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進 入 抽 象 世 界(一) =============================================== 繪畫, 從符號開始 繪畫, 在某一個層面來說, 是人的意念的傳達. 即使有人聲稱他的作品只是客觀的對客體作描摩, 也脫離不了"人的意念". 這個道理很簡單, 若是讓不同的畫家對著同一景物, 並且規定他們將眼睛所見到的描繪出, 極力的做到客觀, 不加入個人的情感; 我們所看到的結果也不會像沖洗同一張底片出來的結果一樣. 是不是每個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並不一樣? 這我們無法印證; 但若是說我們對 "我們所認為同樣的東西"做描述, 而每個人將自己的經驗畫出, 那麼即牽涉到了"意念"的傳達! 繪畫, 就是一種意念的傳達, 它是從符號開始. 意念所欲傳達的程度當然有多有少, 即使印象主義的畫家們極力的要擺脫個人情感因素的介入, 那種戒慎嚴謹的態度也終究成為一種意念流露在筆觸間. 那麼更遑論走上內視經驗的傳達這條路子的藝術家了! 因此所描繪的任何一種東西都只是一種幫助傳達的媒介. 風景, 是一種符號; 靜物, 也是符號, 人物, 同樣是. 這些符號的運用, 是用來滿足創作者自身的需求; 同樣, 觀者可以從這些符號中辨識所熟悉的事物, 進而瞭解創作者的意念. 好比畫家畫了一幅農村景色, 對於熟知這種場面的觀者, 它相當的好辨認, 最起碼, 有人會發出這樣的共鳴:" 我曾經去過這裡... ". 諸如此類. 在某個層次上, 他與畫家算是達成了某種共識. 可能感受力再強一點, 或是與畫家熟稔的觀者會說:" 這充份表現出了一種懷鄉的心態!". 這意念傳達的作用就有如語言的使用, 是人與人之間賴以溝通的符號! =============================================== 進 入 抽 象 世 界(二) =============================================== ---符號的轉化--- 當符號的原始意義不足以傳達藝術家的理念時, 原有所使用的符號的意義便開始轉化, 衍生. 基本上符號並沒有改變, 只是它所指涉的含意已經作了改變, 或是擴充. 最簡單的便是"比喻". 就好比我們說"熱情如火", 這是一種比喻, 感情就像是火那樣的燃燒, 灼熱. 在繪畫中也同樣出現這樣的情況. 當要更進一步的傳達一種不可知, 形而上的觀念時, 符號的運用就進入"象徵"的層次. 借有形的物質來傳達無形的理念, 在宗教上, 象徵符號的使用相當的普遍; 原因就在於這種形而上的經驗, 在物理的世界中它沒有具象的實質符號可以指涉, 所以象徵是一種必要的手段. 在注重內在經驗傳達的藝術家來說, 比喻與象徵算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 借具像的形體表達對生命的感受, 對社會的不滿,...等等. 到了二十世紀的超現實主義, 為了將潛意識完整無誤的傳達出來, 大量的象徵式符號出現, 並且有其約定俗成的意義; 這也成為欲瞭解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先修課程, 對這些象徵意義有所瞭解, 也才有辦法解讀其畫作! 無疑地, 符號意義的轉化的確擴充了觀者理解, 欣賞的空間, 具體的形象不再只有表面的意義, 在其背後可能含有更廣擴的思考性與經驗性! ---進入更深層的信息交換--- 比喻或是象徵的方式是否就能完整的傳達出藝術家所想要表達的 概念? 或是說這樣的方式是否能滿足創作者本身的需求? 暫且先不論觀者對作品的接受與否(理解或加以欣賞), 就創作者出發, 似乎光是尋找既定的符號, 語言, 單純的比喻到象徵的運用; 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原因在於具象語言符號的局限性. 具象的符號雖然明顯易懂, 但在解讀或是被理解上跳脫不出人的認知的框架; 好比說"眼睛"在繪畫中可能只是一種單純對人身上的一部份做描 繪, 到了超現實主義它有了象徵的意義, 它代表一種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相聯繫與探索; 但這無論如何都在一種對符號意義認知的範圍之內, 這樣所傳達出來的意念將被限制住. 原始的意念也許是含容廣大的, 透過符號的翻譯到畫布上可能出現了綁手綁腳的困境, 畢竟, 符號的意義是有限的. 再者, 什麼樣的語言, 符號能夠精確無誤地將一抽象的意念轉換? 人所能使用的語言比起那在腦中浮現的念頭, 所產生的感受來說是相當有限的! 如果說意象反而局限住了意念的可能性, 那麼藝術的發展無疑是開了倒車. 但是這種情形並不會發生, 因為藝術家們早已警覺到這種情形, 而要為符號使用的窘境找尋另一條出路. 於是, 藝術家摒棄掉狹窄, 有限的符號運用, 試圖以另一種方式去傳達意念, 更深刻的, 更深層的. 從另一方面說, 為了不讓觀者對其所要傳達的東西產生誤解, 那就必需去避免任何會引起誤解的元素, 而這些元素很可能就是我們平日所使用的賴以溝通的符號. 或者說, 這些元素局限了其意念將可能傳達出的意義! 於是藝術家們進入抽象的世界. 也許有人要質疑: 僅管是抽象的形質, 它亦是一種意念的轉化, 再怎麼說仍是需要賴媒介的傳遞, 這樣的情況下, 比起使用符號的表現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事實上不然, 在具象的世界中, 任何符號是可以找到一種對應關係, 也就是意義的指涉. 這樣的工作像是翻譯的工作. 即使告訴了觀者不必太過局限於意義的堅持, 但由於人類使用語言的習慣, 使得觀者在觀賞時終將難以跳脫出其有限性. 進入了抽象的世界像是進入了語言使用的較高層次"詩"的境界一 般. 不可否認地, 意念變成為繪畫的質素到了畫布上, 是經過的"轉化"的階段, 但它決不同於具象符號的解譯. 這樣的轉化是直接由腦中所產生的意念, 感受, 需求直接釋放到畫布上的過程, 沒有經過翻譯的手段; 這往往在得知自己在具象世界已不能滿足所需時一種必要的改變. 至少對某些重視內在經驗傳遞的畫家來說是如此.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在其畫作中的表現即是一種內在潛能的釋放; 當他由較具象的繪畫形式走入完全的抽象的創作中, 是一種不得不, 且必然的發展. 早期的作品中, 他為了將內心的不安, 糾結, 衝突與摸索呈現出, 他傾向一種神秘的, 心理分析式的風格; 他是容格心理學說的信奉者, 於是那種內心莫名的恐懼, 不安, 他在印地安的圖騰形象與畢卡索的語言:公牛與馬的形象中為自己 找到了解釋, 並以強烈, 震憾的形式呈現出. 漸漸地, 在他走到完全抽象的過程, 他意識到了唯有原原本本的將內心的感受直接擲到畫布上, 才能完全的傳遞他所要表達的東西; 這是無法用任何的具象符號來轉譯, 呈現的. 經由這樣的方式, 內在的潛能被完全的釋放出來, %&$#7|受到具象符號既定的價質觀的左右, 所能延伸出的意義也不會受限, 因此, 它的內涵是更廣闊的; 在認知上, 也許是莫名混沌不可測, 但在感知上, 卻是更加深隧, 更加呈現出其無限性. 這也正是藝術家所欲傳遞的! =============================================== 進 入 抽 象 世 界(三) =============================================== -- 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 繪畫進入了這樣的境界, 跳脫了一層無形的枷鎖, 對習慣了以具體符號溝通的人們在欣賞抽象繪畫時難以適應, 甚至好像是失去了某個支撐點而顯的無所適從; 事實上, 創作者的意念或心緒也許是明確的, 但也有可能創作者也不能明確地指出其意圖, 對創作者來說, 可能是一種情緒, 能量的發散, 也可能如同觀者所要經歷的過程一般, 是一種探索. 然在這樣的情形下, 早期以追尋創作者的理念為主的審美模式要再跨出一大步, 讓藝術作品更具生命力與機能性; 創作者與觀者所探尋到的可以不必是相同的意義, 但不可否認的它們是從同一個母體中延伸出來的意境; 這種逃離具象符號框架所能達到的傳遞方式是無限的. 因為無論是之於觀者, 或是之於創作者來說, 都更能發揮其想像, 建構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與對應觀係, 從中發現意義與找到樂趣. 這樣的審美觀已從作者的角度出發, 走向觀者. 真正重要的是觀者如何在作品與自己之間建立自身的一套理論- 從作品出發, 或者更應該說從創作者出發, 一直到觀者為止. 之於觀賞者, 也就是從作品的無我之境走向有我之境. 從作者中心走向觀者中心, 這其中的意義是不斷能擴充及延伸的, 但就如同前面所述, 抽象世界的延伸絕不是漫無目的的散射, 而是從一個意念的母體而來, 藝術家是其催生者, 根據這原始的和潛在的爆點, 創作者和觀者同時都能給與其生命的火花. 後記: 對於抽象藝術, 許多藝術家及藝術批評家都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無論如何, 並無絕對的答案; 而我相信在藝術的領域裡, 是最廣大與包容的, 我們所能做的, 都只是從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角度切入, 竭盡所能地將這豐富的世界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