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 發信人: formind@Palmarama (更換中...), 信區: Politics 標 題: ㊣§社區主義(一)§㊣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Thu Jul 20 10:33:58 1995) 社區主義一詞大概是謝長廷所創,謝所謂的"社區"和"共同體"應是指涉同一概念。 謝本人亦認為他所說的"社區主義"、"命運共同體"、以及李登輝所說的"生命共同 體"應是大同小異的概念。 根據BLACKWELL政治學百科(共匪翻譯的好書),社區、共同體是同義;英文均為 COMMUNITY。其主要模式有三種: 1.將共同體與地域連在一起,其中最常為人所引用的是特尼斯的理論觀點;即認 為共同體是基於血緣、親緣、共居處的地域、以及一系列共同的態度、經驗、 感情。個人只是由於生在特定的共同體中,才逐漸形成了共同利益的觀念。因 此與社會和聯合體不同--人們可以有意識地建立、設置、加入各樣的聯合體; 共同體是一個與契約、利益相對立,關於出身、地位、習慣的問題。 2.基於麥基佛的觀點,強調的是利益的共同性。與特尼斯不同的是,麥基佛認為 共同體可有意識地創造出來,但這必須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其目的是為了實現 共同利益OR一個集團(OR國家)所共有的一整套利益。 3.認為局部共同體建立在其有特殊私人利益之個人的聚合上。這種觀點傾向將所 討論的利益視為私人的、有限的。典型的看法是,這些利益和分工聯繫在一起 ,因此有可能存在以私人利益為基礎的共同體。這種模式所強調的是個人利益 和作為鞏固並促進這些利益的特殊手段的共同體。 > ======================================================================= < 發信人: formind@Palmarama (更換中...), 信區: Politics 標 題: ㊣§社區主義(二)§㊣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Thu Jul 20 16:41:55 1995)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上述三種模式的異同。 特尼斯的共同體頗有種族主義的味道,而且似乎暗示著經由個人對種族、地緣 關系的主觀認同,才使共同利益的觀念為此共同體內的份子所意識到。如此,我 們不禁有疑問:種族、地緣的主觀認同是共同利益的充分條件嗎?為何特尼斯明 顯地將種族、地緣關係視為共同體的必要條件,卻又否認共同體是共同利益的充 分條件? 我們很難想像同一種族、地緣關係的人因無主觀認同所以就不存在共同利益; 如同高志敏博士所指稱的某些帶有戀屍癖的大中國主義者所辯稱的,中國才是 聯繫他們癠帶的母國那般--令人難以置信。 此外,具有相同種族和地緣關係卻無共同利益亦令人匪夷所思。因此,我們似 乎有理由懷疑特尼斯所謂的共同體其實是有很強烈的種族主義的意味的。事實上 納粹份子就利用過種族共同體的思想。 麥基佛的共同體就帶有點國家主義的味道了。基本上他和特尼斯一樣都將地緣 關係視為共同體的必要條件,但他特別強調共同體是基於"集團"的意識所創造、 用以符合集團利益的有意識組織。由此觀之,我們禁不住想說:麥基佛的共同體確 實有國家主義的味道。 至於局部共同體則似乎在指涉一些政治上的次級團體,或社會上的各種工會、 組織;它所強調的是具有相同OR相似的個人利益的個人所聚合而成的團體,這種 團體只是維護或促進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 謝所謂的共同體和上述三種模式有何相關呢? > ======================================================================= < 發信人: formind@Palmarama (更換中...), 信區: Politics 標 題: ㊣§社區主義(三)§㊣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Fri Jul 21 10:44:52 1995) 謝的社區定義是:一塊土地、空間和住在上面的人,這群人有共同的意識和利害關係。 而對共同體,謝所強調的是"共識、利害關係和參與的意義"。 基本上,我們可說謝的社區是由其社區主義來定義的。謝認為脫序的社會的重建以 社區主義(OR台灣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來使其產生連帶(繫);這種社區的政治理念可使 孤立、疏離、自私、脫序的社會重組、重建。謝似乎想藉由引發具體可感知的、與日 常生活切身相關的社區情感,以及事實存在的社區共同利益的意識,進而達成社區份 子對斯土斯民和整個社區組織的認同,最後解決整個國家社會的疏離感與認同危機。 以手段而言,謝希望藉由人民對本身所處的社區的共同利益、情感的意識,並經由 實際參與社區活動而進一步整合社區份子達成共識,來連帶(繫)國家的次級單位。而 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手段當然是利用社區份子有共同利害的意識;因此我們認為在這方 面謝的社區定義似乎較傾向局部共同體的概念。 以目的而言,謝希望藉由社區主義達成族群融合、人民政治和文化素質的提升,括 大政治參與的層面和參與率,來整合國家定位的共識。如謝自己所言:"重建社區意識 ,有計劃組織社區內的人,才能將國家意識貫穿於社區之中...這是我對解決台灣當前 社會內外重大問題的基本思考。";在這方面我們認為謝的社區定義和麥基佛類似,有 國家主義的傾向。 對謝的社區、社區主義...等概念有基本的認識以後,我們很好奇的是謝的社區主義 要如何來實行呢?它會不會淪落為一種基本教義式的國家主義呢?它對整個社會有可 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它和福利國家的理念有什麼關連呢? > ======================================================================= < 發信人: formind@Palmarama (更換中...), 信區: Politics 標 題: ㊣§社區主義(四)§㊣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Sat Jul 22 11:05:40 1995) 謝的社區主義(or命運共同體)有三個面向的意義: 一、凝聚國家定位的共識. 二、永續經營台灣,維護共同生存的基礎(如:生態環境、良善的政府體制...etc.). 三、建立健全的社會安全體系和福利制度。 以上三個面向的意義與謝的另一個概念--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四大優先--是相互呼應 的。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四大優先依次排序是: 一、台灣優先:主要意義是族群包容(避免族群衝突的社會利益優先)、台灣本國利益 優先(當他國利益與台灣利益有衝突時)、執政政府應以台灣人民之利 益為優先(在作任何決策之時)。 二、文化優先:這可由謝的"自存與共生"此一概念來說明;此一概念所強調的是建立 一個民主、正義的福利國家。因此,謝之文化優先在本質上其實是指 涉政治文化。這也說明了謝對文化的認識;他認為文化的作用基本上 是規範社會行為的主導力量;文化的目的是讓社會生存下去,故形成 一些價值關、行為模式、習慣以延續生存。準此以觀,謝似乎賦予文 化優先以重整社會價值觀、道德的使命意義;而重整的目的是希望台 灣命運共同體的成員的價值觀能從自存進步到共生,並深切體認共生 文化(如:兩性平等、和平運動、人道主義、反戰、環保...etc.),將 共生文化帶入生活中。 三、環境優先:其實就是一種環保的概念,當然其中更包含了對我們所立足的土地的 愛。 四、弱勢優先:此概念與福利國家的社會安全、福利制度的概念相似,但不同的是, 它不強調社會資源的重分配,而較偏向社會救助這方面的意義。 謝的四大優先整體講起來其實只有三個重點 :一是使台灣的國家定位明確;二是凝 聚命運共同體的共識;三是建立福利國家;而這三點也是謝的社區主義的終極目標 。因此,對於社區主義是否會淪為基本教義式的國家主義的問題,我們倒是不擔心。 最後,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是,這麼理想化的社區主義如何實現呢?可能實現嗎? > ======================================================================= < 發信人: formind@Palmarama (更換中...), 信區: Politics 標 題: ㊣§社區主義(五)§㊣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Mon Jul 24 13:29:10 1995) 依謝的看法,實現社區主義主要有三項較具體的作法: 1.社區自治:讓社區有權決策社區的事務,有計畫地組織社區人員,使其參與社區 的決策;這似乎是孫文的地方自治的概念的延伸‧可惜的是謝對社區 與其上級間的權責劃分問題並無深入探討‧ 2.國家資源適當分配:國家建設由社區(地方)做起;這可能會牽涉到省市自治規 則、和前陣子宋"省"長在吵的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問題;不 知道謝對這方面有沒有什麼更精闢的看法沒有(除了廢省以外 ),我們希望謝的下一本著作對此議題有深入的探討‧(許慶 雄的"臺灣前途與中國關係/知英出版"一書對此問題有深入一 點的探討‧) 3.保存社區文化古蹟,記錄社區的文化歷史,以傳承社區經驗、鞏固社區情感、發 揚社區精神,真正使社區成為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個相當可行、且目前亟待進行 的工作‧ 社區主義的理想能實現否?我想就目前地方意識普遍覺醒的情形來看非常有可能‧ 尤其在汐止鎮長廖學廣開徵鎮長稅以後,民氣大開; 加上去年省長選舉宋楚瑜到處 送紅包、前陣子又向中央要求財源自主的風氣帶動下,謝的社區主義中所揭示的一些 概念正到處蔓延‧我們不妨樂見其成吧! 社區主義對整個國家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呢?就目前的情況看來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至於未來,我想誰也不敢講;不過我是蠻樂觀的就是‧ 我個人認為謝的社區主義是相當有創意的想法,在此僅是作個介紹,並無深入的研 究、批判;主要是因本人才學有限‧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謝長廷新文化教室/月 旦/1995,5"‧ 另外,若本文中對該書有所誤解,希冀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