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fter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現況是事實已發生了! 罵死那些當年的領導人也是應該的. 但被犧牲要被迫跳 : 樓的, 總該想一點自救的辦法, 不然這些將來會失業沒飯吃的, 也可以常回校 : 回院跟隨學術老板一起上桌分口飯吃, 如果這一起都餓死那也沒怨言了. : : dos792 您覺得這算是合理解法吧 ! 數 SCI 不就是要搶飯吃嗎? 幹嘛不先去自 : 個多造出飯來吃 ? : : → dos792:事實已發生,但沒有"亡羊補牢"。至今不負責的還是不負責 11/29 19:11 : → dos792:飯不會因為sci多出來,若國家要抽象,則抽象人要有限度 11/29 19:12 : → dos792:不然就該好好的引導國家進入實務 11/29 19:12 =============================================================================== 學校該教抽象或是實務? 這是一個受到實況制約, 有沒有環境條件與本錢的問題. 若台灣要開授資訊與電子的課程, 台灣當然比較佔上風. 但若要開授航空與太空 類熱機動力的課程, 那是不夠吸引力的. 聽說過一個故事. 30年前, 一位教授把他指導過的畢業碩士生論文找一位研 究生上台報告給一位從 MIT 請來的客座教授聽, 是對著熱傳與流力的方程式做 頭與尾兩端的漸進方程式分析, 其漸近線結果再跟一個已發表的國外實驗做比較, 證明分析的方程式最大誤差在很小範圍. 結果, 這位出名的洋客座反問一個問題: 為何不用儀器量測一下這個實驗的 結果, 幹嘛耗這麼大的力氣時間去做如此複雜的轉換, 再假設逼近, 再做繁複的 計算跟別人的數據比較, 何況又不知道那個發表的數據是否正確? 可是, 台灣那時候有這個實驗的風洞與量測儀器嗎? 若照原理來說, 拿個可 變速的大電風扇, 弄個木頭平板代替機翼, 做個伯努利原理的壓力差風速計, 再 弄個小端點熱敏電阻式溫度計, 好像也不是甚麼難事 ! 但實況是這位教授先花了20萬參考美國的一個封閉式次音速小風洞(報價 800 萬, 當年南部市區一棟獨立的2樓洋房 16 萬)概略圖, 找學生與台灣工匠在沒有 個別設計圖的情況下, 土法直接焊了機架鎖上木板造了個一間大教室範圍的封閉 式迴轉加速小圓徑風洞, 由於台灣沒有工匠能造可變向葉槳的螺旋槳, 因此找了 個船用螺旋槳代替. 量測風速與溫度的儀器則是進口了瑞典的電子針尖式散熱測 速計(總價50萬分三年購買). 說起這個電阻橋式溫差測速計, 聽說每次拿出用時, 總有人(不管是老師還 是學生)會用手摸一下那個探針, 那個探針用的就像燈泡裡發光的一根特殊金屬 絲但就是極細小也不發亮, 幾乎每次還沒量都被摸斷了. 這位教授花了那麼多經費時間想做實況實測, 即使沒有探針的問題, 也會因 為沒有可變偏槳的螺旋槳而辦不到能產生近音速的平行層流流體做實驗, 那當然 是做不出有近乎世界水準的研究了. ======== 這位洋客座的疑問, 一語道破我們的貧窮落後與無知, 如果觀念與抽象的認知都弄 不清楚, 當然每次總會有用手模一下探針的人, 要焊接那個探針的電阻絲是要寄回 瑞典花錢三個月後才可能回得來, 至於有沒有那筆錢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假如每位年輕又沒有實驗室經驗的博士教授, 也每年花2棟兩層獨立樓房的錢, 去打 造可進行實務研究的實驗室, 那後果會是如何? 動手做與配合實務絕對很重要, 就因為如此的無法落實, 台灣的航太工業是很難工 業化的, 因為最後只能抽象的分析與電腦模擬計算, 但最後算出的結果要幹嘛也說 不出個所以然, 所以相關的產業苦不堪言, 也起不來. 如果我們不是請了一堆留美專研高速航太的熱流博士回來, 而是很識實務的去做遙 控玩具飛機, 滯空無人機, 在我們這堆夠到手的本錢裡努力, 不膨風好高鶩遠, 我 們今天的動力機械領域說不定還可以像造 微算機, PC, 手機那樣從不起眼的地方找 到可以混了30年的飯吃. 數 SCI 論文對不對? 只知在某個角度的點上是對的, 當有觀念引導技術與知識突破時, 論文很容易的就 跟著暴量冒出來. 但當論文暴量出現時, 並不保證會有先進的突破. 這個論文計數 並不是知識或技術突破的充要條件. 若說抽象與實務, 那當然是得兩者兼具. 沒實際成功的執行經驗是不能幹花大錢的 實務與實驗的. 但若只是不跟事實實務發生關連的光說不練理論抽象, 那也會是耗 一堆小錢積成大錢, 耗盡一堆人的生命做些不可能找到飯吃的事. 其實, 現在這兩種極端都在不同的領域裡同時發生 ! 發一堆 SCI 論文的未必有實質技術與知識突破, 在無實質突破下又給了量最多的 人一堆大錢去買儀器設備, 卻又找了一堆沒技術經驗的博生/博後, 土法煉鋼的造 一些 prototype 或實驗, 在一切不太如人意下, 最後又只好用一堆理論數據做突 破性的安慰與交差了事, 所以投資研發變窮, 沒飯吃不就必然? 但若要說在實務有所突破, 又能再發一堆論文, 那很多博生是無法如期畢得了業的! 凡事過猶不及, 古有明訓. 謹供大家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5.43
aa369aa369:是誰偷走了台灣學術界的乳酪? 11/30 22:24
thomson:我們無法做全部可能的實驗 所以需要數學的驗證 11/30 22:32
thomson:真的要實驗 有太多情況要考慮 不是個好方法 11/30 22:32
puec2:做航太的人講到類似話題總是有淡淡的哀傷 12/01 01:26
puec2:生命科學領域也差不多 有一陣子全台灣瘋狂買 12/01 01:27
puec2:定序用的機器/共軛焦顯微鏡/微陣列掃描器/打點機 12/01 01:28
puec2:然後不知道要幹嘛..很多學校的東西就放著讓他壞.. 12/01 01:37
roron:我想台灣自己心態也有問題. 甚麼領域都想碰. 事實卻是根本沒 12/01 09:13
roron:有那個客觀條件去發展那麼多領域. 另外資源又太分散,同樣性 12/01 09:14
roron:質的系所、中心、單位設一堆..我們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才嗎. 12/01 09:15
roron:阿就更別提儀器設備重複投資浪費的問題了. 12/01 09:15
roron:大家也許可以去研究看看瑞士的情況. 看看ETHZ, EPFL的系所 12/01 09:16
roron:人家比我們有錢,卻比我們更懂得如何集中、有效地運用資源. 12/01 09:17
puec2:台灣有一種心態很奇怪,我承認我也有過一樣的心態。 12/01 13:24
puec2:那就是要趁一個技術或一個儀器剛出來的時候搶快。 12/01 13:25
puec2:用最新的科技去看一些現象。 12/01 13:25
puec2:但是台灣搶快哪搶得過美國的大實驗室? 12/01 13:26
puec2:結局就是被大實驗室scoop掉,那機器投資下去了。 12/01 13:26
puec2:比較好一點的實驗室就會開始為了使用儀器而做實驗。 12/01 13:27
puec2:把機器操到極限,但是做的其實都是trivial topics... 12/01 13:28
puec2:這時候如果有人很需要這個儀器去觀察很重要的現象。 12/01 13:29
puec2:可能就排不到..有辦法的就自己掏錢買,沒辦法的就要跟儀器 12/01 13:30
puec2:擁有者合作(掛名).. 12/01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