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ccount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mich (amich)》之銘言: : 1.甲公司擬以現金$5,936,000購置新設備,耐用年限12年,採雙倍餘額遞減法提列折舊, : 殘值$800,000。預計每年可減少付現成本$1,232,000。則其平均投資額的會計報酬率為: : 答:23.87% : 請教如何算? 會計報酬率是平均的概念,分子部分是每年平均淨利增加數 所以不用每一年都去算他的折舊費用 只要知道他總共折舊了多少算平均就好 所謂平均投資額就是(原始投資金額+殘值)/2 所以 分子 = 1,232,000 - (5,936,000 - 800,000)/12 = 804,000 分母 = (5,936,000 + 800,000)/2 = 3,368,000 804,000/3,368,000 = 23.87% : 2.製造費用的預計分配率中,若已考慮到殘料價值,此即表示殘料價值已在預計分配率中 : 作為加項。 : 請教上述,錯在哪? 殘料是附帶產出的,賣掉他們可以拿到一些錢來補貼費用 若是一般訂單生產,且在殘料生產時入帳: 借:殘料存貨 貸:製造費用 會使製造費用下降,所以若已考慮殘值應會使預計分攤率下降 : 3.甲公司年初成立,期末時發現無論將其損壞品全部視為正常損壞或非常損壞,對資產 : 與損益數字均無差異,則下列何種敘述之組合必定會造成此現象? : (1)將正常損壞成本全部歸入完成品中 : (2)將正常損壞成本分攤至在製品與完成品 : (3)本期完成品存貨無增減 : (4)本期在製品存貨無增減 : (A)僅(1)(3)一組組合 : (B)僅(2)(4)一組組合 : (C)(1)(3)與(2)(4)二組組合 : (D) 無任何組合 : 答:A : 請教為什麼? 如何判斷? 非常損壞會全部入損益,正常損壞則會分攤至產品 所以若是對資產與損益數字均無差異 則代表有分攤正常損壞的產品都出售了(或是相同價值的產品都出售了) 我不太知道怎麼把他講得更清楚一點,但這樣應該就可以判斷了 我覺得(2)(3)(4)的組合應該也可以,不知道有沒有版友可以印證一下 : 4.下列那一種狀況下,導入作業基礎成本制所產生的效益較低? : (A)產售多種產品,且各種產品間發生嚴動的成本交互補貼情形 : (B)公司非常重視資源耗用與部門績效的考核 : (C)間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很高時 : (D)絕大部分製造成本的發生均與產品單位數量有關 : 答:D : 請教如何判斷? 作業基礎成本制相較於傳統成本制的分攤方式較為精細 製造費用的組成可能有... 整備費用、品質檢驗費用、零件處理費用等等 但是傳統成本制不管,以單一分攤率(例如直接人工比例)直接分攤 而作業基礎成本制則是將製造費用中的各項目分別分攤 以避免分攤方式過於簡略所導致產品成本錯估的情況 (A)成本交互補貼是指某些產品因其成本多計,導致其他若干產品成本少計之結果 這是傳統成本制下可能有的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越嚴重,使用作業基礎成本制的效益越高 (B)錯誤的成本分攤就會使資源耗用情況偏離真實 所以越重視資源耗用與績效考核,就應該盡量準確的分攤成本 -->作業成本制 (C)間接成本越高,分攤不當造成產品成本誤差的程度也越大 -->作業成本制 (D)若大部分製造成本都與產品單位數量有關,則使用單一分攤率所造成的誤差 就會越小,那使用作業成本制的效益就沒有那麼高了 (原本就很準確了,再更準確一點也不過是那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55.141
amich:感謝k大的解說,謝謝您! 08/13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