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fter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好久沒有在這裡發言,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應該針對那些『大頭』做一個定義,有一些人你覺得他是大頭,可是其他人不覺得。 雖然離題了,但是我說一下『全球跑』這件事: 全球跑有好處也有壞處,首先好處是,徒子徒孫比較多元, 大頭要成為大頭的要素之一就是有許多徒子徒孫散落在世界各地, 要徒子徒孫散落在世界各地,要不就是有學生從世界各地來找你學習, 不然就是你自己跑去世界各地交他們。前者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後者卻是。 如果你曾經分別在美國、日本跟歐洲分別任教過5年,你很容易就在三大洲有學生。 另外,你自己跑過這麼多地方,自然認識的同事也多,所以Network也就容易一點。 全球跑也有壞處,因為滾石不生苔。 除非你去的地方,可以提供你原有實驗室軟硬體的條件,不然你會一直在那裡建立實驗室。 加上五六年對於家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數目,因為小孩子從初生到五六歲,到十二歲, 再到十八歲都是一個很好轉換環境的時間。 可是五六年對於一個研究者來說,其實很短(看人也看領域)。 我認識不少人(甚至我同事)都是到職五六年以後, 才開始有自己的研究按、博士後研究員。 如果這時候他們就走,根本沒有辦法累積研究成果。 至於為何我們台灣很少人這樣,我覺得是教育的問題。 我們不少人念博士都是因為可以到大學教書,而徒的也都是穩定, 所以很多壓根都沒有想過換來換去(因為不穩定), 當然換不換得成也是一個問題,你一旦在台灣的大學呆下來, 要吸引國外的大學挖角也不容易,所以索性就這樣了。 至於那些跑來跑去的人,我想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有一些是傳統的家庭觀念沒有這樣的重,所以自己離開自己的父母, 也不介意孩子早一點離開自己(小時候就把他往外送)。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 引述《paranoia5201 (邁向研究生)》之銘言: : 看了一些文章,就去查還在世的教授們都在那些學校任教 : 翻開一些大頭的履歷 : 幾乎是全球跑:南非、美國、歐洲、英國、加拿大、日本、北京、新加坡、香港等...... : 每個國家或學校任教的時間都不短,但是也不到很長(大概就是五、六年一輪吧) : 其實我很好奇的是,他們的伴侶及小孩怎麼處理?跟著跑嗎? : 其實我覺得可以透過教職而到處增廣見聞,其實還蠻酷的 : 但是看了版上的一些文章,以及我自己老師的想法 : 似乎「穩定」才是一切,到處跑反而有種不安定感 : 台灣這麼小,北部南部應徵教職就已經讓人爭論許久 : 上述這種「全球人」,要考量的點對我們而言更是無法想像的多吧 : (例如中東國家給你美國等級的薪水,會願意去嗎?) : 我老師在意的是小孩教育的中斷或不連續,他認為這樣不好 : 更重要的是,要就近讓父母「看到」,才能互相照應 : 所以,「安土重遷」還是深植於我們心裡,而其他國人都不在意? : 附帶一提,昨天認識一個韓國人(女),他在韓國拿到學位後就到美國工作(醫學中心) : 還在這裡生了個小孩,一家三口在這裡努力工作生活,縱然很辛苦還是過了幾年 : 就算不談教職,我好像也很少聽到有台灣人找工作時,就直接考慮國外? : 或者不全球移動,這並非是只有台灣教授的問題,是整體台灣人的特性? : 以上,純粹只是一個議題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23.79.240
cscc:子日:父母在不遠遊...東方人的教育和西方人是不太一樣 02/14 19:48
majohn:推 02/14 21:39
wsc22:其實我也知道父母在不遠遊,這是我當初留在台灣念博士的原因 02/14 23:05
wsc22:只是造化弄人,我以為不離開家是回家最近的路,最後卻變成 02/14 23:06
wsc22:最遠的一條路...出來了,要回去考量的就是你自己帶的學生, 02/14 23:06
wsc22:還有許多同事與研究案了...沒辦法拍拍屁股就走。 02/14 23:07
kusobike:其實孔子的話都被扭曲了 02/14 23:47
kusobike: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02/14 23:47
kusobike:重點在遊必有方,但是世人往往只看到父母在不遠遊 02/14 23:48
saltlake:那不是扭曲原話 而是閹割之 02/15 00:00
kusobike:用閹割太重鹹,我怕高血壓,用扭曲比較醍醐味 02/15 01:18
saltlake:扭曲超過材料強度 以致於咳咳咳 02/15 05:37
sneak: 父母在不遠遊...東方 https://daxiv.com 11/11 20:33
sneak: 用閹割太重鹹,我怕高血 http://yofuk.com 01/06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