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the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bibolu:你應該逆向思考,佛陀為什麼能知道遠古的生物到今日是遞減? 08/26 00:11
bibolu:人類也是挖到化石才知道恐龍時期的巨大。08/26 00:11
bibolu:不可否認,確實佛經很多方面的記載超乎現在觀點,但是又透 08/26 00:13
bibolu:露出佛陀對這些事情"描述" 之不可思議符合現實邏輯推演。08/26 00:14
我僅能由原始佛教來回應這位b先生的推文。如果從最原初的教義來看,說實話, 從你的推文,我只看到因為佛經把悉達多神祇化所導致的一個結果。 悉達多最初所要傳達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是讓人從「苦(dukkha)」這個集合中跳脫 出來,從苦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苦、如何滅除產生苦的根源,以及如何一步一步 達到自我的完整,這些主要的教法構成了整個原始佛教概念的核心 - 四聖諦(後 來被貶為小乘教法就不提了,我認為大小乘只是一種無謂的分別。) 1. 苦是什麼? 舉例來說,當我們有了愉悅、快樂的感受,這種感受的消失就會帶來苦;當我們升起 怨恨、憤怒等令自己不愉悅的情緒,也會帶來苦;希望獲得一個穩定的自我而求不得 ,這也是一種苦。 悉達多將苦分成了三大項: (1) 苦苦:一般的苦難,如生老病死。 (2) 壞苦:因改變而成的苦 (3) 行苦:什麼是「行蘊」?簡單來說,是習性反應。容後解釋。 2. 為什麼會產生苦? 悉達多用十二緣起來解釋。然而,在提十二緣起之前,有幾個名詞是必須被定義清楚 的: (1) 行:悉達多將自我分成兩個部分:可見(色)與非可見(名)。在非可 見(比如聲音、味道、想法...等,但絕對不是靈魂這一獨立於身體的存在 。)的部分,悉達多用了四個集合名詞來描述「名」的運作過程:受想行識 。而化作中文的話,大概如下: 識:感官與外物有所接觸而生的「塵」,比如說眼睛對到顏色,而 不是聽到顏色。 ↓ 想:對這些「塵」做分類的動作,分辨是哪一類的感官所感覺到的 「塵」。 ↓ 受:對這些感官所接觸而引發的事件產生感受。比如說,我聞到屎 的臭味,而產生一種厭惡之感。 ↓ 行:我們對感受的固有反應,有些人會說「認同情緒」。比如說我 有了憤怒的感受,我以前是對這種憤怒的感受是怎樣處理的? 是迸發出來?還是壓抑?或是採取其他作為?如果對這個過程 沒有認知,我們就會一直採取同樣的作為方式繼續下去,這就 是自己本身的「業」(因果法則)。 (2) 無明:對受想行識這個過程的不瞭解、對自我本質的沒有體認,以及對 自己的行為與情緒沒有控制能力,如同蒙眼在路上開車一樣的這 種狀態稱做無明。 回歸十二緣起,十二緣起的內容如下: 無明緣行:因為不知道自己作感受的認同模式,所以不斷地重複以往所採取的認同 方法,此時,「我」的概念也在此生成。 ↓ 行緣識 :這種既有的認同方法存在於時間流上的每一刻,並反應出片片刻刻的意 識流。這裡的識並非五蘊中的識蘊(分別蘊),而是自己的意識流。 ↓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對我的認知進一步擴大,產生出身體與心靈的兩個分類, 這兩個分類又被切割成六種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 頭、身體,以及意念流。而這些概念又會回去補強識的認 知,形成一個不斷回饋的迴路。 ↓ 六入緣受:因為有感官,所以對應外界事物就有了種種的感受。 ↓ 受緣愛、愛緣取:我們對感受產生於愉悅和不愉悅的判斷,而有了愛執:偏好的感 受出現,而更進一步地去追求好的感受(貪)、厭對不好的感受 (嗔),並且持續地對這種平價感受的模式執迷(癡)。 ↓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就不講了。 3. 如何滅除產生苦的根源 苦的根源是什麼?悉達多發覺到,如果無明(因為對自我運作方式的不瞭解而產生的 混沌狀態)消失了,那麼既往的習性也消失,跟著自己身上的獨立存在那些部位的想 法也消失,對「有一個獨立、穩居世間不變的我」的想法也消失。 簡單來說,是內在種種妄想的熄滅 - 即涅槃(火焰的熄滅)。 而剷除苦根源的方法,在於八正道 - 八種讓你探覺自我的方法。 4. 八正道 八正道可以分作三大項:戒(自我的規範)、定(定力的增加),以及慧(智慧的產 生)。 (1) 戒:持戒的目的,在於減少自我的惡業(業是行為的意思)。惡與善的 分辨標準很簡單:你說這話、做這事,是不是會損害到他人心中的 平靜,或者會傷害到他人的身體? (2) 定:定力的增加,可以增加自我的觀照能力,也是分為三類: (3) 慧:持戒可安定,定則可增慧。慧是讓自己走出苦難的最主要關鍵。 -- 打到這裡,b先生你懂我要說什麼嗎? 悉達多完全沒有提出任何不合邏輯的說法,至少在最原始的佛經教義裡完全沒有。否 則他怎麼會強調「只有你在確知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時,你才可以革除他們」? 悉達多非常強調必須經由自己的體悟而得,他也不要你去拜他 - 拜他對自我覺察有什 麼用? 那麼輪迴呢? 輪迴是悉達多借用當時印度教的概念,來說明心識的六種狀態: 天:極度喜悅的狀態 人:情緒波動微小時,沒有過大情緒的狀態 阿修羅:慾望不被滿足時的憤怒狀態 餓鬼:對某物有所飢渴的狀態 畜牲、地獄亦然,是對心識的兩種低落層次所產生的形容 因此,就現實的層面而言,我們是不是在輪迴中流轉?當然是,只要過去的情緒認同 方式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藉由自覺-跳脫自我的舊有習性-來跳脫輪迴-心識的流轉。 你下輩子去哪,干這輩子何事? 如果有靈魂輪迴,你這輩子就盡量做好事、避免做壞事就好,何必擔心自己流於惡道? 如果沒有靈魂的輪迴,那討論靈魂的輪迴作什麼? 悉達多對靈魂,以及其他對自我覺察沒有幫助的問題,是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有興趣 的人可以參閱《箭毒譬》《十四無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141.178
zeuklie:希達多說沒修行幾萬年不能離苦得樂 怎可沒輪迴 08/26 01:41
zeuklie:希達多現世前早就修行過幾萬年了XDDDDDDDDDD 08/26 01:42
這...可能有幾種可能性: 1. 寫的人在神化悉達多 2. 如果真的有自我觀照的經驗的話,深入到某個階段時,會發現自己好像經過一段相對 來講非常長的時間,他可能在描述這個經驗。 3. 如果您說的是「三大阿僧祈劫」,實際上的層面來講,那是指對情緒選擇的貪愛、嗔 恨,以及對過程的執迷等三種運作。我們對這個過程不夠瞭解的話,就會一直持續下 去。過去是,現在這一刻是,未來也是。
bibolu:您有到我上一篇下面的推文嗎 ? 我已經說過佛法重點就在於 08/26 01:47
bibolu:你說所的這些四聖諦、八聖道。不是推測的妄想 ~ 08/26 01:48
bibolu:我在下面的推文強調了兩次,請原PO再多看幾眼吧 ~ 08/26 01:48
bibolu: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 = =" 08/26 01:48
bibolu:你回我這些推文,我只不過要強調另一為版友,要多面去思考 08/26 01:49
bibolu:佛經的深意,而不是在無法證實的事情上執著。 08/26 01:50
bibolu:你這篇文章講的重點,就是我上一篇推文強調的事情阿。朋友~ 08/26 01:54
bibolu:暈倒~ 08/26 01:54
bibolu:另外還是要提醒原PO,您的六道輪迴心識說,出處為何 ? 08/26 02:07
bibolu:如果六道只是用來假設心識,那地藏經菩薩本願經該怎解釋 ? 08/26 02:08
bibolu:那您現在活在人道,又該如何解釋 ? 08/26 02:12
bibolu:心識故然是重點,但也不可輕易否定其他佛經論述。 08/26 02:13
bibolu:口氣如有些不妥請見諒,抱歉。南無阿彌陀佛 08/26 05:38
那我必須跟您致歉,因為我發文時該篇文僅有三行推文,這是我的問題,在此致歉。 回歸六道,我想問個問題,您認為的佛經真正的作用又是什麼?我自己傾向的是:如同 我們念書需要教課書一樣,觀照自己若有可以幫助自己循序漸進的書,那麼或許較不容 易出差錯。正如同我讀普物需要普物課本一樣,普物課本可以幫助我踏入普物的世界, 但是若要再深入,僅只靠普物課本的內容是絕對不夠的。佛經應當也是如此,在需要幫 助的時候,它可以當作輔助的教本,但是當你踏過了這一關以後,就放下它,就好像過 河需要的船隻一樣,過了河後幹嘛還把船背在身上? 如果不將六識作心識變化來解,那麼我無法理解悉達多這位如此強調當下這一刻的先生 ,為何要提及一個在過去與未來的流轉? 因為大輪迴我無法在現在這個當下證實,故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來面對,而不是肯定或 否定。但是我自己聽過比較有可能的一個解釋是:這不僅是為了吸引自我覺察不夠深刻 的人,進來修習自我覺察的一個入門契機,是一個暫時性的過渡說法;而同時也是寫下 這些經典的人,為了鼓勵人們向善而說。比如說四行觀,就算現在有個人對自我覺察不 夠深刻,但也可以藉由「所受壞事是前世所造、所享好果事前世所作」的說法,來讓自 己跳脫由外塵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進而引發觀照自己內心的契機。 說實話,這種說法的確對個人的安穩與社會的安定有幫助,只是危險在於太過神化悉達 多,發展到後來反而違背了悉達多的本意。
Ebergies:怎麼解釋?從龍宮拿出來的經還需要解釋嗎... 08/26 18:17
Ebergies:口氣如有些不妥請見諒,抱歉。南無阿彌陀佛 08/26 18:17
bibolu:把焦點放在對治 "心" 的問題是正確的,如箭毒喻所說。 08/26 23:34
bibolu:但我為什麼會提醒原PO勿輕易把六道單純比擬心識是有用意的 08/26 23:34
bibolu:如果有人告訴你,既然沒有六道,又只不過是勸人行善,那有 08/26 23:36
bibolu:什麼值得學習 ? 社會上多的是執持認定人生只有 "一世"的 08/26 23:37
bibolu:斷滅論,要讓這些人花時間修心行,恐怕不容易。 08/26 23:38
bibolu:再來,既然原PO尚未親證六道輪迴,自然而然也不能以猜測來 08/26 23:39
bibolu:論斷輪迴只不過是一種引述的譬喻說。 08/26 23:40
bibolu:也所以我在上篇推文才說,盡量談 四聖諦 八正道..等重點。 08/26 23:45
bibolu:容易產生爭議性的話題,就先不去談論。 08/26 23:45
bibolu:不過真正會像您從五蘊去理解身心作用的人也是難得 ~ 08/26 23:52
bibolu:補充 : 輪迴觀涵蓋的是整個三世因果的論述,因果牽動的是 08/27 00:00
bibolu:行善造惡所構成的 "業力",如果整個因果只是個假設,社會上 08/27 00:01
bibolu:誰還會怕 "造惡業",根本也沒有人會怕 "果報"。現在社會就 08/27 00:01
bibolu:是如此,所以也請原PO多仔細思考這方面問題。 08/27 00:02
bibolu:談這些不是要去執著輪迴有多神祕,而是要知道輪迴跟心識有 08/27 00:50
bibolu:多重要的關係,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如此更應加緊腳 08/27 00:51
bibolu:步修行,以超脫輪迴苦,早成佛道。 08/27 00:52
糟糕,看來是我之前說得太武斷了,才會讓您誤解了我的意思。 會選擇將六道比喻作心識六種狀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個才是我現在可以體會與驗證 的,或許三世輪迴真的存在,但是我就是還沒辦法體認,所以寧可採存而不論的態度 - 先將這個說法放著不談論,如果真的有一天體會到了,那我就拿出來講;沒有,那就 不提。這與執著於只有這一世這種說法是不一樣的,執著於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這仍 然是一種執念,這裡我認同您的說法。 入道法門有無數種,我應該先強調這個大觀念,抱歉抱歉。 加緊腳步修行嗎?這句話對我來說會產生一種誤解:我應該不管其他事而只管自己的修 行,而這樣會讓「我」這個體悟中的個體產生不必要的緊張,反而在作任何事上都沒辦 法讓自己放鬆,這樣反而是阻礙了我在體悟自己本質的這個過程,如同阻斷水流的大石 一般。反之,個人比較偏好的說法是這樣的:讓自己時時刻刻處在觀照自己當中,如果 發現觀照力被其他念頭打斷,就再返回來觀照自己,讓自己持續這個過程。 但是要表現的東西應該是一樣的。 ※ 編輯: Imbufo 來自: 118.166.142.225 (08/27 17:23)
bibolu:網路難免有些解讀上的侷限,我自己用詞不精準也待加強。 08/27 17:40
bibolu:你說的很好,要在日常生活中常提起智慧觀照。隨喜讚嘆 ~ 08/27 17:43
Imbufo:我也得感謝您,您讓我察覺我可以進步的方向 08/27 19:04
Imbufo:很抱歉,一開始我是在情緒中發言 08/27 19:04
MartinJu:幫一樓的話作補充 佛教最初的教義就已經有授記彌勒成佛 09/11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