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991010XX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佛家思想簡介 1-1.開頭 佛家思想中的名詞甚多,最重要是怎麼串連起整個故事,以及先後的關連性, 關連性意味者在思想或歷史中出現的順序, 同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邏輯關係, 只要能把故事說完,出場順序就能呈現出你有多懂這個思想或理論。 我用我的方式來講講這個故事: 基本上從一開始我理解佛家思想的時候, 就發現佛家(與佛教)中有許多名詞,似乎可簡單分成兩類,(總會有好人及壞人吧) 一類名詞告訴你所有東西都會有結果,都會永存,你躲得了但是跑不掉... 另一類名詞告訴你所有東西都不存在、沒有、都是空、都是無、都是虛幻。 當然大家都學了半個學期的佛家,也都念了半冊的勞思光佛家思想史, 現在應該有不少根基了,但我當時真的頗為疑惑,這是怎麼一回事? 實際上應該這樣理解, 前者是當時的文化背景,傳統思想模式,而這些被描述成痛苦的主因。 而後者則是用來破除前者的, 也就是消除痛苦、無痛苦、解脫痛苦、離苦(勞思光用詞)的方法。 --- 1-2.由因果說起 首先我們來看「因果」這個概念, 簡單的說,就是每一個行為一定會造成對應的結果, 即便沒有立刻得到結果、即便所造成的結果無法被辨認, 但都一定會有對應的結果,或以我們意料之外的形式呈現。 到了宗教系統之中,被用來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這樣的因果論,並因此用來鼓勵善心善行與做好事。 並且即便此生不報,仍然會有下輩子、投胎轉世、地獄等等"報應"方式。 接著會出場的就是「業」這個觀念, 簡單就理解成欠債的"借據"吧, 即便離開了當下的環境條件與時空,借據仍然會跟著你走。 (蔡老師:業:此刻影響下一刻。) 而這個業通常在現代我們接觸的佛教或一般人的觀念中, 「業」、「業報」似乎都帶有負面的意義,有著惡有惡報的意涵, 也因此有"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這樣的宗教說法, 一方面暗示世間萬物在死後都帶不走,(特別是錢財、子女、事業、功績等等,) 卻又同時強調"業"隨身,而且會真的到下輩子或影響投胎轉世的去向。 (業=cama=行動=上一刻行動會影響下一刻) 實際上放開宗教說法,佛家中的「業」的概念,並無善惡, 所謂的借據、欠據,也可能就是收據、帳單或薪水單, "無論好壞都會跟著你往下走",大概就是業的簡單描述。 因此佛家中所謂的「業」、「業報」、「果報」其實並無善惡之別, 或者說,無論善惡都會往下傳遞,這才是原本的定義。 這些業,被保留聚集了以後,漸漸的就形成了「我」的概念, 並且因此生出「我」的「執著」,或者稱為「我執」, 原本只是由因生出的果,卻形成了進一步的執著, 讓我們無法放下,無法跳脫,無法解脫,也形成了痛苦的來源。 (我:意識的相續之流。) 這種由於執著造成的痛苦,甚至會如同在「地獄」之中的折磨, 所以宗教中的地獄意象,其實象徵的是由於我執帶來的折磨。 無止盡的痛苦,重複且循環的發生,無法脫離,這就是地獄的意象。 而這個地獄。其實正在我們的心中、腦中、念頭中、執著中, 因此地獄中的"永劫"只要你執著,就永遠不會結束, 永劫的地獄,時間流動與現實完全不同。(參考火影忍者的幻術:"月讀"瞳術。) 直到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發正念、成正覺、證悟智慧、解脫涅槃為止。 接著是「輪迴」,地獄也只是輪迴中的一道, 因為「因果」,所以造成了如影隨形的「業」 並且形成了「我」的執著, 即便變換了時空環境與條件, 都會跟著我們一直往下走, 於是就形成了「輪迴」。 所謂的輪迴,在宗教的層面,也是代表著帶著業往下走, 並且因果造成的業,會影響往下走的選擇, 但因為業無法脫離捨棄,終究無法找到盡頭與終點, 都在這個輪迴之中,循環無法脫離。 電影「無間道」歌詞:「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既然沒終點,回到原點」 就是在這樣的輪迴模型中出現的理論。 在勞思光課本中,描述印度傳統文化思想中, 有提到一種"靈魂"與"主體"的概念,基本上也是類似的意思。 但蔡老師有強調,這樣的靈魂或主體,並非佛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實際上,這正是佛家思想想要推翻打倒或解除放下的概念。) 所謂的六道、六道輪迴,簡單可區分如下: 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 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 但是實際上,即便是「天道」仍在輪迴之中,並未脫離輪迴。 而在輪迴之外,有個:無因果、無業、無我、無執著、無輪迴的「彼岸」, 正是所謂的「極樂世界」, 但蔡老師認為"心境則佛土淨"與"極樂世界"其實都可以是一個象徵。 也就是說,其實這些佛家(佛教)名詞,都可以視為象徵或意象, 而不是將之視為實際上存在的對象。 (以上為學習蔡老師道家思想時,提及"西藏生死書"主題時,所學佛學部分。) 而佛家思想真正的目的, 就是要跳脫「因果」,放下「業」,無「我」,解脫「執著」,脫離「輪迴」, 體認(領悟)到這個智慧(般若), 藉由這個智慧,得到「解脫」,到達「彼岸」,達到「涅槃」的境界。 (此岸:苦)(彼岸:解脫)(涅槃=寂滅(小乘)or超越(大乘)) --- 1-3.由因緣說起 前面大致上是佛家描述執著世界的一面。 再來說另外一面..最後也能因此推敲出"脫離輪迴以達涅槃境界"的"智慧"。 另一個與「因果」相似的名詞,就是「因緣」。 佛家的基本假設有兩個,白話的說,一個是因緣,另一個是空性。 而如果要追根究底來分析,因緣似乎先於空性。 下面來談談「因緣」, 最常聽到對因緣的描述,就是「因緣而生,緣盡則滅。」 勞思光課本中有對因緣的定義,有述及"因"和"緣"的不同, 大致上"因"是主要條件,"緣"是輔助條件。 另外有提及兩件(甚至以上)相關的事物,是互為因緣(互為因果)的, 「如兩束蘆,相倚不倒。」(課本引阿含經) 而不是我們一般直覺的單方面因果、單向式因緣。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看著這個桌子, 我與桌子形成其中的關連性(因緣),因此桌子才存在。 要是我不看桌子,我怎麼知道或確定桌子是否存在? 而佛家的基礎則由此處開始。 當我不看桌子,桌子未必存在,桌子是「空」 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桌子總是存在那邊,(似乎暗示桌子不存在) 或者說桌子不一定是我們所看見的樣子,(似乎暗示桌子會幻化) 用稍微進階一點的詞語來說,就是桌子「無自性」。 (無自性:我們是由各種法所聚集而成的個體,沒有我的存在,沒有本質的存在。) 但是「無自性」,並非指不存在,也不是指會幻化, 說"不存在"很容易以為一切皆"無",什麼都沒有, 或者拿去對照什麼存在主義。 說"會幻化"則很容易誤以為像道家一樣, (道家:東西的確存在只是無定型無定性,或者我們只能看到其中一偏。) 實際上,「無自性」就是無自性,也是後來佛家所講的「空」與「空性」。 單從字面上來比較,「空」雖然是很好的代表性詞語, 但是講「空」太容易誤以為一切皆無,什麼都沒有,空無一物, 用「空性」好一些,但也彷彿有一個真正的什麼事物在、真正的什麼性質在。 所以到目前為止,如果要用一個名詞來代表佛家的基礎, 要簡單常聽到的描述我會用「空」, 但是要多花一點字數卻更精確少誤解的來描述,我會用「無自性」。 基本上如果為了順口,講不存在、什麼都沒有,也無可厚非。 當然,名詞是小事情,重點是理解是否正確就行了。 既然無自性,那麼當然也「無"常"」, 因為隨著時空環境條件改變,事物並沒有常在常態常性, 因此當然一切事物皆「無常」,由此可以推得。 繼續往下說, 我們從「因緣」進展到「空」(空性、無自性)與「無常」。 但這件事情似乎沒有這麼簡單,而有著雙層(以上)複雜的層次性。 怎麼說呢?當我不看桌子,我與桌子的連結不成立, 因此我與桌子間的因緣斷了,緣盡則滅, 桌子可能不存在(無自性)。 但更詭異的是,因緣既然是兩束蘆互倚不倒, 當"我"與"桌子"的連結斷了,"桌子"緣盡則滅無自性, "我"又是否緣盡則滅無自性? 實際上,道家與佛家討論了許多關於"觀察"、"認識"的思考與反省, 這部分留待後續重說比較。 但可見得的是,當桌子不見了,我似乎也不見了, 觀察認識這些行為,似乎沒有明顯的主體與客體, 對於以"因緣"觀點為基礎,建立的世界觀來說更是如此。 因此可以反觀"我"的存在是否同樣無自性? 引用王陽明的一段話,可以作為"因緣"與"無我"的參考。 「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同樣的,花改為桌子、改為月亮,改為一切事物,一樣成立。) "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正是佛家因緣說法, 王陽明因此推到"心外無物"、"心即理"的心學路線, 明顯是受到佛家所影響,留待後述。 如此我們可知,在「因緣」的世界觀基礎條件之下, 一切事物「因緣而生,緣盡則滅」, 因此一切事物「諸法皆空」無自性, 而觀察認識事物的我、的感官、的心、的識,也因此可推論亦「無自性」。 因此「諸法無我」。 當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皆係因緣所生無自性,就可以領悟印證這個智慧, 這個智慧就能"放下執著"、"解開我執"、"跳脫輪迴"=>到達涅槃境界。 三法印可由此推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阿含經)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大智度論,中觀學派) --- 1-4.模型結合與四聖諦 將兩個模型結合, 就可以得知,佛家的基本思想, 就是在由「因果」而造成的「業」「執著」「我」形成的「輪迴」的情況下。 提出「因緣」的觀念,印證出「空」性及「無常」「無我」,放下「執著」「我執」, 而這樣的「智慧」(般若),能幫助我們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跳脫輪迴達到「涅槃」的境界。 四聖諦:「苦集滅道」,也可由此看出, "執著"、執著於我、執著於因果、執著於妄念,都是「苦」的來源, 而這些執著,不過是由於"因緣"所「集」而成。(五"蘊"=五"陰"=聚集) 當能印證此"智慧",「滅」除放下一切執著因果輪迴, 當能解脫而證「道」,達到"涅槃"境界。 --- 1-5.涅槃及般若 這時候補充兩個名詞,應該可以更能看得懂他們的意涵: 涅槃wiki 涅槃,佛教術語,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暱縛男、泥洹、涅槃那, 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 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 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的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 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 般若wiki 慧,也稱為智、智慧,音譯為般若, 般若...是經由內觀所產生的正見...。 智慧...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不直接漢譯為「智慧」,而以音譯。 (十二因緣中的第一項:"無明",應該就是對應"無知","無智","無智慧") ...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 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應為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究竟圓滿之智慧」。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大+智慧+彼岸+到 =到達彼岸的大智慧 =(放下執著 解除妄念 跳脫輪迴)到達涅槃境界的大智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114.238 ※ 編輯: salami 來自: 114.45.6.88 (04/16 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