的大學……莫衷一是,但都對。 從這裡出來的學生都對那幾年教育終生難忘,且“分享”一下他們的經驗: ——新登上萬國寶通銀行行政總裁寶座的麥尼扎斯對那幾年精疲力竭的生涯記憶猶新,特 別難忘的是卡馬思教授的電機工程課。他把這位IIT孟買分校的教授形容為“最令人敬畏 的教授”,但是學生都渴望能上他的課,他的班因而是最難進的。一旦進入他的班,惡夢 隨之而來。他的評分法別具一格,是對那些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印度學術界精英的學生 的當頭棒喝。不論全班學生的成績如何,他只會評出一個A給最好的一個,第二個最好的是 B,也只有一個,其他的不管與頭兩名只差了多少,都只配得C、D、E,甚至F。卡馬思現已 退休,住在孟買郊區。他對當年被學生稱為“校院暴君”不以為然:“我常常對學生說, 印度工院是英才雲集之地,我不想你們成為三流貨色。” ——互聯網瀏覽器4名創辦人之一的哈裏納拉仁1988年從印度工院馬德拉斯分校畢業,對 該院考試評分之嚴格,他例舉了另一名“暴君”的“手段”。他也是電機工程教授,叫雷 迪,他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每條題目的答案要求準確到小數後第4個位,答不準,零分。 就這樣,“吃雞蛋”是常事,有些由年頭吃到年尾。 ——當哈裏納拉仁來到美國史丹福讀碩士學位的時候,知道自己可以獨享只屬於自己的教 科書,一下子給怔住了,他說:“這是叫人吃驚的。”在印度工院,他要同十幾人共用一 本教科書。在印度,大學教科書很昂貴,在工院裏常常25人的一個班就只有一本教科書。 學生因而必須把握每分每秒讀書,讀到淩晨兩三點是閒事。 ——電腦軟體公司AspectDevelopment的行政總裁瓦德瓦尼到卡內基·馬龍大學深造的時 候,大學配備了Univac1108,IBM370和DigitalPDP電腦主機。他輕鬆地說:“當這些電腦 出現毛病的時候,對我來說就好像小孩子玩意一樣。”他1968年在印度讀書的時候沒有這 樣先進的電腦,那時,孟買分校得到的第一台電腦主機是蘇聯提供的明斯克2型, 大得佔了一座建築物的整整一層樓,靠一個誰也不明白的俄羅斯作業系統運作,使用手冊 也是俄語的,沒有人看得懂。於是瓦德瓦尼與兩名同學重寫了一個操作軟體,把這龐然大 物變為一台原始的多媒體電腦,還給它寫了一個程式,讓它在啟用的時候奏出印度國歌。 這些小故事,從不同的側面映照出工院面貌。 四、不滿意在印度的出路 印度理工學院的歷史不長,是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之後才成立的。當時,印度第一 任總理尼赫魯要有一批精英分子幫助他治理百廢待興的國家,和龐大的國營單位如發電廠 、水壩、橋梁等。於是在1951年成立了印度理工學院。 它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樣板建立的,資金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校院設在加 爾各答附近的卡拉格普爾,校址原來是英國的一所監獄,專門用來囚禁反對英國的印度政 治異見分子。此後又陸續在坎普爾、德里、孟買、馬德拉斯建校,最新的一所分校設在古 瓦哈蒂,要到明年才培養出第一批畢業生。 這裡的學生要接受填充式的教育,要死背強記,但正如孟買分校電腦係教授帕塔克說: “學生不能只死記定理,必須懂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於是學生都要自己動手,在實 踐中學習,要像在某些地方的技術學校的學生一樣,操作機床。 從很多方面來看,它都是印度數一數二的大學,條件優勝,但相對於外國尤其是美國的大 學,它就顯得是斯巴達式的訓練營了。不過有一點是美國的大學也自嘆不如的,就是它的 師生比例特別低,只有一比六至一比八,是世界最低的,麻省理工是一比十一。學生因而 都在學業上得到很好的照顧。 進入這所工院的門檻很難。每年五月,全印度有超過十萬人報考,接受那折磨人的入學考 試。到最後,只會有2500人獲錄取,而能完成磨練成為該院畢業生的,只有大約2000人。 另一方面,由於競爭激烈的原故,能夠“殺”進該院的學生,有不少帶著傲氣。到畢業, 大都不滿意在印度的出路,心存外騖。最受青睞的自然是美國。單在今年,就有五百多名 應屆畢業生,跑到美國去深造或打工,佔畢業人數三成多。在較受歡迎的領域,近八成跑 到矽谷去。美國的一些大學和機構也會主動向印度工院找尋人才,例如加州理工學院會定 期與他們通訊,要求為它的獎學金推薦人才。大公司如英特爾、菲利蒲等,都是招攬印度 工院畢業生的大戶,都在該院設有獎學金。 印度工院的一個特點,是由教授兼做行政工作。印度令人搖頭的官僚主義,在這裡受到抑 制。盛行的貪污和政治黨派紛爭,也被拒於校院之外。有人把它譽為印度今天最沒有貪污 的機構。 美國有人提出,印度工院的經驗值得亞洲國家,也包括美國的大企業和大學借鏡和思考: 為何印度工院可以用如斯有限的資源養出這樣一大批有出色專業的技術、又有出色管理才 能的行政人員、企業家、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 在印度,語言複雜,除了分種族外,還劃分階級。在萬國寶通銀行險惡的內部環境中脫穎 而出的麥尼扎斯,應該感謝該院校和印度這樣的複雜環境,他說,在印度校院,必須要學 會如何與不同種族、階級的人相處,“如果不明白人的思想和行為會有多大差別,是無法 生存的”。 五、與世界經濟接軌 美國有輿論稱,印度不把這些第一流人才困於國內值得稱讚。從另一面來看,印度每年讓 這樣一大批精英分子流失,當然是悲哀的。不過,印度工院校友如今在海外已建立起強大 的事業之後,開始向母校和祖國有所反饋,這或者可以給予一些安慰。 從1993年起,印度政府削減了對高等院校的財政資助達四分之一,印度工院也不例外。校 友在這個時候給予的反饋特別顯得珍貴,數以百萬美元計的捐獻一筆一筆送到祖國院校去 。兩年前,三藩市地區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人組成了“印度河企業家”組織,一千名會員中 竟有一半是印度工院的校友。它除了推動互助之外,還會發起向母國母校出力。而院校本 身也在運用自己的科技優勢,例如每年取得的不少產品權,進行商業開發。 世界正進入高科技社會,印度工院的潛能現在才剛開始展示出來。印度透過它輸出了人才 ,想必也將透過它與世界經濟接軌。 -- * Post by logowes from 61-216-113-208.HINET-IP.hinet.net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bbs.cis.nctu.edu.tw: 140.113.23.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