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y-Gir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你說的 的確有可能, 但如很多板友推文所說這不叫遺傳, 遺傳是指生物基因、生理因素這方面的傳遞。 在許多心理相關研究或學派中 都相當重視「父母關係」、「家庭環境」對人們選擇伴侶的影響。 ※ 引述《DOOHDLIHC ()》之銘言: : 突然想到 : 對於感情的態度 : 大家覺得會不會是受到自己父母的遺傳影響 : 而不是受到事件的影響 : 比方說自己的老爸外遇了,或是老媽有別的男人 : 對整個家庭產生影響 : 身為小孩感受是最大的 : 於是乎決定以後絕對不會外遇、或偷情 : *可是到最後卻犯了跟當初做出最恨的行為的人相同的錯誤 這有幾種可能的解釋。(請留意是「可能」) 1. 不得已認同強者 目睹父母外遇的孩子(假設是父親外遇好了), 在同情媽媽的同時,也會在心理默默地「認同」爸爸 這倒不是「贊同」爸爸, 他們通常也會覺得爸爸的行為很糟糕 但相較於受傷害的媽媽,造成傷害的爸爸是有「力量」的 孩子可能會覺得, 要避免傷害(像媽媽)就要成為關係中有力量的(像爸爸) 這也會發生在家暴或虐待事件中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改變、對抗「有力量的加害者」 所以心中反而會產生一種「認同」 長大後也習慣在關係中使用「力量」:暴力或外遇、劈腿。 2. 故意挖陷阱證明「壞的我」 另一種可能解釋是, 目睹父母外遇或離婚的孩子(這次假設是媽媽外遇好了), 可能會出現一種想法: 「我是不是哪裡不好,所以媽媽要離開我們了」 一個念頭成為想法,想法成為信念,信念默默地影響行為。 (如同全面啟動電影裡,主角妻子保險箱裡轉動的陀螺) 孩子開始產生一種「壞的我」的感覺,而且可能愈來愈大 特別有些父母會把婚姻失和,牽拖到孩子身上 例如「都是因為有你,我才跟你爸在一起」 就更加強了孩子心裡的「壞的我」。 當「壞的我」愈來愈強大時, 這個孩子心裡會出現一種聲音: 「我不好,所以不會有人對我好」 「我不好,我也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所以,這孩子會開始寫一些劇本來「應證」他的信念 例如故意惹火爸媽、老師、同學 做一些很容易讓別人生氣、不舒服的事情 而身邊的人也很自然地會被惹火,討厭、責罵或處罰他(人之常情) 當他成功惹火別人而受到負面回應時 他也成功證明了原本的假設,讓「壞的我」的感覺更加屹立不搖 「看吧,我就知道自己很糟糕」 「看吧,果然沒有人會對我好」 但他卻沒有發現,別人的不爽,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很難意識到,原來自己早挖好了陷阱讓別人跳 卻在別人掉到陷阱生氣時,覺得「反正每個人都這樣討厭我」 即使後來有了伴侶、進入愛情 他仍會忍不住(或者說,意識底下)做出一些「讓人討厭、想離開他」事情 例如,不斷挑剔、暴力相向、無理取鬧 以及,嘗試外遇、劈腿、跟人搞曖昧。 他想證明一件事:「沒有人會願意留在我身邊」 = 「我是個不好的傢伙」 最慘的是,通常他們都能成功證明。 因為一般人真的會受不了這些挑弄,而掉進陷阱:責罵、心寒、離開。 3. 過度錯誤補償 第三種可能解釋,是孩子目睹後同樣產生「壞的我」感覺 但這種感覺來自與別人的比較: 「隔壁小明的爸媽都會一起帶他去吃麥當當」 「同班小美說暑假時她們全家一起去墾丁玩」 相較之下,「好像我們家比較差」 = 「好像我比較差」 這是很細微的想法, 對孩子來說, 有時會將與自己無關,或不太相關的事物,和自己扯上關係。 例如「我比較差,所以爸媽感情差、我們家比別人差」 這時會出現一種「自卑感受」 每次出現這個詞我都要說明一下,以免產生誤會。 這裡的「自卑感」指一種在與別人比較或競爭後, 產生一種覺得自己不夠好、居於下風、輸給對方的不舒服感覺。 通常人們為了避開自卑感,而會做出某些行為以追求好的感受。 也就是追尋「卓越感受」。 到這邊其實不一定會有什麼問題 因為避開自卑,追求卓越(後面這四字好像幾年前許多大學很愛用) 是一種人之常情。因為自卑感帶來不舒服,當然會想取而代之。 但如果父母婚姻失和(外遇、離婚), 讓父母特別地寵愛、溺愛小孩(其實或許也是種補償心態) 那小孩可能會愈來愈「自我中心」 也就是習慣別人會照顧、關心、為他付出 而且認為這是件很自然、天經地義的事情。 你能說他很壞嗎? 但對他來說,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被對待,所以形成一種不自覺的習慣。 已經習慣了才叫可怕。 自我中心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較不容易培養出 與人合作、平等互動、為他人著想的意願及能力(因為他不需要也過得很好) 或者說,這樣的能力比較少,大多以自己為優先。 所以他們會用一種「自我中心」的方式來避開自卑、追求卓越 例如在愛情中成為強勢支配者,來去由我決定 或是藉由「交往過的對象很多」、「很多人追我」來滿足卓越感。 因此,到處搞曖昧、外遇、跟小三攪和在一起, 對他來說並非很嚴重的事情 「我只是追尋我想要的而已啊!」他們可能會這樣說。 因為他容易忽略了別人的感受、立場 而以自己的需求、渴望為優先考量。 白話就是,用可能傷害別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 而沒結婚的 : 會不會是自己的父母根本就不想走入婚姻 : 早期的婚姻很少是出於自願 : 從彼此相愛、戀愛、到自然而然的走入婚姻 : 而是被別人決定結婚的 : 其實根本就不想結,生出了不想結的下一代 其實重點不在「父母是否有外遇」、「父母是否離婚」 而在於「之後照顧主所提供的環境」。 不是單親/外遇家庭下的孩子 都會長出「壞的我」、「認同強者」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了! 假設父母因其中一方外遇而離婚了 但孩子的照顧者給予適當的照顧、關愛 那他是會培養出正向的自我形象:覺得我是好的。 也不需要刻意去認同強者,讓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 更不用說會產生上述的過度自我中心。 即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照顧者沒有提供適當的環境 而產生一些信念、狀況 也是可能在長大後透過探索、覺察 而重新塑造出正向的自我。(這也就是心理諮商可以提供的幫助) : 甘願當第三者的 : 儘管原生家庭很健全 : 會不會就是因為這樣,只是運氣不好 : 碰到有對象的人 : 但心態跟自己父母相信彼此相愛的心理是同出一轍 : 所以不在意當三小 : 你們覺得咧 : 我覺得以後說不定會有科學根據出來 要怎麼定義「健全」呢? 「健全」的家庭完全不會讓孩子在長大後出現困擾嗎? 孩子在家庭文化中, 仍然可能吸收到某些東西(以他們自己的解釋方法,有時並非父母原意) 而這些東西形成想法、信念, 隱隱約約地影響著他的行為。 以你的文章所說(原PO寫成三小只有我發現嗎?), 小三表面會覺得,自己跟父母一樣相信彼此相愛,不在意。 但底層可能還有其他的東西在跑。 而這底下的東西是自己不易發現的。 例如, 有些小三能獲得一種「競爭後的勝利感」,也就是卓越感受 這是種「對方願意選我」 = 「贏過原配」帶來的優越感。 有些小三則獲得一種「被注視到、被重視到了」的感覺 在小時候,父母原本有著親密連結、處在兩人世界中, 但孩子會想要爭取父母的注意、關愛(這其實也是種競爭) 如果我們用點想像力,對方與原配是不是有點像父母的角色? 而小三或許有點像是這個孩子, 想要分到父母(喜歡的對象)的關愛。 當對方給予照顧、關心時, 小三會覺得「哇,我是被注意到、分到愛的」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三願意默默在旁,不想打斷對方與原配的關係。 因為孩子也不希望父母因他而失和。 小三到底為什麼要當小三 我想原因應該還很多,在此就先不討論了。 *** 糟糕又寫太多了,而且我猜比較不好懂... 總之呢,我覺得家庭的影響很大 但不會讓我們一輩子就這樣被定型。 當然,前提是我們長大後主動去探索、思考 而改變便可能發生,或者說,讓自己在面對愛情時更加順暢。 -- 瑪那熊異想世界(以及對愛情的碎碎唸) http://www.wretch.cc/blog/ManaBea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0.124.114.100
wtao:男女版 好容易看到心理學分析XD 07/17 13:13
hsupohsiang:好文 07/17 16:15
ROSHINA7855:認真好文 07/17 18:01
wendylu:不好意思,我是學心理的,我覺得你寫得很專業!是優質好 07/17 18:14
wendylu:文! 07/17 18:14
juneday:推! 07/17 22:35
pearlymirror:推 07/26 09:41
hulia:好專業的文~推! :)) 08/08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