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獻給有情2/3 第二章 請敞開遮蔽的事物 因為大家在尋找拔除煩擾的方法時都會有疑問,所以今天我要談談我教導的 這種方法,並說說我先前所修習的法門。 以前我練習過許多種禪修方法 ,如吸氣念─佛∥出氣念─陀∥、 閉眼盤腿靜坐等諸如此類的方法。我學習過默念─正覺阿羅漢∥。我學習過隨呼吸 觀腹部的起伏,這也是一種呼氣與吸氣的方法。後來我練習數息法,這還是呼吸 法的一種。接著我練習安那般那法(ānāpānasati,覺知呼吸),呼吸氣短時知道 呼吸氣短,呼吸氣長時知道呼吸氣長。這類法門我都修持過,但我並沒有生起任 何內觀智慧。這些法門可以引導我們達到寧靜,不過我所追尋的卻是另一種不同 的寧靜。 大部分的人都在追尋寧靜,但是靜坐所達成的寧靜卻不是真正的寧靜。因此, 為了尋求真理,我繼續著我的追尋之旅。真理是潛藏於每個人之內的實相,與國 籍、語言或著裝無關。我所追尋的正是這種潛藏於每個人之中的實相,當我發現 它並能清楚地看到它、明白它時,真正的寧靜就產生了。 寧靜有兩種。沒有覺知的寧靜需要獨自靜坐才能達成。那不是真正的寧靜。 我今天要告訴你們的是不需要刻意尋求的寧靜。為什麼不需要尋求呢?因為我們 知道了苦的止息。這就稱為寧靜。知道了這種寧靜,我們再也不必向任何人學習 了。現在請大家仔細聽。 首先,我要談的是引導我找到真正寧靜的法門。我並沒有特別專注於任何一 點,只是做動作並覺知所有姿勢與動作──行、住、坐、臥、彎曲、伸展等等。 當我以這種方式修行並在一切肢體動作中保持覺知時,我生起了智慧(paññā)。 我覺知自己,而非別人。我知道了色(roop,身)和名(nahm,心),知道了身 動、心動,也知道了身病與心病。 疾病有兩種,即身病和心病。如果是頭痛或腹痛之類的身體疾病,我們必須 到醫院看醫生。醫生會檢查身體與病因,瞭解病情之後,他就能開出治療的藥方。 然後我們就會恢復健康。另一種疾病是心思考時我們所產生的滿足或不滿,快樂 或沮喪。醫院裡的醫生治不好這種病,你必須研究你自己,直到你看到念頭的源 頭。要治療這種病,你必須研究自己,直到真正地明白。 在看到念頭源頭的那一刻,我找到了寧靜,但這只不過是生起了片刻寧靜而 已。當我們能停止尋求,不必到處尋找任何外在的東西時,這才算是真正的寧靜。 我持續地覺知自己,智慧生起了,我知道了苦(dukkhaṃ)、無常(aniccaṃ)、 無我(anattā),也知道了假名(sammuti)。世間的假名我都能完全徹底地知道, 我 知 道 了 世 間 萬 法 。 假 名 分 為 世 俗 假 名 ( sammuti-paññatti) 、 勝 義 假 名 (paramattha-paññatti)、義假名(attha-paññatti)、聖假名(ariya-paññ atti)四 種。我們必須真正完全地、徹底地明白這四種假名。 在我完全明白了假名之後,我知道了宗教(sāsana)、善(puñña 、惡(pāpa), 我真的明白了這些。通常我們會執著於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之類的 假名,但這些只不過是些假名而已。真正的宗教是每一個人。佛法是存在於每個 人之中的觀智(satipaññā,修慧),這一點我可以向你們保證。當我知道自己時, 我明白每個人都能像我自己,因為每個人都能覺知。 現在我要談一談惡(pāpa)。惡就是不知道自己。世間最大的惡就是不知道 自己。善(Puñña),就是知道自己。假如你能覺知自己,你就是一個善(有功 德的)人,是一個有能力使自己成為聖人(ariyapuggala)的人。知道自己並不 是說知道自己是男是女,是張先生還是李先生,而是時時刻刻有覺性。不論身體 做什麼、心裡想什麼,我們都知道。 這種覺知是真正從自然法則中生起的。當念頭生起時,我們能夠看見、知道 並明白它。只要看見念頭,它就會自動停止。當念頭停止時,智慧會生起,我們 會領悟貪瞋癡的根源,明白貪瞋癡並不在自身之內。當我們看不見自己的生命、 看不見自己的心的時候,那一刻我們沒有覺知自己,我們忘了自己。當我們沒有 覺知自己時,貪、瞋、癡就會生起。貪、瞋、癡一生起,我們就會受苦。每個人 都不喜歡苦,但卻又不懂什麼是苦──因此才會尋找寧靜。 因此,僅僅依靠靜坐是無法得到寧靜的,那不是達到寧靜的方法。我所說的 寧靜是沒有貪、瞋、癡的寧靜,這種寧靜毫無例外地存在於每個人之中。體證了 這一點,我就敢保證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樣的寧靜。不論你是什麼國籍、使用什 麼語言、信仰何種宗教,無論你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徒還是伊斯蘭教徒, 你都可以瞭解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身和心。現在你們坐在這裡聽我講法時, 每個人的心都像這樣。我們的心本自清淨、明亮、寧靜。不過,當人們說心本自 清淨、明亮、寧靜時,他只是人云亦云而已,並沒有真正明白它。當我們真正看 見它時,我們就能保證它存在於每一個人之內。任何人只要正確地練習,就一定 會領悟、看見並擁有它。 當我們體悟並看見它時,我們就敢保證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社會階層和任何 年齡的人。百萬富豪可以練習,身無分文的窮人也可以練習;受過教育而擁有很 多學位的人可以練習,不識字的人也可以練習。這一點我真的可以保證,只不過 我們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並觀照自心。 現在大家都在聽我說話,只要觀照自心,你們就會明白心的特性。我可以打 個比方:任何一種水果的種子,只要種在濕潤的土壤中並具備良好的條件就會發 芽。一般稻米或糯米或任何一種穀物,只要播種就會發芽成長。每個人就像這些 種子,如果你聽到了,理解了,並實際練習了,你將會體證。當我們不知道、不 明白這些時,就像乾癟的穀粒或沒有籽粒的稻殼,就算將它們種在稻田裡也不會 發芽長大。沒有真正知道自己而教導他人的人也是一樣──他們教導別人,被他 們教導的人也不會明白。 我再打一個比方。通常白天應該是陽光普照的。但當雲朵遮住太陽時,太陽 看起來就黯淡了。其實太陽本身一直是明亮的。我們的心正如太陽,本自清淨、 明亮、寧靜,從未改變。只是在離開─本心∥的源頭而迷路時【注:迷失在妄念中】, 我們不知道佛在哪裡,不知道佛教在哪裡,也不知道寧靜在哪裡。不知道本心, 我們便會尋找老師,這是對那些沒有智慧的人而言的。 如果你想擁有寧靜或者尋找佛陀,你不必做太多的事情,你只須看到自己生 命的源頭即可。當念頭生起時,不要進入念頭,而要當即截斷它並從中跳出來。 象貓和老鼠一樣,老鼠出現的時候,貓會立刻撲向它。念頭也是如此。當念頭生 起時,覺性或者智慧會立刻知道,於是念頭便停止了。請常常這樣練習。這也和 拳擊手的情況類似。面對對手時必須奮戰,重擊對方的眼睛,對手就不會有能力 再和我們反抗了。貪瞋癡也一樣。一旦到達這樣的境界,佛陀就會在自身之內生 起。 佛陀就是本自清淨、明亮、寧靜的心。我們不會二十四小時都在生氣,二十 四小時都有貪念,但唯獨無明,我們不知道自己處在無明當中。一旦到達這樣的 境界,我們所知道的會越來越多。智慧將一再地生起,就好像將水倒入瓶子中, 瓶中的水會漸漸滿到瓶口。當水滿到瓶口,就再也裝不進去了。─覺─定─慧∥ 也是如此。這可以稱作佛教的寧靜,也可以稱作基督教的寧靜,我們可以隨意稱 呼它。 真理存在於每個人之中。任何人只要體證這一點就能沒有苦地活在世界上, 沒有苦地從事任何工作。無論是老師、商人,還是父母、工人,只要知道修行的 方法,當修行達到終點時,苦會自然地減少。就好像水蛭吸附在皮膚上,我們不 必將它強扯下來,只要將少許的石灰和煙葉混合在水中,再將它擠到水蛭身上, 它就會自己掉下來。一旦體證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有疑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任何 老師,我們將會明白這就是苦的止息。 今天我按照預定時間談了談真理,現在要結束我的演講了。任何人如果有問 題的話請儘管問,不要客氣。 問:為何人們神經兮兮? 答:因為我們想太多卻從未看清念頭。我們只看外在的東西:這人有錢、這 人窮、這人美麗、這人醜,有車子的人只看到他們的車子,有珠寶的人只看到他 們的珠寶,有手錶的人只看到他們的手錶。他們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的生命、自己 的心。這就是無明。免于痛苦以及免於神經兮兮的方式,就是看清自己的心,不 要陷入它的變化當中,看念頭而不要試圖對它做任何事情,就只是簡單地看見它, 並放下它。 因此,我們要培養覺性。培養的意思是儘量增長它。隨著覺性的增長,它洞 見心的能力也會增長。如果只練習守戒或靜坐,仍然還不夠安全。這就好像在一 個黑暗的洞穴裡點一支蠟燭,黑暗雖少了一點,但我們仍在黑暗中。當燭光一滅, 黑暗又立刻籠罩了一切。我們要在任何時刻、任何動作中都保持覺性,就像從洞 穴走到外面【注:一直擁有光明】。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做,並 且在任何地方都可練習。 問:當我們看念頭以及念頭的源頭時,痛苦以及各種緊張是否終止了? 答:尚未終止,因為我們只是知道它,事情尚未完成。我們只是知道、看到 念頭,只是看到念頭的源頭,但有時我們仍會迷失『本心』。譬如也許每天我們 只知道十次,但不知道的情況則有更多次,因此,並未到達終點。但是,看到念 頭的源頭是摧毀無明的開始。 問:請問在練習到達終點前,是否在某一時刻有懷疑生起,以及是否出現過 任何跡象使您之後不再懷疑是否還有無明瞭? 答:有跡象,但不是在色身。這跡象是你看清你自己,並且你沒有無明瞭。 就如同一個倒扣著的碗被翻正了過來,或像一個遮藏的東西被掀去了遮蓋。只有 到達這一點,你才能知道它並且立刻沒有懷疑。我們不用談貪、瞋、癡,因為它 們很平常,很淺顯。我們談─看到∥念頭,很多人─知道∥念頭,卻從未─看到∥念頭。 當我們知道念頭,念頭仍會持續;在持續的念頭中,我們會迷失;在念頭中我們 會有無明,而後貪瞋癡會在這一刻生起。這就是為什麼知道念頭的人仍有貪瞋癡 的原因。 問:在看念頭時,是否內心在交談? 答:不,內心不交談。看念頭時,心與念頭分開了。念頭就像水蛭。當我們 知道念頭,就像把水蛭從皮膚拉開。但是當我們真正看念頭時,就不用強拉水蛭, 只要把煙葉、石灰加水倒在水蛭上,水蛭自然離開。因此,如果我們真的體證了, 就不用聽別人的。此刻大家坐在這兒,沒有貪心和瞋心,只有無明,因為我們還 沒看到自己的生命。當我們時時看清、領悟了自己的生命,貪瞋癡就無法生起了。 於是我們的內心是清淨的,生命沒有污染;別人看不出來,因為沒有外在的跡象, 但我們自己知道並且看到。 問:師父說當我們看念頭時,念頭會立刻停止。這點我不確定。果真如此, 請問當我們看念頭而念頭停止時,我們知道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嗎? 答:不要關注下一個念頭。只是看念頭,念頭自己就會停止。不要注意念頭 由何處來。當我們看見它,貪瞋癡就不能生起。 問:師父教我們看念頭,誰在看念頭呢? 答:不要尋找觀看者。我們將看到自己是自己的歸依處,這才是真正的歸依。 我們可以說,人知道念頭,或者說覺性知道念頭,無論我們怎麼表達,事實上並 不能找到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看到”與“知道”是兩回事。知道念頭 時,是捲入念頭中,念頭仍持續著。 問:聽了師父的開示,我感覺念頭及喜憂等情緒是外在的東西。像米飯和咖 哩,我們可以用它們、吃它們、看到它們。可是念頭和情緒生起時,我們卻看不 到。請師父再解釋一下。 答:看到念頭是一回事,知道念頭是另一回事。當我們看念頭,心就與念頭 分開了。當我們知道念頭,我們仍會執著於念頭。因此,知道念頭,仍是屬於無 明(avijjā)的一種知識,仍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的知識。一個有智慧的人,則 分得清─知道∥與─看到∥是不同的,他有─明∥(vijjā)或─智慧∥(paññā)。 ─明∥ 和─智慧∥能將【心和】念頭分開,這是苦的終止。有智慧的人知道這些。我保證 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請自己去嘗試。只靠聽聞你無法明白,它只是 一種記憶而已。如果我們練習,我們將會清楚地看到,真正地知道。這是我們自 己的智慧,稱作─覺∥(Buddho),意思是“看到”或“沒有執著”。 問:當我們體證真理,清楚地領悟它之後,能不能保證這智慧不再消失?當 我們知道後,是否永遠知道,它會消失嗎? 答:它是我們內在的東西。它不會消失。譬如,我們知道我們的眼睛後,我 們一直有眼睛。這表示每個人都擁有它,並能對別人教導它。我保證在座每個人 練習這方法後,不超過三年都能知道。 問:師父能否給大家加持一下? 答:出家人給人們授戒、加持是一種善法,但真正的持戒和加持是保持覺性 並知道自己。請在座的每個人,不論在哪裡都要保持覺性,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 這將成為真正的持戒和加持。當你知道、看到、瞭解自己時,當你尊敬自己時, 你就是在真正地持戒,真正地加持自己。 第三章 然後就不會下那麼大的雨了 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聽我談談真理。我所講的是我親身體驗 過的。我實踐過,結果是我不再有任何疑惑。我想大家都跟我一樣不想要苦。實 際上,苦並不存在;我們受苦僅僅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苦。此刻大家聽我講話時並 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癡。每一個國家、每一種語言的人,他們的心原本就是這 樣的。請帶著覺性聽,並實踐它。 首先,我們要練習覺知。很多人不懂,所以他們試圖尋找寧靜,但卻沒有成 功。我也那樣做過。我曾尋找寧靜,但卻不知道寧靜在哪裡。現在,我想談談另 一種寧靜,一種由於覺知和警覺而沒有無明的寧靜。這種寧靜沒有不安,也沒有 疑惑,因為當我們練習正確的覺知方法,我們將知道世上所有事物的假名,因為 覺知自己將會生起智慧。 有四種智慧:一種是通過記憶獲得的,一種是通過識別獲得的,一種是清楚 地知道,一種是真正地知道。每個人都有這四種智慧。聖道意味著真理。對佛法 的證悟有四個層次:一是知道世俗諦(sammuti-sacca,約定俗成的真理),二是 究竟法(paramattha-sacca,直接『用心』觸及的真理),三是知道深層的真理 (attha-sacca),四是聖義諦(ariya-sacca,『將心』從根本上轉變的真理)。不 論一個人的社會階層或語言如何,這些智慧能使他成為一個聖人。第一步是須陀 洹(sotāpanna),第二步是斯陀含(sakadāgāmi),第三步是阿那含(anāgāmi) , 第四步是阿羅漢(arahat)(這些是從無望地受『妄念的』蒙蔽向完全的解脫轉變 過程中的四個階段)。 現 在 , 在 練 習 的 開 始 階 段 , 我 們 知 道 所 依 處 ( vatthu , 事 物 ) 、 究 竟 法 (paramattha,諸法實相)、變易(ākāra,無常變化)。因為我們清楚地看到貪、 嗔、癡的源頭,清楚地知道受、想、行、識的源頭,我們的心會變得高尚(ariya) 這種因培養覺性而生起了智慧(完全徹底地知道)的知道就叫做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知道。 接下來,我們帶著覺性看念頭:智慧將會生起,我們將知道煩惱(kilesa,染著)、 渴愛(ta?)、執取(up?d?na)、業(kamma)的源頭。。繼續帶著覺 性看念頭:不管什麼念頭生起立即看見它,那麼我們將立即知道,知道『念頭的』 欺騙性,知道什麼是庇護,知道什麼是療愈【注:免於苦】。我們知道怎樣戰勝 思維上的念頭。戒(sila)就會在我們內心產生。 不是人守護戒,而是戒守護人。戒意味著平常心。當我們的心不正常地思考 【注:處於妄念】時,我們立即看到念頭:這就叫做戒守護我們。那些只是持戒 的人不知道心的運作。所以戒是一種工具,用來去除粗重的煩惱,拔除貪、嗔、 癡,消除煩惱、渴愛、執取。這樣,戒就產生了。 定(samādhi,穩固的心)是去除中等煩惱的工具。中等的煩惱是指對寧靜的 執著。我曾練習呼吸法,它給我帶來寧靜,但這是一種仍處於無明的寧靜。我練 習它是因為那時我還不知道真正的寧靜。現在我知道了。真正的寧靜是清楚地看 見、真正地體證和真正地理解。當知道無明的源頭時,每個人都能得到這種寧靜。 不管你是教師、學生、商人或家庭主婦,你都可以達到。每個人都需要寧靜。無 論你在從事哪種工作,這種寧靜都跟著你,因為你知道了無明的源頭。 我們不必緊閉雙眼坐著來獲得寧靜,但我們可以在日常社會活動中擁有寧靜。 當妄念生起時,定就會立即看見它。這種定不需要緊閉雙眼坐著。正定意味著讓 『覺知的』心去觀照妄念、去觀照工作。 接下來用智慧拔除細微的煩惱。當念頭生起時知道念頭的源頭,我們就能知 道細微的煩惱。不論當下在做什麼,我們在談話和思考中都保持平常心。當所有 這些條件結合在一起時,就會生起一種內觀的智慧,它會突然與人分離 開來。只有練習的人才會體證到。在座的各位現在都還沒有這種智慧,但這種不 苦不樂的境界已經存在在那兒。因為沒有智慧,人們無從知道這個境界,所以才 會尋求寧靜。現在你們坐在這裡,請反觀你們的心。你們沒有嫉妒、惡意、敵意, 你們的心是無差別的、不苦不樂的、超越善惡的。這種狀態人人都有,這樣的寧 靜是每個人所尋求的。 有些人自己都沒有領悟卻去教別人。許多人跟隨這樣的老師,閉著雙眼坐著, 想找到寧靜。這是在試圖得到某種並不真實存在的東西,試圖製造出某種不可能 成真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樣還是處在妄想中。現在我們漸漸知道什 麼是真實的東西,它就是平等心(upekkhā),這就是我們的本心。當我們能看 見自己的『本』心時,就如同某件被遮蔽的東西顯露出來。 所以我們不必刻意去尋找寧靜,因為它就在那兒。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是掌握 練習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覺知我們身體的動作──不需要去觀察呼吸──我們 必須覺知肢體的動作,然後才能看見心的運作。 呼吸本身既不喜悅也不悲傷,它從不會憎恨某人或喜歡某人。唯獨這顆不斷 思考的心才會生氣,才會高興。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一點。要明白這一點就要覺知 念頭。不捲入念頭我們才能看見念頭。只要心一開始思考,我們就要從念頭裡跳 脫開來,就像貓捉老鼠。我們不必教貓去捉老鼠,因為老鼠一出現,貓自己會撲 上去捉。清楚地知道和真正地知道是同一回事。大多數人理解的“智慧”(paññā) 只不過是源於記憶和識別。能夠真正地知道,清楚地知道的人少之又少。任何得 以真正地知道,清楚地知道的人一定都是經過了一番努力。無論走到哪裡,他們 總是看念頭;上洗手間、吃東西,無論做什麼,他們都能夠看到念頭。當我們看 念頭看多了時,象貓看老鼠一樣,念頭一生起,覺性或智慧就會立刻清楚地看見 它。這就叫做用智慧拔除細微的煩惱。 當我們達到這個境界時,如同隱藏的東西顯露了出來,我們將會知道所有宗 教,我們將會自行領悟任何宗教的教義。我們會理解印度教或基督教。我們現在 不理解是因為我們僅僅靠閱讀記住了它們。那只是一種歷史。現在我們來研究自 己,實相就在我們自身之中。書本只是別人說的話。當我們看見自己的心,我們 自己將成為一個知道『實相』的人。 我就要結束我的講話了。誰有問題請提出。 問:師父教導我們,去盥洗室時我們也要看念頭。那我們是看著自己走路呢, 還是看著念頭呢?我們應該看什麼東西呢? 答:即使我們不去注意念頭,它也會生起。它生起時,我們看到它、知道它、 瞭解它。如果我們太專注想要去看念頭,念頭就不生起了。因此,我們要以一種 不刻意的、不執著的方式來練習。心思考時,我們自然地知道。正定(samādhi) 也就是覺性。當你覺知你自己,就是正定。心思考時,你能看見念頭,這也是正 定。 問:坐著時,我能觀念頭,但是當我一邊走向盥洗室一邊想看念頭時,念頭 生起了我是應該停下來看念頭呢,還是應該怎麼做? 答:你不用停下來,只要覺知你自己。當我們覺知自己時,這就是正定。我 們知道我們的任何動作。不請自來的念頭會自己生起,如果我們沒有看到它,就 會執著於它,這就是苦。因此,我們知道苦的原因。在正常狀態下,我們的心是 平等的心,它可以思考而沒有苦,並且我們也知道正在思考而沒有苦。但是,如 果我們沒有看到念頭,就會跟隨念頭,捲入其中,就像進入洞穴中,這就是苦。 對不懂(沒有智慧)的人,看念頭很難。對懂(有智慧)的人,則很容易。看念 頭與任何工作無關。寫字的時候,念頭生起,我們看到它。走向浴室或正在洗浴 的時候,念頭生起,我們也看到它。所以我們不必尋找寧靜,因為寧靜已在那兒。 真正的寧靜就是我們看念頭之時。 問:因此,我們不要停止念頭? 答:是的。只要觀看心的運作。不要強迫心不去想,不要試著阻止或去除念 頭。很多人想使心安靜下來,不希望心去想。這是別人的看法。然而我的看法是, 要讓心去想。想得愈多,我們覺知的也愈多。 就像挖一個新的水井。最初,水中充滿泥沙。因此,我們要將水一桶桶舀走。 我們不是將出水口封住,而是讓儘量多的水流出,並將泥水連續舀走。我們清理 乾淨井口,又繼續舀水。一次又一次。一直工作到泥沙沒有了,只有清淨的水從 出水口流出。此時,任何東西掉到井中,我們立刻看到並且知道它。 因此,我們不需要讓心停止思考。心有時想這個,有時想那個,但是我們立 刻看見它,如同貓捉老鼠。它想的越多,我們舀走的越多。重要的是,當念頭生 起時,我們看到它。 問:當我們睡覺和醒來時,我們是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念頭嗎? 答:相同。如果我們不能看念頭,當白天有念頭生起時,我們不知道它。晚 上睡覺時,我們做夢,我們也不能知道它。現在,無論我們走到哪兒都能看見念 頭,當念頭生起時我們能知道它,那麼晚上睡覺時,如果心思考,我們也能知道 它。 問:我還是有點困惑,我們是看念頭還是看自己? 答:它們是一回事。我們在看念頭的同時,我們也覺知自己。 問:請師父解釋知道念頭和看到念頭的不同。 答:當我們知道念頭時,就已經捲入念頭中了,念頭仍在繁衍,沒有停止。 但是,當我們看見念頭時,念頭一生起立刻就停止。因此,為了能看見念頭,我 們要經常練習,這樣做將會生起智慧。就像拳手想成為世界冠軍,他的動作必須 非常快。一方面貪、瞋、癡很快,另一方面覺、定、慧也很快。當我們訓練覺、 定、慧變得非常快時,它將成為世界冠軍,從而能統治『身心』世界。有心識的 色身就是世界。我們想讓“貪、瞋、癡”或者“覺、定、慧”哪一個來統治世界 呢?如果“貪、瞋、癡”統治這世界,那就是一個無盡的憂愁世界,一直苦下去。 如果“覺、定、慧”統治這世界,那就是一個光明而安詳的世界。 問:當我們觀察自己的動作時,念頭生起了,我們如何知道它? 答:如果你想知道,你必須親自去練習。 問:發現寧靜與發現自己是否一樣? 答:是。 問:如果我們能發現我們內在的寧靜,我們如何時時保有它? 答:它一直都存在。不能一直存在的,不是寧靜。 問:人們造業,業使人煩惱。那麼我們如何寧靜? 答:不是如此。我們只要考慮自己【注:只考慮當下自己的行為】。業只是 『當下的』行為,而不是前世所做過的那種。 問:如果我們不去考慮業,就沒有業,是不是如此? 答:對,我們不用去考慮它。 問:人們尋找同一件事物,為何卻有這麼多種想法? 答:因為有許多不同的教導、不同的書、很多的言論,所有這些混合起來, 產生了痛苦。這條導向寧靜的道路與研究經典無關,與其它無關。當我們讀很多 書、聽很多老師的教導,我們僅僅得到可用於交談的知識而已,卻沒有體驗真正 的寧靜。 問:真正的寧靜一直存在著,這如何可能? 答:如果水中加了顏料,人們稱這水是紅的、黑的或其它顏色。但實際上水 是沒有顏色的,如果將這些不是水的東西去掉,我們就看到水了。心的自然狀態 就是平等心,它存在於每一個人,毫無例外。當一個人非常非常生氣時,平等心 令他有所克制,就像船錨栓住船一樣,這樣他就不會因震怒而死亡。當一個人非 常非常貪心,想拿很多別人的東西時,平等心就像一條拴住球的鏈子,拉住貪心, 使這人不會完全失去平衡。因此,平等心一直在那兒,不用去尋找它。它就像太 陽被浮雲遮住了。貪、瞋、癡生起就遮住了平等心。妄念生起就遮住了平等心。 當我們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心時,平等心就顯現出來了。 問:師父說喜悅和悲傷是同一回事。它們怎麼是同一回事呢? 答:它們都是苦。悲傷是一種苦,喜悅是另一種苦。不瞭解的人們一直和苦 在一起:活著的時候苦、吃東西的時候苦、行走站立坐下的時候苦、睡覺的時候 苦,不管走到哪他們總是與苦為伴。看電影的時候,他們會笑,笑是一種苦;碰 到傷心事的時候,他們會哭,哭也是一種苦。喜悅和悲傷都是苦。類似的,有兩 種暗,一種是黑色的,一種是白色的。當我們掙得了一大筆錢的時候,我們高興, 那是苦,是白色的暗;當我們損失金錢的時候,我們會傷心,心中會產生生氣的 念頭,這也是苦,是黑色的暗。兩種情況都是苦。 問: 事實上並沒有喜悅或者悲傷,它們僅僅是由於無明產生的,對嗎? 答:正是。 問:師父說所有的喜悅都是苦。那麼,是否存在某種喜悅不是苦,例如夫妻 之間的愛? 答:都是苦。 問:那麼對法的喜悅呢?或者有時候我們看到陽光而感到愉快的情況? 答:那不是苦,不是苦惱或快樂,不是喜悅或悲傷,是平等心、平常心。 問:請師父解釋一下愛。例如一男一女準備結婚。 答:一個不知道苦的人會趨向苦,然後苦就會給他/她一點教訓。 問:我們看念頭,它就會停止。在什麼時候我們看到無常、苦、無我──看 念頭的時候?看念頭之前?或者在我們思考它們的時候? 答:當我們思考它們的時候,就不是用觀智在看,那只是記憶或識別。當我 們清楚地領悟、真正地體證後,我們就不再需要問別人了。 問:那麼想做某件事的意圖呢?例如某人對我們口出惡言,我們想傷害他。 答:傷害『別人』是愚蠢的。當我們明白什麼是苦,什麼是快樂,我們就不 希望任何人受苦,我們會幫助所有人無苦地生活。 問:我想給乞丐錢時,我知道我的念頭就是給錢。看到這個念頭,算不算是 智慧? 答:這不算是智慧,這叫做從回憶中知道。大家都有心,因此,在做或說之 前,先看看自己的心。我們真正的心或真正的生命是不恨任何人也不愛任何人的。 當我們有愛或恨時,煩惱就生起了。因此,當念頭生起時我們看見,那麼貪、瞋、 癡就會消失。而後,─受、想、行、識∥仍會存在,但它們是清淨而沒有苦的。繼 續觀照自己的心,我們將會看到煩惱。煩惱就像高興與沮喪。當我們將喜歡的東 西給某人,並不代表我們沒有煩惱——因為我們喜歡這個人而給他,我們是帶著 煩惱給他的,並不是帶著平等心給他。聖者(phra ,尊者, 聖人)的心是平等心。 聖者是一個教導別人有平等心的人。 問:當我們佈施時,我們通常思維慈心(mettā)和悲心(karunā)。那麼, 何處是慈心?何處是悲心? 答:這些只是交流的詞語,還不是法,只是社交言詞。 問:如果沒有慈悲心,我們如何會有對他人行善的動機? 答:這是開始的階段,是世間道德的基礎。 問:以師父為例,想幫助我們滅苦難道不是師父的慈悲嗎? 答:不是慈心。任何想要得到法的人,只是『從我這裡』接受它(法)。任 何不想得到法的人,就不會得到它。我們不會因此而高興或沮喪。就像我們看到 有人溺水,馬上跳入水中救他們,而沒有想到其它任何東西。 問:看到別人溺水就立刻去救他,這是出於社會道德還是人的本性? 答:這是人的本性。但是,當我們幫助他人時,雖然我們沒有看到自己的心, 但心的本性早已在那兒,也就是說平等心早已在那兒。我們從未看到過它,反而 用其它的方式『去尋找它』,這就是我們未能擁有真正的寧靜的原因。 第四章 當下可見(上) 當下可見 請即來看當下之法 今天,你們來聽我講解真理,就像以前我從長老們那裡聽聞佛法那樣,他們 把真理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你們或許已經聽過,或許沒有聽過。請靜下心來, 帶著覺、定、慧來聆聽。仔細思考聽到的內容,你們會發現我所言不虛。 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有其因果。比如,努力工作是因,賺到錢是果;學習是因, 獲得知識是果,知識是學習的結果。因此,在“因”上勤下功夫,在“果”上就 能真正受益。 長老們曾經教導說:培養覺性是因,智慧生起是果。他們如此說過。不管佛 陀是否這樣說,不管你的父母和老師是否這樣說,你得親自嘗試,自己去檢驗這 個說法是真是假。我們必須思考並真正地明白:培養覺性是因,真理呈現是果。 無論我們知道或不知道它,它一直在那兒,像藏在一隻倒扣的碗裡的東西;把碗 翻正以後,原來隱藏在碗裡的東西就顯現出來了。或者像完全掀開一個遮住的東 西。你應該親自嘗試,看看是否真的如此。 你可以把雙腿收攏側向一邊坐著,也可以將腿伸開來坐著,也可以坐在椅子 上,也可以單盤。將你的手平放在大腿上,然後沿著手掌的邊緣,翻手掌將它豎 起來,同時覺知這個動作。翻手掌是因,覺知動作是果。放下手掌,覺知它。放 下手掌是因,與動作相應的覺知是果。舉起手,覺知動作。放下手,動的時候覺 知動作。舉起手並覺知和放下手並覺知是因,覺性增長是果。當你有規律地做這 些動作來培養覺性,你可以說它與佛陀的教導、與長老們的教導是一致的。你應 該培養覺性。當你培養了覺性,智慧就會生起。 長老們曾經告訴我們,佛陀教導四念處或覺知行、住、坐、臥四種主要姿勢。 如果你在行、住、坐、臥中保持覺性,那麼你就會有覺性去覺知其它小的動作。 所有的小動作,如伸張、彎曲等等,你都帶著覺性知道。如此一來,智慧將會生 起。 有人可能會說這和經典一致,有人可能會說這和經典不一致。但是,請仔細 聽,然後親自練習。如果這個方法有用就採用它,如果沒有用就丟掉它。有些知 識我們已經學過了,我們已經知道了;有些知識我們從來沒聽過,請親自嘗試, 自己發掘它們。 這是我練習過的方法。請舒適地坐著,背部挺直,雙手手掌向下放在腿上。 現在沿著右掌的邊緣翻右掌將它豎起來,並覺知這個動作。然後將手垂直舉到與 胸部一樣的高度,並覺知這個動作。再將手安放在腹部上,並覺知這個動作。現 在請用左手重複這三個動作。接著請將右手向上移到胸部,往外移到右腿上方, 再將它放到腿上,然後翻轉手掌蓋在大腿上,對每個動作都要保持覺知。現在請 再用左手重複這四個動作。這是規律的練習,可以稱之為“基本動作”。 人不可能總是靜止不動,所以我們要讓身體動起來,然後借助這些動作來培 養覺性。你可以稱之為覺性(sati),也可稱之為正定(samādhi)。對動作的覺 知稱為覺性(The feeling is called sati),使心穩固稱為正定(samādhi is setting up the mind)。當肢體動時,覺知它。如果你的心沒有安定下來,你會不知道動作。 當你眨眼睛時,你會知道。 我們自出生以來就在眨眼了,但是我們不知道;當我們左瞧右看,我們也不 知道。我們沒有正定。我們只有一般意義上的平靜,但沒有生起穩固的心來覺知。 如果我們用穩固的心來覺知,覺性將會持續下去。正定就是穩固的心。我們自出 生以來就在呼吸了,但是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建立起了穩固的心——吸入、呼 出,然後我們就能知道它。念頭生起,我們也會知道。這種知道是培養覺性的結 果。 因此,我希望大家都能接受這一教導,並實際運用它。出家也行,在家也行; 信任何宗教都可以;穿任何制服都可以;持戒可以,不持戒也可以;佈施很多可 以,沒有佈施也可以。如果你沒有培養覺性,你就不會明白,即便你在做功徳、 持戒或修習了很久的止禪。智慧的生起是因為覺性的增長。 當我們的覺性越來越強,愚癡或無明會逐漸消失。當我們的覺性越來越強、 正定越來越穩固時,智慧就會生起,這稱為智慧波羅蜜(paññā-parāmī, 圓滿的 智慧)。我不是依據經典照本宣科:智慧(paññā)本已存在;波羅蜜(parāmī) 的意思是智慧本自具足,如果我們正確地練習『培養覺性』,『智慧就會自然呈 現』。如果依照錯誤的方式練習,智慧就不會生起。 現在,如果我們體證了真理,我們會知道實相,而非身外的事情。我們知道 的,在這身心之內。我們知道自己。坐在這裡時,我們知道自己是名色(roop-nahm, 身—心)。翻開手掌是名色,放下手掌是名色,不斷地翻開、放下手掌也是名色。 這就是知道名色。 接著我們知道身心的活動。當身動的時候,心也同時動。無論是身動還是心 動,我們都知道。我們知道是因為覺性增長了。智慧的生起是因為覺性的增長。 我們知道─身病─心病∥。身體會有頭痛、腹痛、發燒等種種疾病。另一種身 體的疾病──心病:念頭是“名”,在思考的人是“色”。當有人說話而使我們 滿意或不滿意時,心就生病了。要真正明白這件事。培養覺性是因,智慧生起是 果。 知道了名色之後,我們會體證苦、無常、無我。世人教導的苦、無常、無我 就是白頭髮、起皺的皮膚、掉落的牙齒。這種說法沒有錯,但是從培養覺性的觀 點來看並不正確。培養覺性會使智慧生起。向上翻動手掌是苦,向下合上手掌也 是苦。苦和色身同在。色身就是一堆苦。苦是無法忍受,無常是不斷變化,無我 是無法掌控。它們一直都是如此。如果我們體證了這一點,它是這樣的;如果我 們沒有體證,它也是這樣的。 ※ 編輯: kodi (114.39.86.202), 10/02/2017 15: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