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fter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esc (Daisai)》之銘言: : 雖然學術討論、辯論,乃至於火花四起的辯論,有益於學術進步。 : 不過,我卻遇過幾個獨行俠怪咖教授,曾在課堂討論時,對我說: : 幹麻要辯,講了又不聽,有什麼用。他行的話,直接發表啊。 : 也有個教授和某助理教授相同領域,但該助理教授某文章出個漏洞, : 我們在課堂上問教授,為何不告訴那個助理教授的缺點呢?教授只回 : 我們:我為何要跟他說。 : 雖然我對那些「致謝詞」很感興趣,但總覺得背後帶了許多陰晦。 : 假如,我繼續留在這個圈子,我很怕我將也會步上此途。 真的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有這種感覺,也許華人社會,這種現象更是如此 對知識充滿熱情的求知求真,是學問。 判斷對方是不是一樣對學問熱情的人,是智慧。 自己屬於個性直,當下想到問題,都是習慣直接講出來, 自覺很理性的溝通,就事論事,討論是為了求真,不是為了爭輸贏, 但會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可以這樣討論的,還是要看人,看談話的氣氛。 有些人面對自己不懂的部分,會不自覺的由討論問題變成具攻擊性的談話, 而自己當下純粹是很心急的想搞懂真相,如果當事人回答:[他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查一下哪些相關資料,然後我們可以在討論心得看看。] 也許就可以是一個很不錯的學術討論。 但最怕的就是,有一邊開始扣帽子,開始講些對討論毫無幫助的詞句, 例如:這東西你這樣搞不懂的。 拜託,這東西你會比我熟?... 其實這就跟一些科學的討論版,筆戰一開始常出現的話一樣~ 我想這種現象走到哪都會碰到,最簡單的,跟自己的男女朋友溝通時,也相類似的道理, 如果說能否做點什麼去改變的話,就是靠自己不斷的去累積那個智慧吧! 內心還是保有學問的心,但是在跟人討論時,更佳的察言觀色, 了解對方的性格,或是發現對方談話的模式改變, 例如:對問題無助的討論詞句開始增加。 這時候內心應該告訴自己,這個討論再持續下去,應該也不會有太多新的收穫, 主動提早結束該話題。回去後自己去查資料,或是再跟別人討論看看即可。 因為研究的訓練,研究者有一種習慣堅持,要把一個道理講清楚,講到對方接受, 但隨著相處的人變多,只能自己慢慢的去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最後有個小心得,其實這種智慧有點老莊哲學的味道, 善於理性思考分析者,反而容易與人發生爭吵。 不求甚解得過且過者,反而跟大家處的很開心。 這種人與人想處的矛盾,於是那個善於理性思考分析者,就會演變成寡言少意見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205.180 ※ 編輯: SplitField 來自: 140.116.205.180 (05/02 19:43) ※ 編輯: SplitField 來自: 140.116.205.180 (05/02 19:44)
log100:分析得很好 05/02 19:47
DomainT:同感。 05/02 19:59
fucosyl:我只能說推~ 05/03 11:00
tingyang:大推。 05/03 13:06
imod2010:默推... 05/03 16:43
jack5756:我為何覺得這跟文化有關,而這樣的文化也妨礙了我們思辯 05/03 18:12
jack5756:的能力?覺得在歐洲時,他們強調對事不對人,討論中沒人 05/03 18:13
jack5756:問Harsh 的問題反而表示你講的太差,大家懶得理你。 05/03 18:14
jack5756:在台灣,則是要沈默是金,要知道大老闆要的是什麼答案。 05/03 18:14
jack5756:挑戰性的問題反而讓人覺得是在挑釁 05/03 18:14
easycool:受教了 05/04 01:52
funny666:要讓別人討厭自己的方法之一,就是當面說他的缺點 05/04 06:36
voices:文化有關+1 個性有關+1 還是有些老師很樂於解答問題 05/04 07:34
voices:很慶幸自己高中跟大學都有遇到好老師 05/04 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