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寒山拾得頌》深義 空海(惟傳)法師講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aEBeGb-194 寒山僧踪
【寒山拾得頌】歌詞是開悟者所寫出來的,裡面的含意很深、很深!大家慢慢吟詠,又能 夠體會其中深義,處處都會開悟、見法。欣賞中國高僧大德的智慧,都有禪宗的禪味、精 髓,但是現在禪門已經衰敗了。 夜客訪禪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空不異色不異空。 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鳴鐘聲聲苦樂皆隨風,君莫要逐雲追夢。 拾得落紅葉葉來去多從容,君何須尋覓僧蹤。 如果大家有宗派之分、南北傳之分,南傳的人會瞧不起北傳的人,就分享不到寒山、 拾得兩位高僧大德所寫的,這一首【寒山拾得頌】歌詞的精華與智慧,其中蘊含著禪宗的 精髓、禪宗的精華。如果我們緊抱著某一個宗派一門深入,這歌詞裡面活生生的佛法,聲 聲都在喚醒我們,眾生還是體會不到。如果你有地理區域的分別,認為是中國人的,我們 不是中國人,又會區別出來,這些智慧又沒辦法分享到。 所以,我們學佛要來到超越宗派、超越宗教。大家都是為解脫而來,在空海的心目中 ,沒有宗派、沒有宗教之分,只要在人世間真實存在的人物,所展現出來的智慧是實在的 、對眾生有益的,空海就會跟大家分享,在過去一、二年來,所講述的課程都是包括古今 中外的智慧者,對人類有貢獻的智慧、法寶。只要我們知道,也都會跟眾生分享。佛陀講 經說法也是一樣,對眾生有益助的,而且是事實的,他就會講;對眾生沒有益助的、不是 事實的,佛陀他不會講。 寒山、拾得是兩位比丘的名字。顧名思義,拾得就是撿來的,出家人在寒山這個地方 撿到兩個小孩子,於是就取名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他們本來都是孤兒,但是不管他 們的出身如何,卻是在佛門裡面非常精進用功。因為很腳踏實地認真修行-聞、思、修、 證,到後來開悟了、智慧眼打開了。當然,有人認為寒山、拾得是菩薩轉世,這個說法我 們予以保留。回溯到歷史上的人、事、物考證上,是真正有記載過這兩個人,至於是什麼 菩薩轉世,我們都予以保留,因為這些說法跟他們的體悟關係不大,最重要的是他們所體 悟的內容。 「夜客訪禪登巒峰」的「夜客」,是指無明眾生,《三寶歌》形容世間是一個娑婆世 界黑暗、暗淡無光,就像一般人沒有接觸「解脫道」,不知道解脫之路往哪裡走。雖然有 太陽的照射,但還是看不到解脫之路。眾生處在無明的世界,處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佛陀 點亮黑暗中的燈塔,讓眾生能夠從暗淡的世界,走向解脫光明之路。「夜」是形容娑婆世 界,眾生處在無明苦海世界裡面,「夜客」就是一般的眾生,包括你、我、他。 如果你 還在尋尋覓覓,還沒有來到解脫自在,都算是「夜客」裡的一份子。 「訪禪」尋師訪道為參禪,「訪」是大江南北、天南地北,到處去找尋要拜名師,要學佛 、學解脫,於是一直到處尋尋覓覓找尋解脫之路,叫做「訪禪」,找尋真理、找尋解脫之 路。「登巒峰」因為眾生要尋師、訪道、參禪,所以像唐三藏這樣跋山涉水,然後用生命 去求法,不只是「登巒峰」,還要「八千里路雲和月」,經過西域到印度去留學。「登巒 峰」是在敘述眾生尋尋覓覓上山下海,就是要找尋解脫。「巒峰」包括非常深奧的法海, 尋尋覓覓進入了佛門,或是進入宗教修行之門,這裡有一個山頭、那裡也有一個山頭…, 有很多的山頭,這個山頭沒有找到,就越過另一個山頭,再不斷的找尋。「登巒峰」就指 各大山頭之間。 「山間只一片霧朦朧」還是尋訪不到。在娑婆世界一直尋尋覓覓找解脫之路,或是在各各 宗教團體尋找解脫之路,但都只是看到一片霧朦朧,「奇怪!每一位法師都在講自己的法 門很好,每一個宗派也講自己的法最究竟,但是這個法門怎麼跟那個法門不一樣,彼此又 在那裡批來批去…」結果在佛法大海裡面薰習幾年之後,還是茫茫然、失去了方向。引導 的人推崇自己的法門最好、最好,但是問他邁向解脫要多久?卻是要三大阿僧衹劫! 我們有一位學員心得分享說過他以前接觸宗教信仰,一位很強調唸佛的人告訴他說:「你 這麼有道心、這麼有信心,以後不管怎麼樣,在你往生的時候,我一定設法把你送到西天 去的…」。這位學員講到他以前就是一直在尋師訪道,結果後來引導他的法師先他往生, 當那位法師病重之時,這一位學員還沒有接觸「解脫道」,就想說師父快要死了,就去問 問師父看有沒有更重要的交代,說:「師父啊!你是否還留一手沒有講的?不然你現在要 走了,我不知道以後要到哪裡找?我現在沒有信心,你要告訴我要怎麼到達西方,要給我 保證…」結果有一句話「鳥知將死、其鳴也哀」、「人知將死、其言也善」,這時候這位 法師就告訴他說:「對不起!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往哪裡走?我沒辦法幫助你!」這位法師 是真的這樣跟這位學員回答。 因為講、講、講到後來,他一樣也是「霧朦朧」。所以,很多宗教、宗派都會講出一套解 脫之路,或是認為他們的法門才是最好、最究竟,但是一問及引導之人要多久才能夠解脫 ?如果是回答「三大阿僧衹劫」,表示他現在還沒有到達,還是處在無明的世界,處在朦 朦朧朧的世界,還是不清不楚。假如你自己都還不清不楚,怎麼引導眾生呢?因此,前面 這兩句都是在敘述尋師訪道為參禪的眾生,在茫茫大海裡面一直在尋尋覓覓,還是看不清 楚解脫之路,因此「山間只是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是解脫者感嘆眾生為什麼生起「心念浮動」、很多的打妄想?甚 至構築一個夢幻世界。一般眾生在構築夢幻世界,很多修行人還是一樣在構築夢幻世界。 因為眾生看不透「水月鏡花」,這裏是一個形容詞,就像你要在水中撈月,要在鏡裡面尋 找那些花,但是你能夠得到那些花嗎?眾生不容易看清實相,被幻象迷惑住了。你看到是 水裡面的月,看到是鏡裡面的花,它是一個緣起的幻象,但是眾生看不透,結果一直在那 裡追逐、追逐,而不知道所追逐的,是一直要在水中去撈那個月,在海裡面要開鑿一條河 流,一直在鏡裡面要去得到那些花。 這些是在透析世間的實相,但是一般眾生看不透、看不懂,結果被水中月、鏡中花騙得神 魂顛倒,被一些甜言蜜語就牽引著鼻子走,心被外境牽引著走,你就在那裡「心念浮動」 。看到一些幻象,卻看不到實相,看不到真正的月亮,看不到真正的花。一部經典文字出 來之後,就一直在水中月、鏡中花裡面一直鑽研,而看不到真正的花,看不到真正的月亮 。 有一位善知識跟我們引導月亮、指引月亮,就把目標鎖定在善知識的手指上面,看不到真 正的月,叫做「見指不見月」。「月」講的是真理實相,真正的花、真正的月是真理實相 ,但是眾生都一直迷止在水中月、鏡中花。 看到這些幻象之後,眾生「心念浮動」,就在那裡起貪!水中月就好像水中的寶,看 到那裡好像有很多的珍寶、很多的名利,就一直在水中要撈那些月,就在滾滾紅塵裡面一 直在追名逐利,叫做「水中撈月」。看不透實相,於是構築一個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心 念因此而浮動。如果了悟真裡實相之後,就會來到如如不動、遠離顛倒夢想。 「水月鏡花」是一個顛倒夢想的世界,開悟者繼續告訴我們要看清實相,「空不異色,色 不異空」含意很深!如果能夠真正了悟其中含意,就不會顛倒夢想,而遠離顛倒夢想的世 界。問題是要了悟「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否則這一句頂多 只是成為標語。大家會唸、會背《心經》,就是體悟不到。所以,佛陀為了讓眾生了解「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水月鏡花」,以及看透實相,要講經說法幾十年。我們所有的 聞思就是讓大家看透「水月鏡花」,讓大家了悟什麼叫做「空」跟「色」。 「色」就是現象界的一切,包括任何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要去透視一切的人、事、物 跟「空」的關係。在「阿含解脫道」課程,有講到現象界的一切是來自於「空」,以「空 」為背景、以「空」為舞台,然後又回歸到「空」,含意都很深!不要這樣讀過一遍,就 以為沒什麼。如果真正好好去體悟,能夠讓你了悟真理實相,讓你遠離顛倒夢想。《心經 》的境界非常高,當然現在只是一個解釋,如果要透視、詳細了解,什麼方法最快?請看 「阿含解脫道次第」84片光碟,把「三無漏學」好好深入去看,就能夠了解。 當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會處處見法、開悟了。開悟的時候,「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 通」表示已經有見法。以前一直要找彼岸,以為彼岸是在他方世界,以為淨土是在他方世 界,於是心都一直向外、向遙遠的未來、向他方世界,向遙遠、遙遠的未來在找尋。但是 有一天,當你了悟之後,「回眸」回過來發現,一直在尋尋覓覓的彼岸,竟然就在此岸、 就在這裡、就在當下。「回眸」代表一個人的開悟、見法。本來心都向外看,有一天當你 停下來、靜下來,好好看清眼前的一切,這時候「靈犀不過一點通」,那一種「言語道斷 」的體悟,當下只要跟你一點、跟你一提,處處都見法、處處都開悟,這時候你處處都會 心微笑。因為你打開了智慧眼、打開了法眼,知道淨土在哪裡了,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 知道彼岸在哪裡。 這時候,一樣會深深體會「天地有醍醐在其中」,都是開悟者所敘述的境界,你以前看不 到什麼,認為花草有什麼特殊、有什麼奇怪,沒什麼啊!踐踏在土地上,也認為它們沒有 生命,是因為沒有打開法眼、你看不到。天地包括「空」,虛空的「空」。一般眾生以為 虛空沒有什麼,科學家、天文學家的虛空也是一樣,雖然有發現到一些微妙,但還是不容 易體會到「醍醐」。佛教有一句話「『空』能夠生妙有」,「空」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 頭腦裡面一個抽象概念的頑空。 「『空』能生妙有」是指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寒山拾得頌】是以「天地」來形容,在 無邊無際的虛空裡面「有醍醐在其中」,虛空不是頑空,更不是斷滅空。一般眾生沒辦法 理解,一提到「空」,就懼怕啊!認為「空無一物,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所以, 很多人都很懼怕「空」,對「空」沒有正確的了解,而開悟者告訴我們,在「空」裡面有 「醍醐」。因為有「醍醐」,因此能夠生妙有,這都是在敘述「大地風雲經」,敘述法界 的奧妙。老子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慢慢體悟「天地」就 是老子所講的「道」,「有醍醐在其中」,因此能夠生妙有。佛教所講的「生妙有」,就 是老子所講的「生萬物」,整個都是法界的緣起甚深,非常深奧啊! 前面兩句是開悟體會,慢慢再去現觀「大地風雲經」,看看整個法界所跟我們啟示之後, 你就會臣服啊!會讚嘆啊!「醍醐」很奧妙啊!「天地有醍醐在其中」。所以,不要落入 斷滅空,不要落入頑空,法界大自然是非常深奧的,你、我、他都是天地的「醍醐」慢慢 醞釀出來。如果你能夠見法,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這時候對現象界的一切生、滅、變、 異,就能夠很清楚體悟,包括世間的種種苦樂在內。 「寒山鳴鐘聲聲苦樂皆隨風」寒山的鐘聲,每一聲都在喚醒人類醒過來吧!醒過來吧!清 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鐘聲是喚醒大家醒過來,都是在當下協助大家醒過來。除了醒過來之 外,要溶入「無常法流」裡面,讓每一響鐘聲能夠穿流而過、穿流而過,真的活在當下, 心與空相應,一聲一聲的鐘聲會穿流而過。 世間的「苦樂皆隨風」,包括別人謾罵我們、攻擊我們、批評我們,也一樣讓它隨風而飄 ,不會中箭、不會起瞋。眾生是在宣說無常法流,如果我們能夠體悟到「空」,體悟到「 無常法印」,人家的批判、人家的攻擊,這些一樣就像一陣風吹拂而過,你不會抓取、不 會起瞋。一般眾生就是沒辦法讓它穿流而過,別人批評你、責罵你一句話,馬上「中箭落 馬」,沒辦法讓它像風這樣穿流而過。 但是,每一響鐘聲都在喚醒你,鐘聲一叩之後,嗡、嗡、嗡…過去啦!都在告訴我們、都 在講經說法,問題是眾生沒辦法真正體會。所以,一個逆境或是一句逆耳的聲音,就讓你 深陷在苦海;一句誇讚或是一個順境,就讓你忘了「我是誰」,於是成為境界的奴隸,這 些現象就是眾生沒有了悟實相,沒有體悟「無常」,沒有體悟「緣起」,沒辦法讓那些苦 樂的境界隨風飄,就在貪與瞋的世界打滾浮沈。如果能夠了悟實相,世間的順境也是在講 經說法,逆境也是在講經說法,不管是順境、逆境,你都能夠坐在「無常」的法流,處處 見法,而且在動態之中,能夠維持一個平衡。 要能夠來到這種境界,一定要有相當的開悟,還有相當的定力。比如你在海邊衝浪,要順 著浪起浪落,你要隨順著它,但是要保持相當的平衡力,我們禪修就是要讓大家清醒明覺 活在當下,就是要學習定力。如果沒有定力,雖說「聲聲苦樂皆隨風」,我知道、我知道 啊!問題是境界一來,馬上又栽下去了。沒有定力,是沒辦法在大風大浪之中,維持一個 動態的平衡,很快就被淹沒掉了。 所以,我們學佛縱使懂得了多深的佛法,佛學知識懂得再多,藏經再看多幾遍,假如禁不 起境界的考驗歷練,一樣啦!所學都只是一些抽象的觀念知見。這裡所講的都是實修實證 ,告訴我們要處處去見法,而且都要能夠真正做到,不管順境、逆境,都能夠維持一個很 坦然的心境。 「君莫要逐雲追夢」這一句話又是很強的一棒喚醒大家,因為寒山、拾得他們看到世間很 多的學佛者、很多的宗教師,是在構築一個夢幻世界,讓眾生一直在追那些雲、追那些夢 。當我們沒有了解實相的時候,就會不斷在「逐雲追夢」,在【阿含解脫次第】課程有講 到修行人也是在構築夢幻世界,就是在喚醒大家不要去「逐雲追夢」。問題是,沒有下過 很多工夫,就是體悟不到這一句話。因為當我們在「逐雲追夢」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 不知不覺、不以為然,問題就在這裡。 當一個人在「逐雲追夢」的時候,他會很肯定、很篤定,認為這樣是正確的、是對的。如 果因緣不成熟,你跟他點醒說他是在「逐雲追夢」,他也不以為然,認為「我就是要一門 深入啊!我就是要…」因緣不成熟、苦吃得不夠的時候,一樣會繼續「逐雲追夢」。所以 ,寒山、拾得喚醒大家要醒過來啦!了悟真理實相,活在每一個當下,不要去追逐夢幻世 界。這是一句很強的一棒,也是很由衷的喚醒大家,醒過來!醒過來!了悟真理實相,就 能夠來到涅槃的寂靜世界,就能夠來到彼岸的世界,所以請大家不要去「逐雲追夢」。 不要很篤定的認為我們自己沒有在「逐雲追夢」,這樣又會錯失掉反省的機緣。寒山、拾 得在喚醒我們,警惕自己是否在「逐雲追夢」。如果我們沒有在「逐雲追夢」,早就應該 解脫自在,早就逐漸的見法,越來越安心越自在了。如果學佛修行已經超過五年、十年以 上,還沒有來到安心自在,要反觀自己是不是在「逐雲追夢」呢?如果有這樣的深切反省 、這樣的覺醒,你就會踩剎車,然後重新檢討、重新反省,這樣就好辦啦! 「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這裡是使用他們的名字,「拾得」是一個人名,剛好是撿來 的。「拾得落紅」就是撿起樹葉,楓樹在秋天、冬天的時候,葉子會變紅、飄落下來。那 些樹葉從嫩葉,然後轉為綠色、然後黃色、紅色,於是飄落下來,每一片樹葉都有生、滅 、變、異。就算飄落下來,也是有一份飄落的美,裡面含有詩情畫意。一般看到「拾得落 紅」,看到生、滅、變、異,都會想到是壞的、負面的、不好的。看到「無常」現象展現 的時候,就會聯想起秋天的蕭瑟、冬天的凄涼,會興起哀嘆、哀傷的感觸。 由於內心抗拒「無常」,來到山中看到楓紅落葉飄落下來,就興起一種哀凄感,感嘆「啊 !真是無常!世間是苦海啊!我要到另外一個樹葉不會掉落下來的地方…」不希望見到「 無常」的展現。但是這裡士在喚醒我們,法界大自然的「無常」運轉,包括一片落葉,一 樣有生、住、異、滅的一個正常運轉軌道,你不讓它「生」,它也一樣會生,當春天來臨 的時候它就「生」。到秋天、冬天的季節,你不讓它落,它也一樣照常會落。你認為「生 」是好,看到新鮮的綠葉才漂亮,看到落葉就覺得不好,「好」跟「不好」是人類貼上去 的。 現在講一個比喻,現象界很多都是一樣。就像一般在家人,家裡誕生小孩就覺得好高興, 說「喔!我要做爸爸了,我要做媽媽了,我要做奶奶了…」看到誕生,就很歡喜。萬一家 裡發生親人死亡,就是悲傷、悲慘、凄慘啊!但是我們看看整個法界大自然,所展現的生 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有一個很規律的運轉。一片樹葉要生成、要長成,到要變黃、變紅 、飄落…,都是很從容,不因為你的持咒、加持、灌頂,樹葉就不掉落下來。所以,法界 大自然一樣都是不斷在流動變化。「從容」的裡面含有中性的意味,「中性」是空海補充 上去的,要體會到「中性」的意涵。無常法流、無常法印是「中性」的,這樣才能夠「從 容」面對「無常」變化。 如果這一句話聽得懂,你就開悟了。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無常變化,能夠從容應對 ,一定要有相當的體悟,體會「無常」是中性的,心境才能夠來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 」不是木頭人,不是沒有覺受,家人突然遭受病故意外,一般人就是在那裡呼天搶地、啼 哭哀嚎,如果你有見法、身心穩定、了解實相,家人突然遭到變故,一樣會冷靜理智、從 容處理。該怎麼處裡,就會怎麼處裡,會用慈悲心、寂靜的心來處理,裡面是含有智慧的 。一般眾生遇到喜事,一樣是衝動、衝動,忘了「喜」背後的副作用,忘了「喜」背後的 纏縛。所以,眾生在面對「無常」的時候,很難從容面對。 「君何須尋覓僧蹤」一般眾生在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是需要善知識協助我們成長,引導 我們見法、開悟,學習的過程是相當需要的。但是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看到活生生的 佛法,就會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異依止」,不會一直迷止在「見指不見月」的偶 像崇拜上,或是一直緊跟著某某大師的屁股後面,追逐了十年、廿年,還以我的大師是某 某很有名的大師為榮。 如果真正了悟活生生的佛法,都是在大自然一切境界之中,一切的人、事、物裡面,一樣 不會依人不依法。這一句話一樣喚醒我們要看到活生生佛法,都是在現象界裡面見法,不 是在經典文字堆裡面見法。法不是在某個人的身上,而是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在現象界的 一切裡面都有。如果能夠真正開悟、見到活生生的佛法,你一樣會來到「自依止、法界依 止」的境界。 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問題是有的人看到「君何必尋覓僧蹤」,認為我們只要「自依 止」,只要依靠自己就好了,不用去跟人家學習。當你有這樣一個念頭之後,又容易長養 很多很多的「我慢」,有時候是因為我們的頭低不下來、腰彎不下來,不願意虛心向人家 學習,然後去找出這一句話當作藉口,認為寒山、拾得他們說不要去「尋覓僧蹤」,所以 我沒必要向任何人學習,還在跟人家學習是還差得很遠。又背著一把劍在砍別人,辯稱「 我們要自依止啊!為什麼要去皈依?為什麼要舉辦那些皈依?那沒用啊!…」。 一方面要回來反省檢討自己,我們真的來到開悟了嗎?我們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了嗎?我 們清清楚楚了悟真理實相、了悟解脫道了嗎?如果在還沒有真正見法、了悟解脫道之前, 就認為不需要尋覓僧蹤,不需要去向善知識學習,靠我自己就好…。這裡面很容易被我們 自己的「我慢」,被我們錯誤的意識、判斷所誤導,裡面在透露一個很強的「我慢」,而 我們自己不知道。 所以,在還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之前,我們是需要虛心的學習, 要先學會當學生,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寒山拾得頌】所講的境界非常高,也是很實際 ,相當好!問題是真正要能夠做到「聲聲苦樂皆隨風」,很從容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 的變遷,是到達解脫者的境界,貪、瞋、痴、我慢,包括無明,都消失都止息。能夠來到 這樣的境界,當然不錯!遇有這樣的功力,就不需要再追尋僧蹤,因為你已經大徹大悟、 大自在,不需要啦! 如果還沒有到達這樣的境界,我們就要虛心的學習,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我們的頭低不 下來、腰彎不下來,真正的善知識不會現前。因為就算他現前,也會被你排斥掉,我們要 認真虛心學習、身心柔軟,一步一腳印的聞、思、修、証,會很快!將來透過聞、思、修 、証之後,就能夠跟這些高僧大德同遊涅槃路,祝各位早日解脫自在! -- 如果知道一切事物都有不確定性,自然就能放下。 只要你還會去挑剔別人,看別人臉黑的話,要知道,你所看到的是你自己的心靈。 修行如果不是用來隨時反觀自己身、口、意的衝動與我慢;反觀諸結縛而斷結, 不管如何地勇猛精進,那都還是在世間法裡面繞。 空海法師-解脫道的心法 http://chiuhjen01239610.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9573.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6.225.253
zippy:ㄧ段寒山拾得頌不過十句,可以解釋延伸這麼多XDD 05/25 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