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eyon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張之亮專訪 感慨二十年電影風雨路2006-12-08 來源:中國銀幕 1991 《籠民》   香港人口稠密,眾多老弱病殘的貧窮市民只能聚居在舊樓的集體床位,以床為家, 各以鐵絲網圍住,一個緊挨一個,好似單元住宅,俗稱籠屋。住在這裡的籠民有賣雜 貨的陳十一(李名煬)、修砂鍋的陸同(谷峰)、耍猴賣葯的(泰迪羅賓)等三教九流,他 們被社會遺忘,卻有著自己的生活樂趣。刑滿釋放的毛仔(黃家駒)入住籠屋,和大家 漸漸打成一片。受雇於業主公司的徐議員收買毛仔,讓他騙籠民簽名,好低價收回該舊 樓重新開發。毛仔感到此舉愧對眾人,又將名單偷回,但籠屋還是要被政府強行規劃 拆遷。強行清拆之日,消防員和警察鋸開籠屋,強行驅散不願離開的籠民。哭鬧聲中, 籠屋終成環境規劃下的歷史陳跡。   影片最為人稱道的是大量使用了超長的運動鏡頭調度,最長一個達十分鐘。籠民 在拆遷前夜的中秋節絕望而投入地胡歌曼舞,漸漸匯成心靈的海洋,導演用了一個四 分多鐘的長鏡頭一氣呵成,帶來真實的感人效果。這個鏡頭調度極為復雜,演員走位 和攝影機的配合也是恰到好處,堪稱經典。為了這個鏡頭,張之亮專門跟成龍借了香 港唯一一台帶輪子可以坐人掌控的PVDOLLY FISHER攝影機,才得以順利完成。毛仔這 個角色當初找的是周星馳,但剛剛出名的他拒絕了,卻意外成就了黃家駒生前最有光 彩的一個電影形象。 張之亮:我很懷念他們   1991年的《籠民》是張之亮創作的一個高峰,影片一出來便驚世駭俗,橫掃金像獎 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編劇和亞太影展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獎。影片將鏡頭對準 香港貧民窟的老弱病殘,用他們的破衣爛衫興高采烈映襯出香港社會的病態制度。   影片最初的創意是來自一則社會新聞,一座大廈要拆,裡面有100多人住的一個 籠屋,頓時引發全社會的關注。當時的銀都一直希望能打進香港本地市場和台灣市場 ,只要是講社會議題的,能打入本地市場,他們都願意拍。張鑫炎找到張之亮,談妥 之後,銀都的吳滄州寫第一稿,他確立了全片的骨架,但他寫不出那種香港小市民的 感覺,小資的感覺倒是很準,畫家黃仁逵寫了第二稿,他對小市民尤其是那些議員的 嘴臉很了解,但他又太偏激,張之亮只好自己寫了第三稿,在銀都突然變卦可能下馬 的當口,張之亮抓住機會用40天搶拍完成。   為了增加影片的實感,除了大量使用長鏡頭外,片中很多扮演籠屋居民的群眾演 員都是張之亮在工地找的。“都是一些沒活幹的老人家,有很多都是真正的籠民,我 正好可以給他們一個短期的工作,掙些錢”。說到這裡,張之亮不無俏皮和得意地說 ,“他們覺得我的籠屋搭得很像”。談起《籠民》,興奮的張之亮突然有幾分感傷, 因為其中的幾個演員像喬宏、李名煬、黃志強和黃家駒都已不在人世,大家在一起工 作的歡樂時光卻記憶憂新,“每次重看《籠民》,我自己都還是感慨萬千”。 -- 我的家族<<beyond-音樂>> http://tw.club.yahoo.com/clubs/beyondlings/ BeyOnd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beyond-ling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37.1
cheesedog:真是充滿了感觸阿........ 12/21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