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以下文字轉載自 THU_Guide 討論區 】 【 原文由 news 所發表 】 台灣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之發展 作者 游明國 建築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前言 每一個新行業的發展, 大抵都要經過播種, 萌芽, 成長, 以及結果幾 個階段, "景觀建築" 的發展當然也不例外, 而且世界各地皆然. 設計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的 "景觀之父" 奧姆斯德(Frederic Law Olmstead) 在1857年創設 "景觀建築"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這個名詞, 同時也自 稱 "景觀建築師" 以來, 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 但美國還是到了1901年才於哈佛大學成立第一個景觀建築學系的學校, 到今 天, 全美國有五十六個大學設有景觀建築學系,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ASLA) 也有一萬三千多人的會員, 占了全世界所有景觀建築師的一半, 稱得上是世 界上在景觀建築專業方面發展得最早, 最健全的國家, 美國也是經歷了一百 多年的耕耘才有今天茁壯的成就. 台灣在景觀建築這方面的發展, 跟其他行業比較起來, 算是起步得很晚. 這 並不是說從前台灣的建築或都市都沒有做景觀設計或規劃, 在古代, 景觀建 築的工作都是由古代的文學家或藝術家執掌; 在近代, 則由土木工程師或建 築師負責, 是一種附屬的工作, 而不是當作一種 "專業" 的知識來處理. 所 以, 這裡在探討台灣景觀建築的發展時, 主要是著眼於有 "景觀建築" 的觀 念及專業背景的人來從事工作, 如果用此標準來界定, 台灣有景觀建築專業 人員在做景觀規劃和設計工作者, 應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所以說是剛起步沒 多久. 今日, 再檢驗這些年來的成果時, 對於景觀建築在台灣的發展做一回顧, 我 想, 應該可以從促成發展背後的力量, 景觀建築觀念的導入, 人才的培育等 層面的催化來談. 觀念導入 五零年代末期, 美國基督教聯合董事會決定在台中設立一所基督教的東海大 學, 並請美國傑出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陳其寬等規劃設計東海大學的校園 與校舍, 在一片黃土的大度山山坡上, 建設成一個獨立的大學校園社區, 我 覺得這是景觀建築觀念在台灣孕育的濫觴. 首先, 設計師選擇了在缺水貧瘠 的土壤上仍能生長良好的本土相思樹廣植校園的周邊, 這是有生態觀念的證 例; 而以一條榕樹大道統合兩邊合院式的學院建築群, 每一個學院一英畝大 小的中庭, 一棵榕樹配上數叢球型式的點綴在方形的草坪上, 有現代的簡潔 而且頗富東方風格的庭園, 突顯東海大學校園的特色, 很多人知道斜屋頂的 東海校舍是東海校園的特色, 但很少人知道真正的校園特色是在它對坡地的 處理, 戶外空間的規劃, 以及對校內人行動線的安排. 東海校園的規劃與設 計就是景觀建築觀念的呈現, 這對當時台灣的建築界震撼力極大, 這也可說 是景觀建築的觀念首次引入台灣. 當1960年東海成立建築系後, 陳其寬教授擔任系主任, 在早期建築師資極度 匱乏的情況下, 他先後聘請了美籍華裔的王姓景觀建築師及賓州大學景觀建 築系畢業的泰迪歐在系裡任教, 在六零年代, 這也是首先有景觀建築背景的 人任教於大學建築系. 這或多或少對後來東海建築系第一屆畢業生就有華昌 琳與本人赴美研習景觀建築有點影響, 這期間, 從台灣赴美修習景觀建築的 還有成大的李如儀和中原的曹正, 這些人於六零年代中到美國留學後, 直到 七零年代末及八零年代初才有人回國任教或執業, 可見在六零及七零年代景 觀建築在台灣還是屬於孕育觀念的時期. 學建築的人大概都知道有景觀建築 這個名詞和行業, 但是, 到底景觀建築是做些什麼工作, 則不甚了解, 大都 是把景觀, 建築, 園藝混在一起, 即使是赫赫有名的建築師, 在觀念上也是 一知半解, 他們在介紹我及恭維我時, 都說 "我是種樹的專家, 有案子要種 樹的時候, 可以請我幫忙" . 我總覺得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因為太多太多 的台灣建築師根本不知道景觀建築師是做些什麼? 又怎麼能做出像樣的建築 案子來呢? 因此, 雖然在七零年代經歷了兩波建築房地產業的高潮, 建設公 司也好, 建築師本身也好, 頂多在做做建築物的造型, 談不上什麼環境的設 計了. 記得有一次一位記者來訪問我, 那大概是一九七五年的時候, 他問我 美國景觀建築專業的情形, 我告訴她, 用簡單的話語, "景觀建築師" 是種 房子的人, 而不是種樹的人, 這僅在強調景觀建築是在求取建築物與基地周 遭環境的和諧所做的一種設計工作, 就好像把房子種在地上, 建築物是從基 地長出來, 它應該是很適合那個環境才能長得好. 六零年代掀起的生態規劃思潮以及七零年代歷經能源危機, 有關環境保育, 都市景觀, 及生活環境品質等問題也逐漸衝擊到台灣, 使得學界及政府部門 也從懵懂中覺醒, 環境意識慢慢抬頭, 對於景觀建築也逐漸了解重視, 感覺 到必須在學校成立專門學系, 從教育手段著手, 以培育在景觀規劃及設計方 面的人才. 人才培育 景觀建築的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應屬於 "人" 的問題, 即是從事這方面的專業 人才, 雖然八零年代以前台灣赴國外修習景觀建築學的人大概不下十來個, 但回國來創業播種的不多, 1980年我及曹正回到東海教書, 我負責建築研究 所, 曹正在農學院成立環保學系, 此時中國文化學院 (現今的文化大學) 首 先成立 "造園景觀系" 隸屬於農學院, 到1982年東海大學又將環保系改名為 "園景系" , 仍然歸屬於農學院底下的一個系, 到了1989年輔仁大學也在藝 術學院下設立 "景觀設計系" , 1992年中華工學院 (現今的中華大學) 也成 立 "景觀建築系" . 除此四所私立大學先後在十年間成立學系外, 公立的台 灣大學和中興大學也各在其農學院園藝系裡開辦 "造園" 組. 這是一個很奇 特現象, 有關景觀建築這方面的學系, 公立大學都沒有設立, 而全由私立大 學來負責. 從各個學校對系的名稱不同, 有的稱園景系, 景觀系, 或稱造園 組, 還有的乾脆稱做 "造園景觀系" ; 有的系隸屬農學院, 有的在藝術學院 , 可見當時對景觀建築雖有一點觀念, 還是很懵懂, 尤其是主管審核設系的 教育部官員, 也不知景觀建築是什麼, 碰到 "建築" 這兩個字不准再用, 是 建築專屬, 所以才有如上所述五花八門的名稱出現, 而且景觀和建築是真正 分立, 不屬於同一學院, 過去在東海建築系與景觀系更是生死不相往來, 在 課程上或教師上都沒有考慮到相輔相成的問題, 直到最近幾年, 中華大學和 文化大學成立建築與規劃學院及環境設計學院, 才把建築系和景觀系合在一 個學院裡. 自從八零年代初期國內開始有學校成立景觀相關科系以來, 已約有十五年的 歷史, 每個學校每年各招生一班五十人, 五個學校每年約招收了二百五十人 左右的學生, 至今約已生產了二千五百個景觀系畢業的學生, 這些學生畢業 後, 部分出國再深造, 大部分的人就投入就業市場, 有的往建築師事務所, 有的在公務部門, 有的則從事規劃設計或施工的行業. 可以說在八零年代以 後, 在台灣的房地產業蓬勃發展以及政府極力推展觀光遊憩的誘導下, 確實 是造就了許多就業機會. 只是, 教育是百年大業, 景觀建築教育在台灣才只 有十多年的經驗, 而且過去學校教學的方針因為教師人才的關係, 大都偏重 在資源評估與景觀規劃方面, 對於景觀設計方面人才的培育著力少了些. 不 過, 對於景觀建築的工作過去這三, 四十年來都是由建築師主導的現象, 在 學術上能爭取到分立門戶, 無疑是順應世界潮流, 朝專業分工的趨勢發展, 培育人才是百年大計, 不是一蹴可及的. 隨著八零年代幾所大學相繼設立景觀科系, 中華民國造園學會也在一九八三 年成立, 再加上六, 七零年代出國留學的人陸續於八零年代回國或從事實務 或在學校工作, 人才的回流, 再加上台灣經濟發展所掀起的房地產業狂飆, 就業機會大增, 需才孔急, 直接間接地促成對景觀建築專業的認同, 尤其在 政府部門, 也逐漸對景觀建築的專業投以關注. 例如觀光局委託日本東急設 計顧問公司對 "墾丁風景特定區觀光開發計劃" 做了一個觀光遊憩發展構想 的計劃, 它是一個從資源導向及景觀規劃設計手法所研擬出來的整體計劃藍 圖, 當國內景觀人才及經驗均尚不足的時候, 借助國外專業的能力與經驗, 確實也有激勵的作用. 一九八三年內政部成立國家公園, 營建署也主動尋求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做玉山國家公園及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有關遊憩區的研究 與規劃, 在當時算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建教合作案, 當然, 這也歸根於營建署 有景觀建築專業的認知, 知道我負責東海建研所, 這應該也算是對景觀建築 專業的肯定. 結語 嚴格來說, 景觀建築在台灣的發展不過是這一, 二十年來的事, 比起歐美國 家有百年的歷史, 我們應該還是在幼兒學走路的階段. 無可諱言, 今日的台 灣比二十年前是有長足的進步; 但是, 景觀建築與建築的分工還沒有明確的 建立, 大部分的業主還是缺乏景觀建築的觀念, 在付予建築師的設計服務費 用中往往並沒有另計景觀設計的費用, 工程費中亦未單獨明列景觀的工程預 算, 這可從 "建築師" 雜誌裡看出來, 裡面刊登的作品,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案例中有關建築設計, 室內設計及景觀設計往往都是由建築師本身包辦. 這 有兩種可能, 一是建築師或業主對景觀建築的認知還不夠, 沒有委由專業者 負責, 其二就是景觀設計師難覓, 請所謂景觀建築背景的人設計出來的東西 恐怕不如建築師本人所設計的成果, 這大慨是我們在人才培育方面還不夠成 熟有以致之吧! 這二, 三十年來台灣的經濟迅速成長, 間接地也帶動建築業的狂飆, 以及政 府有能力一再地推動國家建設, 這些經建發展是景觀建築行業的契機, 我們 有許多機會參與, 在參與中攝取經驗, 壯大自己. 或許十年, 二十年以後再 來回顧一下台灣的景觀建築, 那時應該不致於像這次一樣地陽春吧! 作者 游明國 建築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 ※ 來源:‧大度山之戀 bbs.thu.edu.tw‧[FROM: 140.128.12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