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clearfriend (走過太魯閣) 看板: CYMC 標題: 奇萊山區的地理特性 時間: Thu Mar 21 11:09:52 2002 奇萊山區的地理特性 <台灣山貓登山隊 大花貓 整理/撰文> 【奇萊連峰的位置】 奇萊山區屬中央山脈主脊北段,岳界習稱為北三段。奇萊連峰北起奇萊北峰(3607M) 經奇萊主峰(3560M)、卡樓羅山(3385M)、奇萊裏山(3384M)至奇萊南峰 (3358M),主脊北連合歡山區,南銜能高、安東軍群峰,為南投縣與花蓮縣之界。 【奇萊東稜的位置】 在奇萊北峰之東,有一條漫長的支稜,蜿蜒東行,沿稜縱走,是為「橫斷」。這條支 稜,自奇萊北峰起,終於花蓮縣境內的嵐山。中間高山疊起,著名的有盤石山 (3106M)、太魯閣大山(3283M)、立霧主山(3070M),和帕托魯山(3101M)。 登山前輩---李希聖形容奇萊東稜全稜很像一條倒爬著的蠍子,尾高頭低,奇萊北峰即 高高翹起的尾部,達3607M。身段遂節起伏下降,至頭部巳低至3040M,由此兩鉗分開, 隔看帕托魯溪谷,南鉗短,終於太魯閣大山,北鉗卻蜿蜒盤轉,由最北的立霧主山,再 東南走至帕托魯山,以至嵐山。 稜脊的兩側,北有托博闊溪及塔次基里溪,南有巴托蘭溪,而太魯閣大山與帕托魯山之 間,復有巴托魯溪。向源下切,多面挾持,使主脊兩側形成深邃的大峽谷地形,脊稜又 多被切斷,形成許多斷崖深谷,形勢險惡荒遠而又壯美。 【奇萊山區的水文】 中央山脈北段,在經畢祿山後,至大禹嶺急降至約2600M以後,至北合歡山又恢復至 3422M的高度,經3421M合歡東峰後,復降至約2700M的最低鞍部,此處為合歡山區與奇 萊山區的稜脈交接處,亦是立霧溪與濁水溪的分水嶺。 奇萊連峰南與能高、安東軍群峰稜脈交接處則是平坦的玉山箭竹坡,此處是濁水溪與木 瓜溪的分水嶺。 從奇萊北峰延伸的東支稜是立霧溪與木瓜溪分水嶺,同時支稜尾端是三棧溪發源地。詳 細來說,奇萊東稜稜脊的兩側,北有托博闊溪及塔次基里溪(立霧溪上游),南有巴托 蘭溪(木瓜溪上游),而太魯閣大山與帕托魯山之間,復有巴托魯溪(木瓜溪上游)。 向源下切,多面挾持,使主脊兩側形成深邃的大峽谷地形。 【S走向的特殊地形】 中央山脈主脊由審馬陣山上躋南湖北山後,經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甘薯峰、無明山、 鈴鳴山抵畢祿山等,為連綿完整的東北---西南走向山稜。但到畢祿山以南(關原附 近),由於塔次基里溪(立霧溪上游)劇烈的向源侵蝕,將畢祿山與屏風山之間相連的 山脊切斷,中央山脈主脊因而西移將近8公里,至北合歡山後才大致恢復南偏西走向接 石門山、合歡東峰。但這條東北---西南的主脊卻在經合歡東峰後轉東南向進入奇萊山 區,在奇萊北峰與主峰之間再度接上東北---西南的主脊,然後才又轉為西南走向。 此段地貌,由畢祿山以南到奇萊南峰的山稜竟呈現如S型走向(合歡東峰為第一個轉折 點,奇萊北峰與主峰之間為第二個轉折點),如此的稜脈走向與紛亂交錯的支稜,使得 飽含水氣的空氣(風)進入奇萊山區後,出現錯綜複雜的天氣(風向及雲霧)變化,常 出現能見度不及五公尺的雲霧籠罩山區的狀況,令人無法辨識方向。 【長柄杓的特殊地形】 上述的地形,登山前輩---李希聖形容為很像一個「長柄杓」。由南湖大山到畢祿山下 的關原是「柄」,由關原到奇萊連峰上的3440峰是「杓」。 【奇萊山區的地形簡介】 從奇萊北峰到奇萊主峰的地形屬單面山地形,西側山坡是陡峭懸崖直瀉濁水溪溪源,若 從合歡山瀏覽此地形,宛若巨大岩塊高聳眼前,尤其是清晨,巨大漆黑的山塊充滿神密 的詭異氣氛;東側山坡為緩坡度的玉山箭竹坡,然奇萊北峰南側擁有一段從峰頂直瀉百 餘公尺的崩壁,使得北峰宛若遺世傲立的山峰,無愧被岳界列入十峻之一。由於主、北 峰間稜脈似ㄩ型,大甲溪與濁水溪隆昇的雲霧經常從此處渲洩。 從主峰經卡樓羅山到奇萊裏山的地形是鋸齒狀的斷崖與崩壁,且稜線寬度常不足盈尺, 登山者通過時常險象環生,此段即是著名的「卡樓羅斷崖」,從主峰一帶觀卡樓羅山之 山形如牛角,岳界通稱「牛魔角」。 從奇萊裏山往奇萊南峰到南華山(又稱能高北峰)是平坦的緩玉山箭竹坡,且奇萊南峰 與南華山之間擁有一水量不穩定的水池,俗稱「天池」。許多登山者行經此處常放慢腳 步,盡情欣賞滿目草木碧茵的景緻。 從奇萊北峰延伸的東支稜是立霧溪與木瓜溪分水嶺,同時支稜尾端是三棧溪發源地,地 形屬凹形坡度,北側較陡峭,南側坡度較緩,此支稜擁有磐石山、太魯閣大山、立霧主 山與帕托魯山等名列百岳之峰巒,登山界視為高難度的登山路線,因為全程需躦行於高 大濃密的玉山箭竹林海與攀爬於崩崖間。 奇萊南峰西支稜山腰有一條臺電公司維修輸電塔的保線道,此道路簡稱能高越嶺線,是 從南投蘆山部落經屯原、能高主、北峰鞍部到花蓮縣銅門村。 【奇萊山區的地質地形特性】 奇萊之壯、之險,主要是由於它的地質、地形加上氣候因素所構成的。 臺灣中央山脈的構造,在地質時代上是新生代(六千多萬年以前)第三紀漸新世的雪山 期;繼白堊紀的燕山運動以後,這時發生了另一次的大地變,形成的扶桑島,逐漸曲隆 擴大,使臺灣西部第三紀的大地槽受其壓擠而逐漸西移;由於隆起、撓曲、摺皺與斷層 作用,臺灣的中央山地於此時逐漸形成,魚池、埔里亦於此時陷落,這就是著名的「埔 里運動」。 突起的山地,受長期的侵蝕,由幼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山稜逐漸夷平,成為大規模 的「準平原」面,剩下的高峰,形成「殘丘」,,這種「準平原面」,高度都在三千公 尺左右,「殘丘」則在三千零幾十公尺到三千七、八百公尺之間。前者,就是我們現在 看到的奇萊主稜,那一列綿亙無垠像城牆一樣的橫嶺,後者就是突出在主稜上的各個山 峰。 奇特的是,這條主脊(直延至能高主山、安東軍山以南)竟形成一個「單斜脊」的地 形,或稱「單面山」﹔東側是一面坡度只百分之十左右的緩傾斜坡,西側卻是陡達百分 之六十到九十的懸崖峭壁,而高度一般也在三千四百公尺左右,遠在前述的三千公尺以 上。這種奇特的地形,正是奇萊之壯、之險之所在。 這種地形的成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溪流的「側切作用」,一是地層隆起的「斷層作 用」。 濁水溪上游,發源於奇萊主脊的西坡,會合歡溪、奇萊溪之後,經春陽、出萬大。初看 起來,上源主流似與奇萊主脊平行,可以發生側切作用,但細看地形圖、照片後實地的 山脈形勢,主脊的西壁下,仍有幾條低矮的支稜伸出,使濁水溪的上游主流,並不能與 主脊的下壁直接接觸,在這些支稜的兩腋間,方有正交的溪谷發育,如現在奇萊山屋所 在地的乾溪,即其規模較大者,對山壁所發生的作用是「向源侵蝕」,應該不致形成現 在這種大規模的「斷崖」地形,而且這些支稜接合部的主脊上壁,與乾溪上源部的主脊 上壁,傾斜面並無明顯的差異,可見就是向源侵蝕的情況,亦不太嚴重。所以,這種地 形的成因,很可能是地層隆起的「斷層作用」。極可能是在高山平夷「準平原面」形成 之後,這一地區,又發生一次(或緊接的多次,因中間並無「階段」地形的形成)大地 變,由奇萊北峰起直至安東軍山整條山脊均沿斷層線傾斜升起,北高南低(北段升起達 五百公尺左右)就像有無數只大手,一齊斜翻起一整塊硬地層似的,形成了一壁近垂 直、一壁傾斜的單面大斷層崖。其後,再經過無數年代的風化、侵蝕(也包括了溪流的 側切和向源侵蝕,也包括了主脊的崩解和東移),終於形成了現在這種「單斜脊」的地 形﹔隆起較高、岩層較硬的部分,形成了現在「殘丘」狀的高峰。 之所以可作此大膽揣測,這一地區的地質構造也是原因之一。根據學者研究及觀察這一 帶的岩層,是屬於第三紀的頁岩、板岩和局部的硬砂岩。前者,在表層已風化、侵蝕為 粉片狀和薄片狀(有的粘板岩片,拗褶成瓦片狀);後者,因特別堅硬,局部突出,壘 壘如鐵。概括說來,這些沉積岩類還是相當堅實的,所以不容易被侵蝕,但因節理清 楚,所以容易形成大斷層。 -- ※ Origin: 中原電機心站 ◆ From: pc06.me.cycu.edu.tw ※ Origin: 成大土木大地雕塑家 telnet://bbs.civil.nck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