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fter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imchen (Happy Days~)》之銘言: : 不知道版上有沒有人能夠稍微分析一下台灣生技產業的現況? : 小弟是念 CS 的,所以對這產業完全的不了解,所以底下或許有很多誤解,請指教。 : 這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從教育上看來,教育部已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而從相關新 : 聞得到的數字,只要和生技產業有關係,輔助都是以億在計算的,怎麼會資金不足呢? : (CS 這邊得到的資金和能應用的資源完全不能和生科方面相比…) 在這個在台灣做生技的要不是笨蛋不然就是壞蛋的時候,就不談資金問題了。 CS 領域和 BioMed 領域裡原先一個很重要的風氣上的差別,是生科的很講究高點數 期刊發表。 某些方面來說,就因為講究高點數期刊發表率,所以大家玩 "保密防諜" "心機計算" 的遊戲就越玩越兇狠、手段花招也越來越令人嘆為觀止,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一堆根本 無法 repeat 的實驗 (要 repeat 成功還得推敲字句許久外加試誤許多次..) 比爾蓋茲基金會和 NIH 努力推動 Next Generation Pharmaceutical 的同時,做的 一個努力就是讓生醫領域國際研討會上能出現更多的 unpublished data,讓有興趣 的人真正有 "交流" "討論" 的機會。 "讓高牆倒下" ← 這個樣子才會有真正科學上實質的進展 這些其實是原先就存在 CS 領域裡的風氣和做法。 ↑↑↑ "科學是種高度內心思考辯證的活動" / "寫作業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218.129.195 ※ 編輯: Shilia 來自: 180.218.129.195 (12/16 12:04)
puec2:一切都是數位相機的錯! 12/16 12:30
ggg12345:論文計點就是要搶經費搶缺.越是搞不成越怕,越是搶成一團. 12/16 13:22
ron0908:數位相機?? 12/16 13:32
puec2:數位相機普及以後,越來越多人會去把整張海報copy回家慢慢看 12/16 13:43
puec2:這就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12/16 13:43
ggg12345:日本人那個研討會不是相機上陣?錄音錄影全套越關鍵越模糊 12/16 13:45
Shilia:對啊對啊,就像到現在新藥開發的成本貴到連藥廠自己都受不 12/16 13:48
Shilia:了,大家都要求 high impact factor 的結果就是電子期刊成 12/16 13:49
Shilia:本也高到出版商大學沒人吃得消.. (根本就是害人害己啊) 12/16 13:49
Shilia:有些 poster 作者本身就會提供 A4 版本的 poster 供人取閱 12/16 13:52
Shilia:我看過也領教過提出一個想法之後然後咻地有人就做走它.. 12/16 13:53
ggg12345:有道是:有本錢的不怕吃虧讓利,還能後發先至,因糧於敵無形 12/16 13:53
Shilia:不過那都只能是短效的,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 基本上一起公 12/16 13:54
Shilia:開把故事講一遍大家就看得出來原始 idea 應該是從誰那兒來 12/16 13:54
Shilia:的。 12/16 13:54
puec2:idea來源不重要,重點是在誰做出來。 12/16 13:59
puec2:朋友的朋友就遇過,老闆跟另一個實驗室討論他幾年來的成果 12/16 13:59
puec2:想法,作法,結果,未來方向,全都討論透徹了。 12/16 13:59
puec2:然後對方花半年就把他的東西發表在nature上.. 12/16 14:00
Shilia:有時候迅速按照時代潮流做出來的結果不見得經得起檢驗的 :) 12/16 14:01
Shilia:那就是為什麼一眛追求 high impact factor 反而沒效的原因 12/16 14:01
Shilia:我的重點是 "在研討會上只想著打劫人家的想法" ← 請注意這 12/16 14:03
Shilia:篇在討論的本就是 CS vs BioMed 12/16 14:04
Shilia:"你的作品會像你的人"。這是為什麼人家國外會覺得應該要讓 12/16 14:08
Shilia:BioMed 的生態和風氣變得比較像 CS 那樣 "open mind" 的真 12/16 14:08
Shilia:正原因。改革當然很困難,但是風氣是可以漸漸養成的 (西瓜 12/16 14:09
Shilia:總是偎大邊) 12/16 14:09
ggg12345:讀書有相當高比例是:打劫人家的想法.發表則是主動性誘餌! 12/16 14:12
Shilia:(好像真的是這樣耶..) 所以大咖大頭們現在辦研討會的好處就 12/16 15:02
Shilia:是幫忙吸引到優秀的 unpublished data,這樣廠商就會願意給 12/16 15:02
Shilia:贊助 (順便在會場上尋找有潛力的新人、趕快簽回家) 12/16 15:03
Shilia:大頭有權 / 金主有錢 / 小咖等待伯樂給機會 / 主辦單位賺到 12/16 15:05
Shilia:迴響賺到好名聲 ← 多數人覺得這樣的模式算得上運作良好也 12/16 15:06
Shilia:優於現狀 (c/p值) 的話,就可以繼續持續下去。 12/16 15:07
cybergenie:小的最近也是有類似的困擾.因為我是EE背景來作BioMed. 12/16 15:14
cybergenie:我最近有作出一種可以記錄Neurospheres發展過程的方法. 12/16 15:15
cybergenie:有結果當然就想發表.可是合作的biologist希望東西先給 12/16 15:15
cybergenie:他們私下玩一陣子再說.看看能不能用這個方法找到一些 12/16 15:16
cybergenie:重要的東西也可以發表的..卡好久才submit paper. 12/16 15:17
cybergenie:最近journal revise回來,結果很好:-) 12/16 15:20
Shilia:這應該不只是 EE 的困擾。相信化學家們大概也這麼覺得.. :P 12/16 15:51
Shilia:跨領域合作案真的不容易成功就是這樣,因為不同領域真的生 12/16 15:52
Shilia:態也不一樣.. (可是我也真的覺得做 BioMed 的很心酸..) 12/16 15:53
Shilia:就祝福以後大家的跨領域合作都能有好結果囉.. 12/16 15:54
s75287:PNAS期刊的宗旨就是要分享實驗成果 作者還有義務要提供材料 12/16 16:11
s75287:讓讀者可以repeat實驗....PNAS點數也很高..XD 12/16 16:12
puec2:不是只剩7嗎? 12/16 16:20
puec2:喔,有9.7,記錯。 12/16 16:20
Shilia:我也喜歡 PNAS 12/16 21:19
takanaka:科學的演進也需要同儕的意見與交流 12/16 23:51
takanaka:很難想像只是自己關起門來做研究會有很大的樂趣 12/16 23:52
Shilia:可是我真的覺得很多人是關起門來自己做自己的欸.. (那些人 12/17 00:19
Shilia:們覺得我這種人才奇怪.. >"< ) 12/17 00:20
albertwang:大推:要repeat 成功還得推敲字句許久外加試誤許多次..) 12/17 02:49
Wacha:樓上,這很正常,實驗有很多隱藏性知識無法言傳,就像照五星級 12/18 03:08
Wacha:餐廳食譜做菜不見得有餐廳水準;repeat不出不見得是對方藏私 12/18 03:10
Shilia:同意。所以 paper 有沒有讀懂有沒有讀到重點真的差很多.. 12/18 13:41
Shilia:如果運氣好遇到好心的作者願意讓你寫信問細節,就會覺得超 12/18 13:42
Shilia:開心超感動的.. ^^ 12/18 13:42
sneak: 就祝福以後大家的跨領域 https://muxiv.com 11/11 20:28
sneak: 我也喜歡 PNAS https://noxiv.com 01/06 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