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篇轉錄自中原方向站建築AR版# ====================================================================== 後現代主義文化下產品銓釋什麼 一、前言 站立在二十世紀末的時間點上,我們看著現代主義的興盛到後 現代主義的發生。不論在政治、文學、藝術、建築都因這樣思 潮的轉變有極大的改變。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世界已發生了極 大的轉變,可以預見不論是現在或是未來,我們的生活型態將 明顯的改變。產品自古以來都是以滿足當時生活的需求為其天 職,也是記錄、反應生活型態的歷史證據。作為反應文化的「 產品」,後現代主義文化下的產品作了怎樣的改變?來順應生 活型態改變的需求。 從設計史學的觀點來看,探討後現代主義文化下的產品設計並 不只是在探討風格的轉變。就像十九世紀末的新藝術 (Art Nouveau)藤蔓般的式樣並不是唯一的代表,這只是一般 人所看到的表面情形,但實際上這藤蔓般的式樣反映了當時的 社會型態、經濟發展及生活型態的需求,是因為需求導致式樣 ,並非式樣創造需求。所以在探討後現代主義文化下的產品設 計時,我們關心的是:後現代主義文化下生活型態的需求是什 麼?目前的所謂的後現代的產品設計是否反映了這需求?本文 希望透過這種以文史為出發的討論,為產品的設計作人文層面 的探究,以反應產品為歷史見證本質。 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2-1 設計的轉變 從設計史上的轉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 機能造形與藝術造形兩大勢力互為消長。從維多利亞時期迄 今的設計風格的轉變,再在可以看得出來,人們對設計的要 求,透露出他們的需求。在維多利亞時期,設計是屬於貴族 的,所以設計師們(當時稱做工匠)為滿足貴族的要求,創 造了許多裝飾華麗的設計。到了美術工藝運動時期,裝飾有 了限度的規範,並且在模里斯的設計理念下,新的樣式代替 了原本華麗的裝飾。後來新藝術(Art Nouveau)時期,裝飾 的風潮有了極大的轉變;由於製造技術的進步,新藝術時期 的設計師頗能運用由機械所製造出的各種藝術造形,而且這 種風格也受到大眾的喜愛。(註一)另一方面,由維也納分 離派(Sezession Wien)所創造的直線風格,因有別於一般 華麗的設計,在此時也受到注視。之後設計的重心,則轉向 到德國。由於一場「個性化」與「規格化」的爭論,代表規 格化的幕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獲勝了,使得設計 從此開始走向現代主義,也因此是機能主義的濫觴。至此, 裝飾完全地被排除在外,一切的裝飾都成了罪惡。然而,隨 著國際風格受到質疑,大眾開始厭倦一成不變的方盒子;另 一方面,由於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電子產品,許多設計已無 法表達「形隨機能」(Form follws function)的意義,這機 能主義的名言於似乎在後現代主義的吹撫下有了改變;當我 們看見曼菲斯(Memphis)那有著強烈裝飾的設計。令我們 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否意味藝術造形設計又回來了呢? 2-2 現代主義的興起 現代主義在建築上、設計上表達了幾個意義:第一是功能主 義(或稱機能主義)。所謂型態的產生是基於他的功能的觀 念;第二是科學的。(漢寶德,1986)由於這兩項要求,現 代主義的設計表達在形式上是十分簡單且強調合理的。從現 在來看,當初許多強調合理、科學的作法,變得是不必要的 ,無趣的,也因此就產生了Venturi所稱的:「Less is bore.」 (少會使人厭煩)的話語。其實我們也無須責怪現代主義所創 造了國際風格,因為在人類歷史上的各項藝術運動中,從沒有 哪個像現代主義運動般,具有莊嚴的意義。在二十世紀的大半 中,人類是貧窮且悲慘的,那個時代的設計師所肩負的時代意 義是在於怎樣讓大家都可以享受好的生活。設計師們想出的辦 法就是大量生產,因為要配合大量生產,所以產品的設計必須 去除許多裝飾,以符合科學的要求。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瞭解, 為什麼現代主義要創造許多「無趣」的商品的原因,實在是為 了要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好的設計,來改善大家的生活。 2-3 現代主義的文化背景 現代主義存在與發展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時期(鄭祥褔,1995): 第一個時期--啟蒙時期。這個時期以十八世紀法國的哲學運動 為主題,它直接與「理性的時代」相連接。這個 時期現代主義的宗旨是反對宗教與神學、消除宗 教的權威性,使宗教中上帝世俗化為食人間煙火 的人。 第二個時期--美學時期。1848年後,現代主義作為一個美學用 語,它對科學和合理性作為通向理解與通向真理 之路的這種單一的啟蒙概念提出了質疑。用美學 的觀點看,可以有許多種發現真理的方法。在這 個時期如立體主義、結構主義等,都是透過這種 方式所發展出來的。 第三個時期--英雄混戰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進入本世紀初,便 開始出現兩大危機,隨著兩大危機的來臨,便產 生兩次世界大戰。在這個時期,現代主義表現的 特徵就是尋找一種和平的「神話」來實現啟蒙的 目標。 第四個時期--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這是一個在科學技術、 思想文代等方面高度現代化的時期。在這個時期 許多的秩序重新被建立起來,然而這個世界並沒 有如預期形成所謂「烏托邦」的世界。 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的二次大危機與兩次世界大戰的形成與結束,人 們對現代主義開始感到失望,現代主義也開始失去它前衛派的角色。 從現代主義的發展過程來看,「烏托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許多人相信它的存在,並亟力的追尋它,社會主義便是一個極鮮明 的例子;再來是第三世界國家亟力追求的「現代化」也同樣有這一 層意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所代表的是追求烏托邦的兩種不同方 式,最後產生了民主與共產的兩大陣營。而第三世界國家則是西方 國家的精神追求者,形成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而這也是為什麼會 造成國際風格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家都向西方社會學習,以為那是 一個烏托邦的世界,大家紛紛仿效的結果,也就形成世界各地單一 文化、單一思想、唯一價值觀。 2-4 後現代主義的誕生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建築這個領域,建築師們 之所以稱「後現代」主要的用意在於稱現代主義已死。由此 可以看見後現代主義基於反對現代主義的性格。自六○年代 末期,現代(modern)一詞已經意味著一種過時的意識型態 ,在建築上,西方評論家亦提出了晚現代主義(late-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等名詞,以代表一股興新 的思潮,若依詹克斯(Charles Jencks)的說法,自柯比意( Le Corbusier)在1965年去世以後,現代建築思潮已經完全結束 其領導地位。(季鐵男,1993)在眾多有關後現代主義的論述中 ,並沒有將後現代主義作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可以確定的是,後 現代主義是反現代主義的,當然這一切的反對並非是毫無原由 的,政治的改變、文化的轉變、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都是造 成後現代主義的根源。以下便是針對造成後現代主義興起原因 之文化背景所進行的探討。 2-5 後現代主義的文化背景 2-5-1 消費文化的興起 前述提到,在現代主義發展的第四階段 ,人們已對現代主義所創造的一切感到不奈 ,其中最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消費文化的來臨。李歐塔〈註二〉 在其《後現代狀況》中也明確的指出「後工業社會」 (Post-industrial society)〈註三〉的狀況改變了政治與文化的結 構。而在丹尼爾.貝爾(D.Bell)所稱的後工業社會的幾個面向中 ,其中的一項就是「匱乏的終結」。(丹尼爾,1989)「匱乏」, 在現代主義中是走向烏托邦的最大阻礙。但大量生產之後,商品發 生了過剩的現象,在商品的選擇權轉向在消費者,也就是大眾身上 的時候,他們從關心「我有什麼」,變成「我要什麼」。這樣的轉 變也就是「商品化」為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主要核心之一的原因。 2-5-2 社會價值的多元化 此外,為什麼說後現代主義是反現代主義呢?就以李歐塔所論証的 後現代主義指出主要目標與理想化的社會構型(烏托邦),它雖承 認社會的進步性,但進步則意味著多樣化、多重性的分化,卻不意 味著一種理論比另一種理論、一種模式比另一種模式、一種狀態比 另一種狀態更好的線性發展。」(鄭祥褔,1995)。在現代主義中 ,存在許多的秩序性,這意味著許多的典型與規範,所以我們就有 許許多多的「藝術是什麼?」「什麼是好的設計?」....等。然而, 從後現代主義來看,這不過是啟蒙的一個過程--「神話」。現代 主義破除宗教的「神話」,又編織了許多「現代化」的神話;後現 代主義則是破除了「現代化」的神話,強調「多元化」。 2-5-3 大眾傳播的發達 1913年杜象(Marcel Duchamp)的腳踏車輪(Roue de bicyclette) 及1917年的小便器「泉源」(Fontaine),造成了世人極大的震撼。 之所以讓人議論紛紛的是:「這是藝術嗎?」;之後的普普藝術(POP Art) 也是讓人弄不清楚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以往藝術被認為具原創性並 包含技巧的,為什麼這些藝術家如杜象、沃荷(Andy Warhol)等人卻以 「既成物」做為藝術呢,藝術是什麼?這在現代主義藝術下已有的定論被 挑戰了。從沃荷的《瑪麗連‧夢露》中,我們看見一張張的夢露像被複製 而形成作品。為什麼我們知道它是夢露,然而實際上它並不是夢露本人; 而我們又怎麼知道沃荷用的是夢露的相片,而不是別人。這是因為我 們知道它就是夢露,是因為我們認得夢露的「形象」(image);然而 ,我們也可以說,因為夢露的形象消失了,所以有關夢露的一切物品都 可以代表夢露。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媒體。因為媒體的大量出現,大 量複製,我們早已失去什麼是「原作」這樣的意義,正如詹明信在《後 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所提到的:「當代對柏拉圖的解讀之一認為, 他對藝術的意識型態拒絕是因為他害怕類向,害怕現實的失去,一切都 成為形象,都成為文本(text),沒有涉指物,沒有外在的客觀世界。 不管怎樣解讀柏拉圖,我認為後現代主義文化正具有這種特色」。 (詹明信,1990) 2-5-4 語言學的進展 從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普通語言學教程》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到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 《符號學原理》,語言學的發展是十分驚人的,許多的領域像電影、建 築、設計紛紛搭上這班列車,形成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現代主義使用 的主要是「象徵」,也就是在找尋什麼象徵什麼,這是關於「一方面涉 及到某一具體的情形,另一方面又通過象徵來反應更廣泛的意義」。( 詹明信,1990)這在許多現代主義時期的繪畫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甚 至我們可以據此來分析繪畫所具有的意義。 然而,這種情況到了杜象此一邏輯被打破了,所以你分不出杜象所指為 何,也分不清沃荷的《康寶罐頭》和現實的康寶罐頭有什麼不同,因為 你根本找不到他們所要表達的意義,甚至他們根本沒有意義要表達。這 種意義的散失,並沒有使人們失去依靠,相反的人們作了許多的解釋, 有了自己的認同。所以,符號在大眾媒體的大量製造、複製下,人們會 以自己所接受的意義採取認同;也就是自己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或 是直接認同說話者的語境(context)。這樣的現象在李歐塔看來,則是 屬於一種「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註四〉而語言遊戲在後 代主義的理論形成裡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鄭福祥,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