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pecialm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xm93.xm.fj.cn/rwjs/wzx.htm 人物介紹 王竹溪   物理學家。湖北公安人。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38年獲英國劍橋 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理論物理特別是熱力學、統 計物理學、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湍流尾流理論、吸附統計理論、超 點陣統計理論、熱力學平衡與穩定性、多元溶液、熱力學絕對溫標、熱力 學第三定律、物質內部有輻射的熱傳導問題以及基本物理常數等廣泛領域 進行了許多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有序無序變化的統計力學理論方 面將貝特理論作了重要推廣,在熱力學的理論研究方面作出多方面的推 廣。同時對物理學史、基本物理常數和漢字檢索機器化方案等作了不少有 成效的研究。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王竹溪,名治淇,號竹溪,1911年6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公安縣 麻豪口一書香世家。父親王才俊和祖父王槐亭都是清末秀才,淇竹二字, 取意于《詩經‧國風‧淇澳》中的“瞻彼淇澳,綠竹猗猗”句。   王竹溪一生勤于學而精于研,博聞強記。9歲讀“四書”,10歲讀 《左傳》、《唐詩三百首》和《古唐詩合解》,11歲進麻豪口小學。同 年秋天入武昌荊南中學初中巳班,1927年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學理預 科,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春插入上海麥倫中學高二。   1929年夏高中畢業,先后投考了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在兩校都 錄取的情況下,因慕梁啟超之名,決定進清華大學學習物理學。王竹溪在 班上最受葉企孫和周培源的器重。周培源對他的評語是:“對物理概念理 解深入,並具有數學計算的特殊才能。”   王竹溪1933年進清華研究院,跟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論,次年發表 第一篇論文《旋轉體后之湍流尾流》。1935年,王竹溪公費留英。剛 好P.A.M.狄拉克(Dirac)1935年春來中國訪問,把王竹 溪推薦給他自己的老師R.H.福勒(Fowler)。王竹溪1935 年8月到劍橋大學師從福勒研究統計物理,在此期間與狄拉克來往密切, 成為好友。   1938年夏,王竹溪以論文《吸附理論及超晶格理論的一個推廣》 獲博士學位,旋即回國,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清華大學教授,時年27 歲。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是工作艱難、生活困苦的時期,也恰恰是王 竹溪科學研究碩果累累,培養人才桃李芬芳的時期。他的關于熱力學、統 計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論文,在這時期相繼發表于英國《皇 家學會會刊》、《劍橋哲學學會會刊》、美國《物理評論》、美國《物理 化學雜志》和《中國物理學報》等刊物,而他最得意的學生,當首推在這 一時期跟他做碩士論文的楊振寧。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夏天,王竹溪隨清華大學從昆明遷回北 平。1949年1月,王竹溪被任命為物理系主任。1952年全國高等 院校調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   王竹溪對我國物理學發展的貢獻,絕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學的31年 中做出的。1955年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王竹溪當選為數理化學部 (后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王竹溪從1960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 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六室主任,直到1966年。1956年,王竹溪參加 我國第一個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定。1957年,中國科學院院長 郭沫若率領第一個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蘇聯,王竹溪是代表團的科學顧 問。1960年北京大學設立理論物理研究室(現北京大學理論物理研究 所的前身),王竹溪兼任室主任。1962年國務院任命王竹溪為北京大 學副校長,同年他還出任教育部(后為高等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編審委 員會主任兼理論物理教材編審組組長。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60歲的王竹溪被迫到江西鄱陽湖濱的鯉魚 洲做放牛翁。1971年夏天,中美關系改善,楊振寧第一次回大陸探親 訪友,要求拜見他在西南聯合大學做研究生時的導師王竹溪,王竹溪才從 鯉魚洲回到北京。但是在鯉魚洲的那段艱難生活,種下了后來使他過早去 世的病根。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王竹溪精神煥發,除了原來擔任的各項工作 外,又擔負了更多更重的社會職務。1978年當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 事長和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1979年出任《中國科學》副主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物理學編輯委員會主任兼物理 學綜論編寫組主編。同時,他還為科學出版社主編“現代物理學叢書”和 “物理學基礎知識叢書”,為原子能出版社主審《物理學詞典》。此外, 王竹溪于1978年秋率中國大學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 1981年夏率中國代表團赴美出席國際精密測量與基本常數會議第二屆 大會。1981年國務院設立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王竹溪出任第一屆 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1年王竹溪被發現患肝炎病已到肝硬化的后期。1983年1月 30日,王竹溪與世長辭,享年71歲。楊振寧專程從美國趕來北京吊唁, 國內外100多個單位和個人發來唁電或唁函。楊振寧致王竹溪眷屬的唁電 說:“竹溪師生平勤實誠正,是朋友和學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許多科 技人才。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李政道的唁電說: “我極其悲痛地獲悉王竹溪教授逝世。……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學家,中 國失去了一位良師。”   王竹溪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 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是九三學社成員,1979年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副 主席,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超點陣相變的研究方面居領先地位   王竹溪一生的科學研究,涉及理論物理眾多領域,尤以統計物理和熱力 學見長。在湍流尾流、氣體擴散、吸附作用、超點陣(超晶格)和有序-無 序相變、高級相變、氣體性質、多元溶液、熱力學平衡與穩定性、絕對熱力 學溫標、熱力學第三定律、植物細胞的吸水、物質內部有輻射的熱傳導以及 基本物理常數的確定等方面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最重要的,當推超點陣 統計理論。   在30年代前后,氣體統計理論已經發展到頂峰,統計物理研究前沿開 始轉向相變問題。1925年E.伊辛(Ising)提出並求解了一維自 旋點陣模型,1934年W.L.布喇格(Bragg)和E.J.威廉斯 (Williams)提出了長程序概念和平均場近似, H.A.貝特(Bethe)在此基礎上于1935年發表了只考慮短程序 的超點陣統計理論。   貝特的超點陣統計理論,假設原子間只有近鄰相互作用,討論兩組元濃 度相等的二元合金,不算配分函數而用間接辦法近似求得了超點陣序及其他 平衡值,從而討論了超點陣的有序-無序相變。這是超點陣問題的基礎性工 作,立即引起廣泛注意。R.E.派爾斯(Peierls)于次年把它推 廣到組元濃度不相等的情形,再次年,當時與王竹溪同在福勒指導下做研究 生的張宗燧又把它推廣,包括了次近鄰原子對之間的相互作用。   王竹溪先對較簡單的吸附作用問題發展了一個普遍的統計理論,然后把 其主要思想用到超點陣問題,推廣成普遍理論,既適用于組元濃度相等,也 適用于組元濃度不等的情形,而且處理的是相當普遍的一類長程相互作用, 找到了計算超點陣位形配分函數的近似方法,從而在形式上給出了超點陣問 題的普遍解。王竹溪的工作對貝特理論有明顯改進,得到了與實驗更接近的 結果。在隨后的多年中,超點陣和相變仍是王竹溪繼續研究的主要問題。 1942年王竹溪指導楊振寧做碩士論文,題目就是超點陣。   王竹溪的另一重要工作,是平衡與穩定性的熱力學理論。物體系在定容 時加溫則其內能增加,在等溫時加壓則其體積縮小,這是單元系的平衡穩定 條件。對于多元系,還有別的條件,王竹溪發展了一極普遍的數學理論,它 在整個熱力學理論體系中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時至今日,他的長篇論文和在 專著《熱力學》中對平衡穩定性的討論,仍然是這方面重要的參考文獻。 與湯佩松合作首先提出細胞水勢的概念   在王竹溪的論文中,有一篇他與湯佩松合作的《孤立活細胞水分關系的 熱力學形式》發表于美國《物理化學雜志》1941年第45卷。湯佩松當 時任職于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生理學實驗室。這是物理學家與生物學家聯手 對生物物理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成功範例。這篇論文首次運用熱力學中的化 學勢來分析細胞內外水分的運動,指出如果細胞外水分化學勢高于細胞內, 水分將進入細胞,如果細胞內水分化學勢高于細胞外,水分將流出細胞,當 細胞內外水分化學勢相等時,達到滲透平衡,細胞內外水分化學勢之差可以 看作水分流入和流出細胞的趨勢之量度。他們還指出,可以用蒸氣壓平衡法 來測定水分化學勢。   水分化學勢在當今植物生理學界稱為水勢,是分析植物細胞水分關系的 基本概念。在水勢概念之前,普遍採用的是壓力概念。從壓力概念到水勢概 念的轉變,在植物生理學發展上是一歷史性的進步。國際上普遍地完成這種 轉變,是以美國植物生理學家P.J.克拉默(Kramer)等人 1966年的論文為標志的。克拉默后來著文指出,湯、王的論文“已包含 了關于這個論題的現代熱力學處理的全部原理”,他們的論文“已遠遠超越 其時代,……並顯示出對這問題的理解高于同時代的任何其他論文”。從 1941年到1966年,是整整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   在這25年間,中國社會經歷了徹底的變革,而隨著職位的改變和社會 責任的增加,王竹溪逐漸把主要活動和精力轉注于發展我國的物理學教育以 及推動我國物理學的研究、傳播和交流。 引導楊振寧進入統計力學的研究領域   王竹溪曾吟詩自詠:耿耿忠心效桑梓。他前后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物 理系執教40余年,學生數千人,中國幾代物理學家都曾聽過他的講課。他 教過的課程從低年級的普通物理、高年級的理論物理一直到研究生的專門課 程,幾乎包括了培養一個物理學人才所必須的全部課程。為了培養物理學人 才,他用適當方式把被培養者領入物理學研究領域,包括學習基本理論與研 究方法,了解當前的研究前沿和問題等。   30年代統計物理研究的一個前沿問題是相變,所以福勒讓王竹溪做相 變的研究。王竹溪回國后,把相變問題以及在這一前沿的物理學家們的工作 和想法帶到了西南聯合大學。他作了一系列演講,引起很多人的興趣。楊振 寧當時是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的學生,聽了王竹溪的演講留下很深印象,進 清華大學研究院之后,就師從王竹溪研究超晶格相變問題。超晶格和相變問 題是隨后半個多世紀中統計力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楊振寧選擇和進入了 這一具有發展前景的研究主流,並取得很大成就。楊振寧后來在不同的場合 曾多次提到這段經歷。在楊振寧的論文集《選集與后記》中,關于1945 年發表在美國《化學物理雜志》第13卷上的《超晶格統計理論中准化學方 法的推廣》一文寫了一篇后記,這個后記的第一段話是:“1942年我在 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取得理學士學位后,做了該校的研究生。為了准備碩士論 文,研究的是統計力學,導師是王竹溪教授。他在30年代曾到英國師事福 勒。王先生把我引進了物理的這一領域,此后,它一直是我感興趣的一門學 科。‘超晶格’一文是我的碩士論文的一部分。”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 中文大學校慶20周年紀念講座上發表題為《讀書教學四十年》的長篇演講 ,談到選擇領域對于初入門的青年之重要,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年輕的人 ,在初出茅廬的時候,假如走進的領域是將來大有發展的,那末他能夠做出 比較有意義的工作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大。”王竹溪帶他進入的超晶格相變的 統計力學,正是這樣一個領域。 為傳播量子力學竭盡全力   王竹溪在清華大學求學時,W.K.海森伯(Heisenberg)、 E.薛定諤(Schrodinger)和狄拉克創立的量子力學剛剛完成。 作為量子力學完整理論體系建立之標志的兩本名著,狄拉克的《量子力學原理》 第一版出版于1930年,J.馮諾依曼(vonNeumann)的《量子 力學的數學基礎》出版于1932年。當時王竹溪學習量子力學,完全靠閱讀 和跟蹤原始論文,所以他熟悉所有發表在德文、英文和法文刊物上的有關論文 ,包括L.V.德布羅意(deBr0glie)200多頁的博士論文。 1935年王竹溪到劍橋大學時,狄拉克的《量子力學原理》第二版剛剛出版 ,狄拉克的符號體系還沒有提出。那時,王竹溪與狄拉克經常驅車到郊外度周 末,討論各種物理問題。回國后在西南聯合大學,王竹溪就與周培源合作為研 究生開出量子力學課。   由于他熟悉量子力學的文獻和問題,特別是熟悉狄拉克的思想和理論,他 講授的量子力學,無論是廣度、深度,還是系統性,都是高水准的。今天大學 的量子力學課,一般只講直角坐標中的量子化,再通過坐標變換過渡到曲線坐 標,不講曲線坐標中的量子化和泡利-珀道爾斯基 (Pauli-Podolsky)公式,更不講廣義坐標中的量子化。這就 好像在普通物理的力學中只講一般位形空間坐標而不講廣義坐標一樣。而那時 王竹溪講量子力學,就討論了這些問題。這是在絕大多數量子力學課本和專著 中都查找不到的。楊振寧1978年夏天在廬山中國物理學會年會上發表關于 規範場論的演講,涉及任意坐標中的量子化問題,還特別提到當年聽王竹溪的 量子力學課。他在《超晶格統計理論中准化學方法的推廣》一文的后記中說: “冬天,我們的教室又冷又透風,上實驗課時,我們只有少得可憐的一點設備 ,但是總的說來,課程都非常有系統,而且都有充分的准備,內容都極深入。 直到今天,我還保存著當年聽王先生講量子力學的筆記,它對我仍是有用的參 考資料。筆記本用的是沒有漂白過的粗紙,很容易撕破,今天它經常使我想起 那些歲月里的艱苦物質條件。”   狄拉克1947年在《量子力學原理》第三版用他發明的符號體系給出了 關于量子力學原理的系統表述,他簡潔優美的邏輯和數學技巧,精闢獨到的思 想和見解,以及他對量子力學物理原理的系統闡述,都包含在他的《量子力學 原理》之中。王竹溪要求研究生系統深入地念這本經典名著。針對許多人只注 意狄拉克的符號體系和數學形式而沒有把握物理精髓,他反複強調狄拉克的書 是著重講量子力學的物理原理而不是數學形式的書,並在“文化大革命”結束 以后准備寫一部關于量子力學的專著,把他所熟悉的狄拉克關于量子力學的思 想和理論用我國物理學家習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紹給我國物理學界。可惜病 魔過早地奪去他的生命,只給我們留下他的計劃、提綱、筆記和這未實現的心 願。 勇于改革教學,編寫優秀教材   高水准的理論物理教材,除了概念准確、邏輯嚴謹、系統縝密、條理清晰 、重點突出、文字流暢、便于自學、使用方便等等一般要求而外,應該著眼于 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研究前沿,把握住學科發展的方向和主流, 教給學生目前在前沿工作的物理學家正在實際使用並且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概 念體系和理論框架,為學生提供一個系統完整並且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方 便合理的知識結構。王竹溪著的《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導論》,就是這樣 兩本高水准的理論物理教材。   在《熱力學》中,對熱力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王竹溪並不是沿襲和局限 于歷史上的講法,例如並不是分別引進熱量和功的概念,再講內能的概念,而 是採用了C.喀喇氏(Caratheodory)的講法,先定義絕熱過程 ,從J.P.焦耳(Joule)實驗歸結到能定理,定義內能,然后再推廣 到非絕熱過程,定義熱量。又如,對于熵定理的講法,並不局限于歷史上R. 克勞修斯(Clausius)採用S.卡諾(Carnot)定理的講法, 而是接著又介紹了不用卡諾定理的M.普朗克(Planck)講法和喀喇氏 講法。特別是,王竹溪在書中從喀喇氏溫度定理開始,系統地介紹了喀喇氏的 熱力學理論體系。這是把握了熱力學基礎理論發展方向以后,在教學上勇敢的 革新。他在教學上的這種改革,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和贊許,《熱力學》于 198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圖書,1988年又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特 等獎。而在熱力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方面,1960年提出了H.B.卡崙 (Callen)的公理體系,又在喀喇氏體系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熱 力學基本原理的教學正在醞釀著新的改革,而王竹溪在熱力學的教學方面,同 樣也比同代人超前很多年。   在《熱力學》中,王竹溪還總結了自己關于熱力學基本理論的許多研究成 果,所以它既是一本優秀的教材,又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專著。《統計物理學導 論》則是一本完全針對我國大學物理系的課程設計而寫的教本。由于它的邏輯 清晰、體系嚴密、選材審慎和討論深入,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成為在 我國物理學界沿用長達三四十年之久的經典教科書。可以說,王竹溪淵博的知 識和嚴謹的學風都集中融匯于《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導論》等教本以及其 他一些為教學和研究工作而寫的著作之中。在他留給后人的書中,與郭敦仁合 著的《特殊函數概論》最為出色。該書已譯成英文,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公 司出版。它集E.T.惠塔克(Whittaker)、G.N.瓦特森 (Wotson)的《現代分析》和R.柯朗特(Courant)、D.希 爾伯特(Hilbert)的《數學物理方法》兩部名著的長處于一身,既是 一部優秀教本,又是科學家案頭難得的參考書。該書英文版問世以來,陸續有 歐美學者寄來他們的研究論文,希望再版時能有所反映。作為一位理論物理學 家,這本數學專著使王竹溪以他深厚的數學造詣而飲譽世界數學界。 主編《物理學報》,審訂物理名詞   王竹溪回國不久即擔任中國物理學會幹事和《中國物理學報》編輯。1951 年《中國物理學報》改名為《物理學報》,從此直到1983年王竹溪一直擔任 《物理學報》的主編。他對來稿始終堅持高標准、嚴要求,工作細致入微,不 停留于一般的組織和安排,而是親自審稿。他不僅審查論文的主旨、物理思想 、物理方法、技巧和重大的物理原則,而且要求在細節上不出明顯的錯誤。所 以,他審閱稿件,常常是跟著作者的推理一步一步核算,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往 往比他把該題目再做一遍還多。由于這樣嚴格審查,寧缺毋濫,使《物理學報》 成為我國物理學界最高水平的學術刊物,為提高我國物理學的研究水准,推動 我國物理學的研究、傳播和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1年王竹溪任中國物理學會物理學名詞委員會副主任,數年后改任 主任,一直到他去世。物理學的名詞和術語,是物理學家們交流物理思想和研 究成果必不可少的媒介。由于近代物理學的發展起源于西方,絕大多數物理學 名詞都譯自英、德或法文,審定漢語的物理學名詞,既要求對物理學有深入透 徹和完整全面的了解,又要求精通英、德、法語,更要求有深厚的漢語功底。 王竹溪正好具備這三方面的專長,是擔此重任最恰當的人選。在名詞審定中最 膾炙人口的一個例子,就是粲誇克的定名。粲誇克的英文是 charm quark,先譯為魅誇克,雖然意思差不多,但終究不夠貼切 。英文charm既有魔力和嬌媚之意,又可作美好解。魅字只含前兩種意思 ,不能釋作美好,而且由于是常用字,容易引起誤解。后來王竹溪建議改用稀 見字粲,取《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句中“粲”字為美 物之意,既表達了charm的原意,又與charm諧音,立即為大家所接 受。又如classical physics定名為經典物理而不是古典物理 ,因為它是與相對論和量子論相對而言的,時至今日仍在發展之中,絲毫沒有 古老之意。英文classical在classical music中取古 典之意,而在此卻不能取古典之意,只能取經典之意。   在30多年中,王竹溪博採眾議,主持審定物理學名詞2.2萬余條,為 中國物理學名詞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學秩序十分混 亂,而王竹溪仍然堅持指導了從歐洲到中國來學習中國物理學名詞的研究生, 為中外物理學的交流做出了貢獻。他除了主持審定中國物理學名詞外,還與數 學家蘇步青等人合編了《數學名詞匯編(英漢對照》),于1964年在香港 出版。 發明新檢字法,獨力編纂大字典   王竹溪一生興趣廣泛,不僅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國語言文 字和歷史文化的根底。從30年代起他就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字,于1943年發 明了漢字新部首檢字法,並于1979年進一步提出漢字檢索新方案,成為研究 漢字檢索機器化之先鋒。   拼音文字都是按照字母的先后順序檢索,由于文字是由字母拼成的,沒有重 碼,實現檢索和排版的機器化都十分方便。漢字的檢索原則各種各樣,例如《康 熙字典》的部首原則,王云五的四角原則,以及按照拼音字母先后順序的原則, 等等。無論是部首法,還是四角號碼法,或者漢語拼音法,都存在重碼問題,使 得漢字檢索既麻煩還容易出錯。標准電報碼雖然沒有重碼,可是完全要靠記憶, 沒有簡單的原則可循,不容易掌握和普及。8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的漢字 化研究中,漢字檢索的重碼問題,就成為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王竹溪40多年前 提出的新部首檢字法,正是為了找到一種既適合漢字的結構特點和書寫習慣,又 盡量減少重碼的漢字檢索方法。在這個意義上,王竹溪作為近代漢字檢索機器化 研究領域的開創者,是當之無愧的。   王竹溪新部首檢字法的部首本身就是漢字構成的基本單元,與《康熙字典》 部首的意義不同,所以王竹溪把它稱之為新部首。新部首只有56個,比《康熙 字典》的214個少得多,並且編成了8句口訣,每句7個字,很容易記住。如 果進一步減少到像英文字母的26個,或者少到四筆檢字法的4種,則重碼就太 多。而在他的方案中,51100多個漢字,常用字中重碼的只有34對,如人 與入,士與土,日與曰等。運用王竹溪的新部首來分解方塊漢字,採取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的原則,完全按照漢字的形體來確定順序,簡單易學,容易掌握。所 以,在今天競爭激烈的各種漢字檢索方案中,王竹溪的新部首檢字法仍不失為一 種優秀的方案而被採納,表現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王竹溪不僅才思敏銳,而且勇于實行。他在提出新部首檢字法的基礎上,又 花費40多年心血,以其博學多才、治學嚴謹的長處,孜孜不倦、無間寒暑,在 前人編纂的《康熙字典》等辭書的基礎上,廣泛收集,在定音、釋義上逐字推敲 ,編纂了《新部首大字典》,收字逾5.1萬,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其 篇幅達250萬字之巨。由于收入的許多字沒有現成的鉛字,如果刻鑄字模,需 耗資上百萬元,投資過于高昂,以至于王竹溪在生前一直未能找到願擔此任的出 版社。直到他去世5年之后,才由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和電子工業出版社聯合,採 恭楷繕寫膠板印制方式出版。王竹溪以一人之力獨立完成此巨著,表現出他不僅 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毅力,這種精神堪為后輩楷模。 簡歷   1911年6月7日 出生于湖北省公安縣。   1929─1933年 先后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和物理系學習,獲理學 學士學位。   1933─1935年 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35─1938年 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8─1946年 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清華大學教授。   1946─1952年 在清華大學先后任教授和物理系主任。   1952年 起任北京大學教授,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   1960─1966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六室主任。   1962年 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后為高等教育部)理科物理學 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兼理論物理教材編審組組長。   1978年 當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   1981年 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3年1月30日 在北京逝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01.41
saazx:看到這名字就想到我大學的熱學物理..... 推 61.229.4.131 12/10
sandalwood:為什麼他可以獲得哲學博士??@@a 推 210.85.52.76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