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教授阿闍黎班迪達大師 OvādacariyaSayādawgyi UPanditabhivamsa 經驗豐富的禪師總是杰出卓越, 大師具備了所有的崇高行爲。 藉由穩健的速度解說《大念處經》, 闡述經文旨要言簡義豐。 禪修者應留意的所有指示簡單精確, 各階段的觀智皆甚深妙。 噢!少說、少吃、清醒、勿昏沈! 我們應修習、保持這甚深法。 根除瞋、無明、貪等所有煩惱, 直至終究證得涅盤的果實! 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 教授阿闍黎班廸達大師在MBMC(馬來西亞佛教禪修中心)駐留七天(2006/10/20周五 至2006/10/26周四)教授阿闍黎大師所開示的題目是「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 當我們要改善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們可以攝取適當的營養品,以提升身體的活力。同 樣地,如果我們要提升心的活力,必須練習禪修。因此,大師將解釋如何透過禪修,提升 你的心的活力。 小孩從出生的那天開始,他的身體特徵就依照他的「業」(即行爲)而决定。隨著嬰 兒的成長,他的業也跟隨著影響。爲了改善他的身體特徵,母親會以營養品喂食嬰兒。藉 由適當的營養品,嬰兒逐漸成長,最後長大爲成年人。業和心(或稱識)是嬰兒長大爲 成年人的基礎。爲了心理的成長,必須攝取營養。 只要營養適當,身體的活力就得以發展。[2]另一方面,必須有合適的心理營養品。如 果人沒有心理營養品,雖然身體健康,但缺乏心理健康。因此,必須兼具身體的活力和心 的活力。 人類,尤其是女性,爲了身體的成長,需要攝取適當的營養品。人類需要各種口味的 營養品;甜的、酸的等等。不同類型的食物提供不同的維他命。適當的食物會提升身體的 活力。新的細胞生長,舊的細胞死亡。適當的食物帶來健康。再加上適當的身體運動,有 助於提供適合身體成長的活力。 適當的食物和適當的運動帶來健康。同樣地,我們需要適當的心理營養品。佛陀給了 以下七種心的活力: 1.信(saddhā) 2.精進(viriya) 3.念(sati) 4.定(samādhi) 5.慧(pannā) 6.慚(hiri) 7.愧(ottappa) 一、信 爲了得到心理的健康,有必要食用心理營養品。當一個人攝取適當的營養食品,他可 以提升身體的活力,變得健康而强壯。當一個人攝取心理營養品時,他的心理變得心理很 穩健。心的活力因此被發展與培育。 心的第一項營養品是對三寶的「信」。信在此並非對每一個事物都有信心。當對某個 值得深信的事物發展信心時,真正的信才生起。佛陀的功德值得深信,法的功德值得深信 ,具足戒德的僧衆值得深信。 信是基本的重要準則。當人對三寶有信心,只有那樣他或她才會開始禪修而獲得利益 。我們練習禪修的時候,發展正念。如此,得到定。當定發展與進步,智慧就生起或成熟 。第一個能提升心的活力的是信。剛開始的階段是覺悟之信。這種覺悟之信會帶給我們適 當的心理健康。當正念被發展,會導至定。定被發展,則會導向智能的生起。 這種智慧是透過禪修的練習,而禪修就是良好的心理發展。應該要培育信,只有那樣 ,心的活力才得以成長。因此,透過修習「念處」、「毗婆舍那」以滋養心的活力是很重 要的。當有人想改善他的身體健康時,他遵循保健護理師所給與的指示與引導。他們教他 合適的身體運動,並攝取適當的食物。當他對這些身體保健護理師有信心時,他的健康很 快就得到改善。同樣地,我們也有心理指導師。禪修老師和父母就是我們的心理指導師。 如果我們遵循禪修老師的指示,那麽我們就會得到心理上的進步,並增長心的活力。 當一個人禪修時,可以看到修習毗婆舍那的成長。他可以看到內心煩惱如何主宰、因 和果如何發生,以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當他看到藉由禪修而去除煩惱時,就理解禪 修的利益。從這裏開始,他發展心的活力和堅强的信心。這種信心是透過修習毗婆舍那而 産生。當他持續修習時,就持續發展這種覺悟之信,提起堅强的心精進以激勵與滋養信心 ,並透過修習毗婆舍那而得以覺悟。 爲了發展强而有力的毗婆舍那,必須聆聽法的開示,閱讀法的典籍,還需要和禪修老 師小參。然後,信就變得堅强。修習毗婆舍那,讓心變得堅强。閱讀法的典籍,讓信變得 堅强。如果不聆聽法的開示,不閱讀法的典籍,不聽從禪修老師的指導,那麽他就會錯失 覺悟堅强的信〔的機會〕。 堅强的覺悟之信必須應用在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和想到的瞬間,時時觀照 。持續的觀照能激勵心力。因此,修習毗婆舍那時,信變得堅强。如果持續觀照一小時, 那麽信就會被激勵而變得更堅强。 對三寶有信心時,對修習就有信心。如果一個人知道禪修的性質和利益後,藉由聆聽 法的開示和閱讀法的典籍,可以讓自己的信和確信覺醒。當他知道修習「四念處」有很大 的利益時,就會有强烈的意願要修習,然後也會到禪修中心,精勤地致力於修習。當他有 了覺悟之信,也知道正確的修習方法,聆聽法,並談論法,透過修習,就可以發展覺悟之 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廠商爲了促銷他們的産品,刊登商業廣告來促銷商品。當我們 看到産品廣告,覺得它有用,就會把它買下。然後,也應該知道如何使用産品。同樣地, 佛陀修習「四念處」,同時,他也指出修習念處的道路或方法。雖然如此,但開始的時候 ,我們並不知道如何使用念處的方法。總之,當一個人的信已覺醒,他就能夠培育這種修 習。當他修習得更多,就會發展這種覺悟之信。 佛陀教導培育念處(即正念的基礎)的修行。佛陀教給我們一個簡單的修習方法。因 此,我們可以瞭解自己。坐禪時,禪修者必須在內心觀照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在目標生起 的這個瞬間,他或她知道並觀照現前的目標。亦即必須要觀察、觀照並清楚地知道它的上 升與下降。禪修老師鼓勵他或她要覺知目標,從它一開始上升一直到上升結束爲止,包括 整個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從一開始上升一直到上升結束,持續的觀照並標記說「上」。應 該精進努力,心不可以氣餒,心應該是警覺而活潑,並準備好〔隨時〕觀照〔目標〕。 訓練心能跟著腹部的上升與下降,並讓「觀照心」沈入目標。然後,念處就得以發展 。當觀照心是平靜而活潑,這叫做「定」。運用正念,禪修者可與佛陀在教導中所要確保 的做對照。你會知道你的經驗與佛陀所確保的是否一致。當你觀照現前正生起的目標,心 是淨化的。這是淨化心唯一與可靠的方法。當你致力於維持正念,並讓心落在目標時,你 可以看到心是否清淨。 當心以持續的正念固定於禪修的目標,那時候定就會發展。〔那時〕沒有貪的煩惱, 其它煩惱也沒有機會生起。心清淨時,心便能精進地觀照著。持續的正念,讓煩惱沒有機 會生起。當精進、正念和定現起,那時候的心是清淨的。觀照現前正在生起的名色目標, 以培育覺悟之信。 二、精進 從修習的一開始就提起精進是很重要的。當人沒有希望或目標時,他就變得懶散,這 是人的天性。如果心不警覺或活潑,心就變得懶散。然後,他就會懈怠於修習。懶散是煩 惱的製造者。當懶散生起,你就會打鼾。對禪修者而言,懶散是危險的。要消除睡眠和懶 散。用精進讓懶散和其它煩惱枯竭。當你提起精進,你不會對煩惱讓步。不要接受懶散。 如果你不提起精進,那麽你正在接受懶散。 如果你提起精進,那麽你正在消除懶散。提起精進與念,那麽定(samādhi)就會發 展。保持觀照心能貼近目標,讓觀照心粘在目標上。但有時精進(viriya)過多,或有時 精進不足。如果你太熱切,則精進過多,觀照心過度捉取目標。當精進不足,觀照心則跟 不上目標。你必須把心瞄準目標,以便讓觀照心直接面對目標。必須訓練到觀照心能直接 瞄準目標。當每一秒都以精進瞄準,且應用正念時,觀照就可以被發展。以瞄準的精進去 觀照目標,有什麽利益呢?懶散是我們最近的敵人,它帶給我們麻煩。 當心準確地瞄準並觀照目標時,心變得清新而活潑。當觀照心是清新、活潑又警覺, 就與緊縮、懶散的心相對。懶散是由於心缺乏活力,心離開了修習。懶散的心是緊縮的。 懶散的相對就是清新、警覺和瞄準目標的心。用瞄準的精進讓懶散枯竭。精進地觀照目標 。以壓倒性的力量,應用二種因素克服懶散,也就是「瞄準心」或「尋」(vitakka)和 「持續的觀照心」或「伺」(vicara)。 運用觀照力、瞄準和精進,那麽觀照心就不會離開目標。透過瞄準力,心可以保持清 新、警覺和活潑。如果以精進心瞄準目標,懶散就沒有機會生起,它也不會困擾你。如果 你提起精進,那麽不善的雜染(kilesas)(亦即「不淨」)就被封鎖,取而代之的是打開 善道。 三、念和定 這是[9]由直接瞄準目標〔所得到〕之禪修的直接利益。當念(sati)被發展,心是 平靜的,並集中在目標上。定(samādhi)發展心的力量。因此,要連續不斷地發展念和定 。如果你想要培育堅强的念和定,那必須〔持續地〕培育它們數周。連續不斷地培育念和 定,那麽每個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觀照到。以堅强的念和定觀 照現前的目標,那麽懶散就不會生起。 念和定可以剎那剎那地培育。當念被發展,這被稱爲「修習」或心的培育。在一分鐘 當中,就有六十個瞬間(moment)的清淨觀照心。發展清淨心,培育清淨心,也不會困擾 你。如果你提起精進並增長心的力量。目標生起時觀照心生起。面對面瞄準目標或正面迎 向它。那麽,心就可以準確地落在目標上。 當禪修者觀照到腹部的上升時,如果知道硬,就觀照硬;如果知道緊,就觀照緊。瞭 解「名」與「色」(亦即「心」與「物質」)。硬和緊是「物質」。清楚地知道硬和緊的 是「心」。當禪修者知道腹部的移動,就觀照移動。「移動」是一回事,「觀照心」是另 一回事。移動是物質,觀照移動的觀照心是心。 如此,禪修者瞭解心與物質的現象。因此,發展對目標的持續正念是很重要的。如果 一個人想要發展信,這種信必須先透過聽到信應具有的性質而獲得。但如果他沒有從自己 的實際經驗中體驗,他將無法發展足夠的信與確信。這種只透過聽聞而發展的信並不特別 。如果配合適當的教導、有系統的修習來練習,並且透過自己的經驗來體驗的話,那麽他 會經驗到真實、真正的信。 心的淨化有七個階段。如果禪修者自己有過心淨化的親身經驗,就會確認或接受這樣 的修習是真實的。在練習禪修之前,他或她的相信是基於可能的真實,因爲那是一位值得 被尊敬的比丘所說。請從自己確實的練習中發現〔這修習的真實性〕。爲了有信,他需要 被引導,當他具備觀或發展觀後,他可以透過體驗而做出决定——這個修習是真實的。然 後他發展了堅定的信與確信。 例如,在醫藥界,有一家公司針對一種特殊的疾病研發出某種藥。這家公司會刊登廣 告說這種藥可以治療某某疾病。看到這樣的廣告,人們可以接受這種藥,因爲這是一家值 得信賴的公司所提出的。如果有個人生病,吃了這個藥之後完全痊愈,他是透過自己的經 驗而知道這個藥的功效。這種透過吃了藥所發展出來的信心,强過另一個人只閱讀藥效說 明〔所得到的信心〕。 當比丘教導禪修,只要聽到開示,禪修者可以對心的淨化有信心。但是,如果他從未 練習禪修,如何具有真正的信心呢?當他修習並親身經驗到種種利益後,那時他不能否認 修習的利益。例如,在你面前有一碗糖,你已經聽說糖是甜的。如果你從不品嘗它,如何 確實地知道呢?正如格言所說:「布丁好壞,不嘗不知。」你只是根據傳聞而接受「它是 甜的」這個事實。如果一個人透過自己的修習而親身經驗到,那他對接受「修習念處將帶 來心淨化的利益」的便得到證實,並非只來自傳聞而已。 初學的禪修者被教導要觀照的基本目標是腹部的上升和下降。如果你觀照它,你將知 道真實的本質。以清新、活潑和開放的心,面對面觀看著腹部的上升和下降的這個目標。 在巴利,這叫做「尋」(vitakka)或稱「瞄準心」。當一個人應用尋,清新、活潑和開放 的瞄準心可以克服昏沈與睡眠。當一個人發展强壯的瞄準心,昏沈與睡眠便沒有機會生起 。同樣地,其它煩惱也沒有機會生起。這種警覺的瞄準心的利益,讓人可以克服昏沈與睡 眠,消除呆滯的心,除懶散。充滿精進的活潑心會幫助人得到心的力量,得到強烈而壓倒 性的信,並去除昏沈與睡眠。 當一個人未使用精進(viriya),他便沒有克服懶散。如果心不能安住在禪修的目標 ,就不能消滅煩惱,也沒有開放的心。當一個人有了正念,他會封鎖不善道,這將有助於 打開善道。正念守護著心,因此,煩惱不會入侵。如果一個人具正念地觀看著腹部的上升 和下降,這具正念的心會防衛煩惱,因而阻止煩惱入侵。因此,沒有貪、愛、瞋或其它煩 惱可以入侵心。所以,正念是守護者,因爲它守護一個人的安全,遠離煩惱和危險。 一顆平靜而清淨的心,不受貪、瞋、無明所擾動,不會到處游走,只會保持平靜而專 注地觀照目標。正念守護和保護心遠離煩惱,正念有助于保持心清淨。透過正念,積聚一 顆清淨的心,這叫做「修習」(bhāvanā)或「心的培育」。培育和滋養一顆清淨的心, 從小到大,從脆弱到成熟,從劣到勝的狀態。盡可能積聚一顆清淨的心,直到它成熟。 以下看一個簡單的譬喻。如果一秒相當於一個觀照心,那麽一分鐘就有60個清淨的觀 照心。五分鐘,就有300個清淨的觀照心。如此,藉由一次又一次的觀照的過程,心會安住 在現前的目標。恭敬地觀照是很重要的。每個個別的觀照是珍貴而有價值的。剎那剎那持 續地觀照目標,以發展一顆清淨的心。 這是真的,當心持續地觀照目標幾分鐘後,心就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變得清楚而平靜 。當觀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心可以觀照到上升和下降的硬。有時則觀照到上升和下降的 緊。觀照並觀察硬和緊的真實本質,了知真實本質之種種。當禪修者具有正念,他或她觀 照到身體的硬、緊和移動。就在當下,心從懷疑和無明解脫。 當心小心翼翼地瞄準目標,他知道目標的樣子和形狀。這還不夠,最好還知道目標的 方式或形態。當定提升,他可以看到硬、緊或移動,也就是知道它的真實本質這叫做「色 」(亦即「物質」)。觀照心叫做「名」(亦即「心」)。他可以清楚地辨別名和色,瞭解 心和物質。把硬看成硬,苦看成苦,緊看成緊。這符合bhūta?bhūtatopassati的教導, 意思是:如實地觀看目標真實的樣子。 當目標生起,在它生起的瞬間觀照到它,並觀察到真實、本來的現象。心在觀照的瞬 間從貪、瞋和痴解脫。當一個人觀察到身體的硬、緊和移動,他的心[14]是清淨的。他可 以接受某種程度的真理,他可以證實和同意某種程度的真理,但這還不夠。在當下觀照到 心是非常重要的。在目標存在之前,這只是對不真實的某事物的一種猜想或假設而已。如 果目標已經過了或消失,他亦無法知道它的真實本質。這也是一種虛假的假設。只有當目 標存在,在當下觀照到它,那麽,他可以知道真實的本質而不參雜任何其它事物。 四、慧 色有三種類型: 1.形色:觀察到樣子和形狀。 2.行相色:觀察到方式或形態。 3.自性色(sabhava rupa):觀察到真實的本質。 一個人在禪修以前,他知道「形色」—腹部的樣子和形狀。在剛開始禪修的時候,他 可以知道「行相色」—目標的方式和形態。當他更深入修習時,他已經發展正念的技巧, 因此,他可以知道得比「形狀和形態」更深入,他可以瞭解「自性色」—真實的本質。只 有當你知道並明辨真實的本質時,然後你才會知道並不是腹部在上升和下降。你會瞭解「 上升」和「下降」只是一個名稱、慣用法或標籤,在上升和下降那個瞬間的腹部移動,有 暖、冷、熱、[15]硬的真實本質。 持續地觀照,你將得到第一觀智,也就是關於心和物質的智慧〔或稱名色智〕。成就 第一觀智時,心增强到某種程度,同樣地,信也發展到某種程度。當精進、念和定現起, 你可以看到真實的本質。當信、精進、念、定、慧等心的五根被完全地增强,只有在這時 候,你可以深觀心與物質〔名色觀智〕。因此,保持不斷地修習與增强五根,你的信與確 信就會愈來愈强。 當你以精進瞄準上升和下降的目標,你知道硬、緊、暖、移動和麻是「身體」,或稱 「色」;而觀照心是「名」。因此,你如實地知道上升和下降的真實本質。在心裏觀照腹 部的上升和下降是「施設」(pannatti),或稱「概念智」;知道上升和下降的移動、硬 、暖和緊是「勝義」(paramattha),或稱「究竟智」。有一種智叫做「名色智」,或稱 心與物質的智。硬和緊的智屬於「色」,那是身體或物質的經驗。硬和緊的智是經驗苦諦 (dukkhasacca)。觀察目標的是「名」或心。因此,色是物質,名是心。 你觀照到上升和下降的瞬間,你知道真理。如此,就沒有無明。如果你在生起的瞬間 觀察它,你將知道真理,排除無明。在目標上升和下降的瞬間觀照它,因此,他無法否認 練習〔觀察〕上升和下降是真正的修習。唯有當一個人在生起的瞬間觀照,唯有那樣,他 才能知道究竟的真理。名色智是究竟真理的智慧,那是出世間真理的智慧。 當一個人透過練習而得到這種智慧時,這不像從書本、老師或透過推理想像所得到的 知識或智能。另一方面,透過閱讀和推理想像所得到的知識或智能,只是一個概念,是世 間的智能。當腹部的上升生起,並被觀照到時,在這一剎那知道究竟真理。這也取决於禪 修者有多貼近地觀看目標。我們根據視距才能辨別視覺的目標。例如,有一排螞蟻或白蟻 在地方爬行。如果有人從遠處看,他只能看到地上有一條線。如果他靠近一點看,目標變 得更清楚,他清楚地看到個別的每一隻。 當禪修者清楚地看到目標,以瞄準和精進觀照,就可以瞭解到腹部不是一個大的上升 ,知道[17]上升的現象包含2或3個步驟。他知道物質,即身體可以被看清楚。覺知到在腹 部上升的瞬間,有時是硬的,有時是緊的,有時是軟的。禪修者必須以瞄準和精進,一而 再地反復觀察生起的目標,直到禪修的目標變得愈來愈清楚。當觀照心非常貼近目標,他 知道目標的細節。 當你用正念觀照每一個上升和下降的目標,你是以瞄準的精進在觀照。心是平靜的, 心保持專注於目標,心是調伏的而不掉舉。那時候,你可以清楚地辨別真實的本質。你克 服粗重的煩惱,也克服微細的煩惱。當保持持續的正念,你積聚一顆清淨的善心。就在這 個瞬間,你得到一種看見心和物質現象〔即名色〕的真實本質的智慧。 當心是平靜的,清楚地看見上升和下降。你可以知道腹部的硬或軟,也能瞭解腹部的 上升和下降與空氣的吸入和呼出有關。「吸氣」引起「腹部上升」,「呼氣」引起「腹部 下降」。沒有吸氣與呼氣,腹部就不會上升或下降。有時沒有吸入,因此沒有腹部的上升 ;有時沒有呼出,因此沒有腹部的下降。 禪修者將瞭解「吸氣」是因,而「觀照腹部上升的移動」是果。同樣地,「呼氣」是 因,而「觀照腹部下降的移動」是果。禪修者瞭解到因和果的關係。他或她知道:有吸入 的動機時,空氣進入鼻孔;有呼出的動機時,空氣離開鼻孔。保持觀照心貼近目標。每個 活動皆出於心所作的動機。禪修者可以知道心和物質的真實真理,接著知道因和果的現象 。 當觀照心貼近上升和下降的目標,禪修者知道「腹部的上升」是物質,而「觀照上升 移動的心」是心理現象。「吸入的動機」是因,而「空氣進入鼻孔」是果。瞭解真實的因 與果,就是體悟究竟的真理。結果,禪修者克服無因的邪見。因與果的關係環環相扣。如 果沒有「吸入」,就沒有「腹部的上升」;如果沒有「呼出」,就沒有「腹部的下降」。 因此,當禪修者的心觀看著腹部,他或她知道:過去「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與「空氣的 吸入與呼出」有關,未來「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也因「空氣的吸入與呼出」而生起。沒有 人能控制腹部的上升和下降,沒有控制呼吸的創造神。禪修者克服「有我」的邪見。當禪 修者透過自己的練習,瞭解到心和物質的現象〔即名與色〕以及因和果關係時,他或她克 服「有我」或「有創造神」的邪見。這是透過自己的禪修練習而成就的智慧。 心和物質由於因和果而生起,它們並非一直保持不變。上升的硬和緊,也不是一直保持 不變。當上升消失,硬和緊也消失。禪修者知道目標自動地生起和消逝。當他辨別了目標 的生起和消逝時,他克服了憍慢,他確認了心與物質它們自己生起,沒有創造神,沒有靈 魂,沒有「我」的實體。然後,他瞭解到無常、苦、無我的真實本質。當信被發展到這個 階段,他對「事物不是隨著事物自己的意願而發生」有了完全的信心。當觀智成熟時,信 心也〔隨著〕成熟。 當一個人瞭解到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他克服了懶散,心是清新、警覺而活潑的。 舉例而言,當身體經歷痛或不愉悅的感受時,禪修者無疑地會因爲害怕疼痛而放棄。當禪 修老師鼓勵他或她更努力、耐心地用功時,遵循教導的禪修者最後可以克服不愉侻的感受 。這位禪修者覺得自己可以克服這個大的負擔,帶著禪修老師的鼓勵,接受挑戰,觀照目 標而亳無遺漏、毫不間斷。當練習〔的狀况〕良好時,所得的觀智會增長。 在這個觀智的階段,禪修者可以觀照到目標的迅速生起與消逝。他經驗到明亮的光、 喜悅、滿意和至樂。禪修者在這個階段克服種種煩惱,經驗到獨特的法,那種愉悅遠勝於 世間其它任何感官的愉悅。由於强烈的信與確信之發展,對禪修者來說,繼續禪修似乎很 容易。 觀智指成就第一觀名色、第二觀因果、第三觀見目標的生起與消逝。目標不斷地生起 、消逝,舊的目標快速地引生新的目標。在這一點,禪修者經驗到極喜、輕安、甚深的心 樂和身樂。在這個階段,禪修者經驗到比天界的欲樂更殊勝的樂。這是有美好經驗的獨特 階段。佛陀說爲了達到這個階段,禪修者必須到一個遠離塵囂、遠離都市生活、安靜而無 人打擾的地方。然後,觀照禪修的目標直到成就禪那(jhānasamathajhāna)。 有二種禪那:也就是奢摩他禪那和毗婆舍那禪那(vipassanājhāna)。奢摩他禪那 由觀察單一目標而獲得,毗婆舍那禪那[21]則由觀察心和物質現象〔名色〕、瞭解因和果 ,以及體證無常、苦、無我而獲得。當他以平靜而和平的心觀察現前生起的目標,可以獲 得毗婆舍那禪那。他必須努力地觀察現前生起的目標。 心不被貪、瞋、痴所擾動。當心專注,心是平靜而和平的。觀照心辨別心和物質現象 的生起與消逝。禪修的目標在這一瞬間生起,並在下一瞬間消失。當他看到目標的生起、 消逝時,得到比天界欲樂更殊勝的甚深平靜、喜悅和輕安。這種振奮向上的心在心理上和 生理上都非常舒服。 五、慚和愧 心變得如此和平。這樣的善心已經發展到一個特別的層次。在成就生滅智—看到所有 現象生起又消逝—這個層次所得到的樂是獨特的。當心缺乏控制,會受到因疏忽於做某善 行而生起的遺憾和後悔所燃燒。當心受煩惱所燃燒,身、心二者都是粗重的。在剛開始修 習時,禪修者是正直、有效率和熟練的。他對過去所犯的錯誤和邪行坦誠無欺。他誠實, 心美麗,信也發展到一個特別的層次。 在這個階段發展了慚和愧。有透過語言、身體和心[所展現]的慚,有因爲做出錯誤行 爲而感到的慚和愧。他害怕別人會知道他所作的錯事,因此,對於做惡,內心充滿了羞慚 與愧畏。當他成就生滅智—所有現象的生起和消逝—,他的心是美麗的,並發展了强烈的 信。當信與確信被發展,心變得勇敢而充滿活力,並約束心它自己遠離邪惡的事物。 在生滅智這個階段,不須費力就能善巧地觀照。在觀照的每個當下,禪修者將瞭解到 生起與消逝的本質。甚至每個個別的活動或身體的移動,可以在它生起與消逝時,就自動 被清楚地觀照到。成就看到目標的生起和消逝這個層次的智能,就像成就不死的甘露法。 在這個階段可以成就甚深的喜悅和輕安。 佛陀贊揚生滅智這個層次是美心所(sobhanacetasika)。如果禪修者向前進持練習, 他或她確定可以在這一生到達涅盤(nibb?na)。 人終其一生,必須正直並老實地修習。在他成就生滅智的觀智之前,必須經歷許多疼 、痛、麻、種種難以承受的狀况、沮喪、失望和氣餒。直到他到達這個層次之前,他從未 在禪修中嘗到內在的和平。 在生滅智這個層次,他熟練於觀照目標。心是善巧、警覺、銳利又精准的。這樣的禪 修者也極爲誠實。如果他希望[23]能更進一步,他必須持續練習而不懈怠。他必定就在這 一生到達涅盤的至樂。這類禪修者在到達生滅智的階段之後,具備真正的信和正精進等要 素。 由於他在練習中所得到的親身經驗,他可以接受這是真正的道路。在這個階段他或 許有病,但他的心是清新而活潑的。舊有的疾病被克服。他不隱瞞自己所犯的錯誤,也不 會假裝誠實。在這個層次的觀智,他非常努力用功。他的精進既不懈怠,也不過多。他的 精進不會减退,相反的,他的精進愈來愈升進,並衝力十足。如果他以信心和精進繼續禪 修,必然就在這一生到達涅盤的至樂。 所得的生滅觀智,導向成就不死,這是極喜、輕安、身樂和心樂的甚深本質。這種甚 深的快樂超越天界衆生的世間層次。在禪修中,禪修者必須讓心和信增强。觀照所有生起 的好的感受或不好的感受。當它們生起時,要觀照心的狀態。用正精進直接瞄準目標,觀 照並知道所有這些目標。不論在身或心生起什麽,都要觀照它。 我們在家的時候,生活奢華而舒適。當我們來到禪修中心,我們把這些舒適留在家裏 ,减少睡眠時間,飲食適量。當我們修習時,我們將達到[24]比天界樂更殊勝的至樂。如 果我們把這些舒適留在家裏,那麽修習會更具意義。我們修習而得的法樂,勝過世間的欲 樂好幾倍。修習不要懶散,努力用功直到經驗到涅盤的至樂。激勵心的活力。禪修者會在 修習中得到過去未曾經驗過的特殊經驗。 如果你沒有法的知識,可能誤以爲自己已經到達聖者(ariya)的階段。這是修習中 的巨大障礙,將無法再有任何的進步。即使一個人有法的知識,因爲在修習中有特別或極 好的經驗,他對好的修習有微細的執著。這是一種極微妙的執著,它不是對世間粗重欲樂 的執著,而是對好的禪修練習的執著。禪修者必須小心!如果你執著於好的經驗,那麽將 無法再進步,也不能到達涅盤。 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必須平衡。如果這五根不平衡,對於做邪惡事又沒有慚或 愧,那麽就必須再多加修習。如果得到好的經驗,必須觀照「好的、好的」。如果你覺得 快樂,就觀照「快樂、快樂」。如果覺得冷,就觀照「冷、冷」。舒適,就觀照「舒適、 舒適」。[25]喜歡,就觀照「喜歡、喜歡」。正在享受,就觀照「正在享受、正在享受」 。 因此,以這個方式,禪修者可以克服達到生滅智階段時對愉悅感受的執著。如果克服 了對禪修中好的感受的這類執著,那麽就可以在禪修上更向前邁進。不要執著於法樂,要 超越這個層次的觀智體驗。好的禪修經驗不是你的目標,到達涅盤才是你的目標。放棄練 習中所得到的好感受,並在禪修練習中更向前邁進。 如果禪修者以《大念處經》(Mahāsatipa??hānaSutta)爲基礎練習禪修,他將知道 離苦之道,他對三寶有真實而正確的信,「有我」的邪見被消除,他可以投生於善趣。我 希望所有的禪修者努力用功,因爲禪修者有這個難得的機會,應該依據佛陀的教導修習, 並得到真正的和平與快樂。我鼓勵所有禪修者要修習戒,藉由練習四念處培育定力並修得 智慧。四念處可以確保禪修者在這一生從苦解脫! 善哉!善哉!善哉! 本文引用地址: http://free.yes81.net/Mahasi/view-5777.html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94.2 ※ 編輯: Crazyfire 來自: 61.230.53.145 (02/18 11:38)
yggdrasils:皈依 頂禮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123.192.3.116 02/18 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