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隨喜~ 如《葛拉瑪經》所說。 另補充, 佛法中有【七法財】:「信、戒、慚、愧、聞、捨、慧。」 (《地藏菩薩本願經》提到一位財首菩薩,財首者以「信」為首) 在這一系列〈阿含經故事選〉有一則:022.貧窮的財主摩訶男,當中提到: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伽的大臣來見佛陀,告訴佛陀說:「真稀有啊,大德!此地的 財主彌伽羅,真是富有啊!」 「郁伽!彌伽羅長者怎麼個富有法?」 「大德!他擁有上億的黃金,白銀就更不計其數了。」 「郁伽!這些黃金、白銀,算得上完全是他實在的財富嗎?我不是說這些不是財富, 但是,郁伽!你所說的這些財富,是火、水、王、賊、怨敵、繼承者所共有的啊。郁伽! 只有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等七種財富,不會與火、水、王、賊、 怨敵、繼承者所共有。」” 《寶積經》:「云何聖財?謂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聞(能聞正教)、慚 (自分有慚)、愧(於人有愧)、捨(捨離一切而無染著)、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 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世親《百法明門論》裡之心所法,「信」為十一善心所之一) 但,信非盲信,羅睺羅法師長老於〈佛陀的啟示〉一書中述及: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毋寧說是盲信──上的。但是在佛教裡,重 點卻在「見」、知與瞭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巴利文佛典裡有一個字 saddha 梵文 作sraddha),一般都譯作「信」或「相信」。但是saddha 不是單純的「信」,而是由確 知而生之堅心。只是在通俗佛教以及在經典中的一般用法方面來說, saddha 確含有若干 「信」的成份。那是只對佛、法、僧的虔敬而言的。」 另外關於「疑」於佛典中列為「六根本煩惱」之一,是否“疑”就是“不信”而障礙 修行,此中之關聯節錄以下教授闡釋── 節錄自:《心類學》教授 雪歌仁波切 問:剛剛仁波切您說,信心所要更深入的話,勢必要有慧,要去思惟有很多問題。那 些問題,跟這裡的六根本煩惱的疑,有不一樣嗎? 答:六根本煩惱的疑,它的作用是「障礙修善」,要具備這個條件,才算是疑,並非 所有的疑都具備這種條件。再來,雖然疑,但心裡會有三種不同的情況,之前在 心類學分類的時候講過了。 疑,分三:一是偏向正確的、一是偏向錯誤的、一是剛好一半一半。偏向不正確 的部分,即此處所說的「疑」,屬於六根本煩惱。偏向正確的疑,則是平常我們 說,利根行者,因為疑而進入佛法,因為疑而開始修行。這種好的疑,有點像「 正住」,內心沒有偏見,能非常客觀的分析與評斷。因此,他愈學習,他的心就 愈靠近正確的方向,之後,即成伺察意,最後就能變成比量、現量等。 (末學註:《心類學》就是類似漢傳的法相宗對於心識心王、心所的分類,如《百法 明門論》提到的心法、心所有法,煩惱心所、善心所等,作定義分類的認識,幫助 修行,觀照調伏內心,特別是屬於煩惱的心識辨認出來,因為煩惱是一切造業、受 苦的根源;調伏內心的話,我們的心就能開展、擴大,進一步利益一切如母有情, 這就與發菩提心結合。藏傳佛教將這些法相對境、有境的分類定義認識學習,整合 至《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中,於三大寺的修學教程是基礎課程。)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16 (06/01 11:22)
hvariables:是不是疑不是由思考的內容來區分,疑一定會有掉舉, 06/01 12:12
cool810:這是一個過程。在廣論裡修習止觀就要修八斷行五背捨。 06/01 12:15
hvariables:掉舉讓心散亂不安無法定在目標上,但正思惟不會有掉舉. 06/01 12:15
hvariables:任何不善心都會有掉舉,善心則不會有掉舉, 06/01 12:16
hvariables:檢查一下心有沒有掉舉就知道是善心還是不善心. 06/01 12:16
cool810:沒錯,因此如理思惟作意很重要。廣論在道前基礎就有提到要 06/01 12:17
cool810:對治五蓋,而掉舉、昏沉在<奢摩他>章有細說,有機會再分享 06/01 12:18
cool810:奢摩他章裡有很詳細的修習次第過程,粗分掉舉、細分掉舉與 06/01 12:19
cool810:昏沉的交錯等,直到初禪前的近分定,這是修習止觀的基礎。 06/01 12:21
cool810:另外在心類學中對於根、境、識的認識與生起的內涵,其觀照 06/01 12:30
cool810:取捨等,都有作細膩的學習,長期看h大的發言比較專注在所 06/01 12:31
cool810:謂的原始佛教,而不知道其他的修學系統也有同樣的內涵基礎 06/01 12:31
cool810:以致容易產生誤解。 06/01 12:32
cool810:不過對於南傳的四念處法門末學也很讚嘆,個人特別相應於 06/01 12:40
cool810:阿姜念的身念處內觀法門。 06/01 12:40
hvariables:我的推文並沒有評論藏傳的內容,因為我對這不熟, 06/01 12:51
hvariables:單純在說明辨別是不是疑的方法. 06/01 12:51
cool810:隨喜分享~h大分享的方法很實用 06/01 12:56
cool810:在心類學中,「非量」有“再決知、顛倒知、疑、伺察意、顯 06/01 12:59
cool810:而未定知”等層次,其中每一項目的內涵又有不同的進程差別 06/01 13:00
cool810:,要達到真正的「量」解不是那麼容易。 06/01 13:01
cool810:另外此篇主要是回應如佛陀在《葛拉瑪經》所說,要有正住的 06/01 13:16
cool810:態度作觀察抉擇的疑,與五蓋中所說的疑蓋不盡然相同。 06/01 13:17
cool810: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對“疑”的釋義:「謂於諦(四聖 06/01 13:24
cool810:諦)猶豫為體,善品不生所依為業。」可供參考。當然對於四 06/01 13:26
cool810:聖諦若要如實知的現量現證,這中間要有一個修習的過程。 06/01 13:27
cool810:由於推文提到止觀,要特別注意一點,外道也有修禪定,禪定 06/01 14:53
cool810:不是佛法主要追求的目標(但不是說不需要修定),《菩提道 06/01 14:54
cool810:次第廣論》中一再申明這點,修習奢摩他讓心不散亂,以其為 06/01 14:56
cool810:助緣觀修毘婆舍那,有般若觀慧觀諸法實相才能解脫。 06/01 14:57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16 (06/01 15:03)
Lunakaoru:隨喜讚嘆 06/01 20:17
ackino:隨喜讚嘆 06/01 23:18
cool810:另補充一個,藕益大師於《唯識心要》中說:「若欲除疑,惟 06/02 13:40
cool810:有虛心博學,審問慎思,憑正教為指南,依師友為眼目,又須 06/02 13:40
cool810:如舜之好問好察,如孔之善惡皆師,方能永斷疑根,直至不疑 06/02 13:41
cool810:之地。」這是從相應於儒家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 06/02 13:43
cool810:行”,亦不離佛法所說之「聞、思、修」,板友亦可參考。 06/02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