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8<------------------------------------ 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14至15頁。 林中治:《楞嚴經之觀音法門》,民國87年11月,初版二刷,台灣 ,大圓出版社 禪宗裡頭有一個公案,大意是這樣子:有兩個人,其中一個正在睡 覺,另外一個在搗衣,(古人洗衣服,因為有的衣服很厚扭不動,所以 用木棒拍打,就叫「搗衣」),正在睡覺的這一個人雖然聽到搗衣聲, 但是並不做搗衣想,只聽到「啪!啪!啪!」的聲音,後來這個聲音把 他吵醒了,那人醒來一看,才曉得原來有人在搗衣。這個公案各位可要 好好的參喔!為什麼我們要修「觀音法門」?「觀音法門」就是教我們 從聞性與聲音之中,去觀察所呈現兩層生命的現象:一個人在睡覺的時 候不會起分別心,以聞性而言,那就是第一層生命現象的呈現!可是偏 偏我們凡夫眾生顛倒,不能體悟,如果是善根利智的人,也許聽到這個 聲音,能悟的當下就悟了:「奇怪啊!那個人在搗衣,我為什麼只聽到 聲音,並不曉得他在搗衣?」 搗衣聲是第一層境界的呈現,但是當你知道是在搗衣,糟糕!馬上 轉入了第二層生命的現象;如果你只聽到聲音但不做搗衣想,則是屬於 聲音本身和聞性的境界,那才是第一層的生命現象。 第一層生命的現象是清淨、解脫、自在、光明的,為什麼呢?如果 我們在睡覺的時候只聽到聲音境界,你定力夠,「觀音法門」也修得很 好,只要進入這樣子的境界,各位想想看,這裡面還會不會有煩惱?沒 有!但是當你醒過來一看,哦!原來是有一個人正在搗衣,才會把我吵 醒了,這一下子煩惱來了,於是便落入第二層的生命現象。因此,我們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擺脫第二層的現象以及分別心加諸於我們的心理情 緒,並且將它們轉到第一層生命現象之中。 ------------------------8<------------------------------------ 靜坐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在指文中的第一層生命現象 。(但這類現象,初級的禪定程度就能作到了,甚至可能還未必到禪定 的狀態,就能作到這點了。) 有覺知心,無分別心。不過論那個狀態還是屬於第六意識的心理狀 態。 當然了,世親的《唯識三十論頌》:「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裡解釋為「五 無心位」:眠熟、悶絕、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這些狀態,「令前六 識,皆不現行」。)也就是這五種狀態是不會有前六識的。 但許多論師認為滅盡定時還有個細心,只是這細心究竟是六識、七 心還是八識,就各持其論點了。 我在讀唯識書籍時,曾看過印順法師寫了一篇文章,內容大致是與 那篇文章的內容極為相似,提供網址,讓有興趣的人去看: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04/yinshun04-08.html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0.43 (07/26 13:25)
noonee:我純粹個人有個小想法 如果只是辨識到是擣衣聲 07/26 13:48
noonee:也無不可 因為這只是更認清了聲音發生的原因 07/26 13:48
noonee:真正會造成煩惱的 是當認識到這是擣衣聲之後再產生的 07/26 13:49
noonee:怨懟之心 如果只是停留在知道是擣衣聲的程度 不也不會 07/26 13:50
noonee:有什麼煩惱嗎? 07/26 13:50
聽到聲音,是耳識依於耳根對聲塵的察覺作用。(依《成實論》的 認識論順序:色→識,但只有覺知色塵,而還沒有分別。) 再分辨出是搗衣聲,已是更深入的分別作用了,進一步可能會引發 後續效應。(依《成實論》的認識論順序:色→識,除了覺知色塵外, 已有分別了。) 這段的推文我有更改一些,主要是我誤以為《成實論》說的識蘊是 只有覺知,而沒有分辨的功能,而實際上是有分辨的功能的。 可參考這篇文章,陳世賢:《成實論》 之認識理論研究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0.43 (07/26 14:03)
noonee:對啊 我想討論的是 如果只是停留在識 似乎也無不可? 07/26 14:05
雖然都是識蘊,但只單純聽到聲音,還沒有念頭出現。 而再分辨出是什麼聲音(搗衣聲),已是有念頭出現了。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0.43 (07/26 14:13)
noonee:可是這時候不是只辨識出聲音嗎?沒有情緒的嗎? 07/26 14:15
noonee:等到 想 的時候才有情緒啊 07/26 14:15
noonee:而且 如果隨時都只處在受的程度 要怎麼過生活呢? 07/26 14:19
《成實論》對色識想受行的意義解釋,我記得是不太一樣的,有空 再來找找資料。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0.43 (07/26 14:23)
noonee:謝謝 07/26 14:23
noonee:對了 上面寫錯 只停留在色的程度 沒能辨識出現實 07/26 14:24
noonee:那要怎麼過生活? 07/26 14:24
熟睡無夢時、意識極度昏迷的狀態、生於無想天當無想天人、入無 想定或入滅盡定。(這是前六識沒有的狀態。) 有覺知心,無分別心(但不能說是只有色蘊。應該說已到了識蘊的 覺知階段了,但沒有繼續區別其所覺知到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了。)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5.81 (07/26 18:30) 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文章: 陳世賢:《成實論》 之認識理論研究 -----------------------------8<------------------------------- 從「色」、「識」、「想」、「受」到「行」的一系列心理過程, 《成實論》是這樣講述的: 五陰者,眼色為色陰,依此生識;能取前色,是名識陰;即時心生 男女怨親等想,名為想陰;若分別知怨親中人生三種受,是名受陰;是 三受中生三種煩惱,是名行陰。以此事起受身因緣,名五受陰。 由上述可知,「識」仍停留在純粹的認知活動階段上,從「想」開 始,則滲入主觀的好惡分別,激發歡喜、憂慮或中性的感受,隨之以意 志的願求而生起貪著、瞋恚、愚癡等煩惱。這是未經修持之凡夫的完整 心路歷程。認識後續的心理活動,是不斷地向煩惱驅進。《成實論》此 處非常明確的把煩惱與行陰聯繫起來,煩惱可說是人生苦迫的原因。凡 夫的認識活動,就《成實論》看來,實是轉向苦因的楔引。 -----------------------------8<-------------------------------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5.81 (07/26 19:00)
noonee:感謝你提供的資料 所以你對於這樣的看法的意見呢? 07/26 19:03
noonee:如果只停留在識蘊 07/26 19:04
很難想像如何過生活…… 但如果熟悉如何進入這類狀態的話,禪定功夫應該不差,樂禪支所 引發的樂受效果,在下坐後仍能維持一段時間,因此在這段時間中,心 裡仍是能夠如如不動,這樣子即使在日常生活裡,仍是沒什麼煩惱的。 (一般的禪定只能暫時克制煩惱不生,但並非斷絕煩惱。)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5.81 (07/26 19:27) -------------------------8<------------------------------ 以下摘自《中華仙學養生全書》(上)第415頁: 第二十四章 中字直指 《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識得這中,即是聖賢仙 佛種子。否則修道無地,一舉足而即落魔坑。中者何?玄關是也。《參 同》云:「運移不失中」,「浮遊守規中」,皆指此也。陶仙云,「中 非四維上下之中,儒曰喜、怒、哀、樂之未發;道曰念頭不動處為玄牝 ;釋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本來面目,乃是真中也。「 中境妙自養己凝神,入室還丹,以至脫胎神化,無不在是。故初入道者 ,即要識得這中,乃有登進之路。在著文始天尊問道於太上曰:「修身 至要,載在何章?」太上曰:「在於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8<------------------------------ 以上內容摘自李涵虛:《道竅談》 這篇強調守中的重要性,這「中」指的是「喜怒哀樂之未發」(儒 家《中庸》的說法)、指的是「念頭不動處為玄牝」(道家的說法)、 指的是「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本來面目」(記得是佛教 禪宗的《六祖壇經》的說法)。 最後這篇提到初學者要了解這個要訣,因為從開始修道到成道的過 程裡,幾乎與這篇說的要訣都是有關聯性的。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5.81 (07/26 20:22)
noonee:感謝你提供這麼多資料 07/26 21:16
mgdesigner:這篇推 07/27 14:10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9.166 (11/30 09:34) ※ 編輯: ilanese (1.169.15.38), 09/11/2017 17: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