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email protected] (草人)》之銘言: > 佛性 法性 空性 > 此三者的哲學意義為何? > 又,此三者的關係如何? 佛性、法性、空性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也是造成部派分裂大小乘之爭的原因之一 以下的論點是未學根據A. K. Warder的印度佛教史及印順導師某些文章與網路上查 詢的一些觀點所提出的看法。或許不夠完備亦或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各方大德能多 多指教。 從原始部派佛教、到中觀派再到唯識而到中國佛教都有不一樣的內函甚至部派部派 間,中觀派間、唯識派間至中國各宗也都有不一樣的看法 首先佛性這個名詞似乎不存在於原始部派,但是對於佛是否為超越經驗的存在則在 不同部派間有不同的觀點,若要說有類似概念可推測出於大眾部尤以說出世部分出 的部派為最,制多山、西山部與北山部主張佛已行累世菩薩道一生下來就注定要得 道的。這與很多部派尤其是上座部系統的部派主張有很大的差異,也是歷史學家認 為大乘思想的源頭。 而事實上在部派間還有許多的問題爭議如法是否有自性,人我是否具有法性等問 題。事實上由各部的阿毗達磨,法有自性這點應是無疑的,如一切有部的集異門足 論,就是為見於佛所說經中一切法(包括五蘊、感官十二入、以及界、四諦、因緣 程序等等)的名單並將其解釋分類。又如上座部的法集論。而這又牽涉到靈魂、輪 &#24315;誰麼東西在輪&#24315;等問題。在此暫題不談。基本上整個部派大致上的主張是人空法 有。 最早的大乘經典則應為大寶積經(為許多小的契經所結合起來現存的大寶積經應為 陸續結出)其內容則有很明確的菩薩思想並將佛陀的存在意義更往上提高。在大寶 積經裏有一切法皆空即否定法性存在的概念並提出聖智種性即覺悟到人的心解脫為 體悟到人的心本來就已經是自由的。而歷史推進到般若經出世的時候般若經傳說是 從龍宮取出,歷史家則認為應出於南印案達羅(制多山部系的大本營)某些論師之 手。而在般若經裏則出現了真如的名詞。基本上般若將上述的概念更加確立,明確 的主張法無自性及諸法皆空將法性等同於空性,一切法皆非造作而成的是無生無起 的(當然這不會為部派所承認)而為解釋此一主張的矛盾性(與因緣學說矛盾)則開始 有所謂勝義諦、世俗諦分別的說法。而所謂的真如即一切法無想無可阻礙,自相就 是無礙。如來真如性即一切法真如性無二無作無分別之真如性,而當然所謂的真如 也非永恒常住的東西其也是空性。 總紿般若的論點即一切法完全性空離相(無自性),無量無邊是性空,無相無念之名 稱,一切法皆空無可分別。這些論點基本上也是中觀派據以為發展的。但是中觀派 大師龍樹則有些許差異,基本上龍樹(具歷史學家的意見)的著作並非為發揚大乘理 論反而是為統一部派間的矛盾而發展的,用的方法則是阿含內無記的問題佛所給予 的回答(世界有邊無邊,非有非無…..)即中道。龍樹反對舊部派給予所謂法的形而 上定義,因為一切法皆空法並不等於法性。並強調法是假想的存在,而非各有其獨 特的本性。說法為空性意為其中無恒常之物。並指出自性學說與婆羅門教永恒學說 並無差異。而在般若經之後陸續出的大乘經典如三昧王經、法華經、維摩結經、金 光明經則據此做更進一步的展開。並在勝鬘經中提出了所謂如來胎藏的學說(佛陀 永恒存在的觀念)在此佛性的概念則幾已確立。在之後安慧比丘的寶種分別論更提 出了無始輪&#24315;的眾生界與法身是一致的不過被煩惱所掩蓋,在此可看出事實上其理 論違背當初龍樹的原意並違反了中道的立場,因其設立了一種形而上學的絕對體。 為了調和這種矛盾,則以神秘主義的形式,指出宇宙和佛陀本性之真理非普通智力 與經驗所能知道的只能通過頓悟。當然如來藏的思想必須是空的以與中觀理論相符 合。 其實在寶種分別論中提到了至高實在有心的本性,其它一切都是想象產物則開啟唯 心主義的發展。此後出現了一系列在大乘中非常有名的重要經典如華嚴,解深密 經、入楞枷經等並提出了佛三轉法輪的說法為四諦、性空、法無自性不生不滅自始 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涅槃。解深密經內提出了法的圓成實相、究極無自性性和法的 真如性。並提出識種子(阿賴耶識的理論)。當然同是發展的中觀派有些並不認同阿 賴耶識的說法,指其為性空的假名。在入楞伽經內並將阿賴耶識等同於如來藏。並 指出胎藏是空性即涅槃(為符合中觀之主張)。而之後的唯識派則立於這些基礎上更 加強了所謂如來藏理論,無著則提出成佛是一切法而不是某個法(真如性),世親注 釋提到中觀的理論一虛妄分別與一切法無自性即完全不存在的見解矛盾,即一切只 有空性而所謂虛妄分別也只發生於空性並總結真如=法性=無相=實性=法界(無著的 學說不太好懂在此不多說,主要主張舊部派與中觀都是邊見的兩極端)。 當然後來發展的中國佛教又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比如摘錄惟覺的說法   “法性是指一切現象界所具有的真實不變的體性,諸法的實相。佛法上講,一 切眾生佛性本具,佛性是本性本空,又講一切諸法緣起性空。佛性是空,法性也是 空,但是意義不同。有些人對於佛性空與法性空弄不清楚,其實這兩者不可混為一 談。” 總結以上,所謂佛性一開始在各部派中並無此概念,但部派間有對佛之地位能力看 法的不同。而對於法性則認為是實有的,空性主要是針對我而言。 到了中觀派大大強調了空性,並認為法性等於空性。佛性則是實有(當然前後期中 觀有不同的見解),而後到唯識的發展則將三個等同(當然唯識派內也有不同的見 解)。佛性的發展主要是針對佛地位的演譯而連接到所謂眾生成佛的理論。而法性 的發展則是對原始契經內諸法定義的看法,空性則是對前兩者做形而上學的解釋。 再次強調以上只是大略的描述中間各派間還是有些細微看法的不同,而且這只是各 人理解力及看法,或許有人不讚同或未學有說錯的地方,歡迎提出討論。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