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佛陀當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確實是如此,他的財物,所謂「滋生之具」;我們人身體生 活在世間,維持生存必需要的衣食不能夠缺少。印度那個地方是熱帶,所以衣服很少,三 衣一缽便足夠。缽是乞食的,「三衣」不單是遮體,晚上睡覺,大衣就當被子蓋的。這個 「具」,我們現在拜佛用來做拜墊,並不是本來的意思。「具」是什麼呢?是鋪在地上做 被單用的(衣是蓋在上面的),所以叫臥具。當時出家人的財物就三衣一缽,如果有多的 統統都布施了,決定不積蓄。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的氣候跟印度不一樣。我們中國 是在溫帶,四季分明,冬天三衣不能保暖,一定要棉衣,一定要很厚的被子。因此,佛法 到了中國,「三衣」就變成一個紀念的意義了。 像我們現在穿的這個衣服,全是中國的服裝,這個諸位要曉得。現在出家人穿的服裝,是 明朝一般老百姓穿的服裝;我們穿的海青,是漢朝時候的服裝。漢朝讀書人是不勞力的, 讀書人穿的禮服是海青大袖子的,短袖的是工作服,從事出力的工作,所以我們的服裝完 全是中國服裝。佛的服裝就是披衣,五衣、七衣、大衣,這是三衣,現在我們只有在誦經 ,或是舉行典禮的時候,披在身上作一個紀念,而且這個衣縮小了。諸位要曉得原來的衣 是很大的,現在泰國小乘佛教,他衣很大,差不多比我們的要大兩倍,他真是裹在身上。 我們現在中國是用個勾環披在身上,所以這個衣就縮小了。 日本佛教的衣就更小了,他們縮成那麼一小塊,平常不用的時候放在口袋裏。日本和尚穿 西裝,他的「衣」裝在口袋裏,作佛事的時候拿出來套在脖子上——兩塊袈裟小小的掛在 脖子上,也是作為紀念。那個實在縮得太小了!佛門這些沿革,這個制度上的變化,我們 都要懂得,它的精神是叫我們真正能夠放下。 其實如果我們今天托的飯菜很多,我這一餐吃不完,可不可以留到明天呢?不可以。佛的 制度:吃飽之後,多下來的要供養畜牲、鳥獸,不可以留到明天。這裏面有很多的道理。 古時候沒有現代的冰箱,怕你留的東西到明天會變質,吃了容易生病,因此為了衛生,佛 不許可。所以出家人,不吃隔夜的東西,這個是衛生。同時不許可你懶惰——我今天多托 一點,明天不要出去了。偷一天懶,這不可以;托缽是一堂功課,天天要去的。所以托缽 有許許多多的用意,這個制度非常之好。這個跟我們現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同了,現在我們 吃的東西,剩下來可以用冰箱來儲存,明天還可以用。但是諸位必須要記住,我們學佛的 人常講「惜福」,往往把「惜福」的意思錯會了——東西壞了、餿了還要吃;這種惜福, 福是惜了,再兩天生了一場大病,還要人家來侍候、照料你,你的福報馬上就享光了。所 以要記住:菜、飯味道只要一變立刻就捨掉;這是絕對正確的。 s按:但是如果煮很多買很多不懂得控制份量,以致於食物一直吃不完一直壞掉倒掉, 這就是浪費,不惜福。吃多少煮多少才是正確的。更好的,吃飯八分飽,煮八分 就好,兩分留著佈施助人。慈濟今年一直在推「吃飯八分飽,兩分助人好」, 節制「八分飽」能對治貪欲,「助人」是修行佈施,證嚴上人真的有大智慧啊! 用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和思維,教育眾生於無形之中!! 我看慈濟在印尼推行米竹筒,那些生活貧苦的人煮飯前都先從每天的量中抓出一把, 存入米竹筒中,收集一筒後也能行佈施。每天少吃一把米不會挨餓,卻能助人。 貧窮佈施難,貧窮就是上輩子少佈施,用這個方法,讓他們也能歡喜佈施、也能抓 緊今生機會修佈施,真的很令人讚嘆!非常讚嘆! 佛弟子懂得衛生,講求衛生,我們一生不生病,不需要麻煩別人照顧;一有病總得要麻煩 人,這個是真正、除非不得已。所以在飲食上要是得病,真的不可以原諒。因此,衣著、 飲食,要處處小心謹慎。敗壞的東西決定不能吃,這個不是惜福,不要把「惜福」這兩個 字解錯了。在家同修,飲食剩下來,有變了味道的,也不應該吃,一定要維護自己和一家 人的健康,這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佛絕對是給我們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法教 學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不是教我們離樂去吃苦,這種佛教沒有人要接受。因此,我們 要體會如來教導的真實義,這個很重要。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 這是恭敬。 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這是忍辱。有人打你、罵你,你要能夠忍耐,聽到耳裏就像人家稱讚一樣,絕對沒有一念 瞋恚之心。修行在這個地方看功夫,你的功夫得不得力,就在這些境界裏面觀察、考驗。 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佛在《本行經》裏跟我們說:釋迦牟尼佛過去世,在菩薩道修行的過程當中難捨能捨,頭 目腦髓都可以捐捨,何況身外之物呢?《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講布施將近一百種,也 有布施「內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血肉都可以布施。那是行菩薩道的大菩薩所為;我 們是凡夫沒有他的定力,沒有他的功夫。我們雖然做不到,但心嚮往之,我們也盡心向這 個方向去走。但是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能力,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的不必勉強。 我這一生做不到,來生證了菩薩果位,我也能像諸佛如來因地一樣可以做到;就是現在做 不到,將來可以做到,我們有這個心,一切都與眾生共,這個偷心真的就沒有了。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說經有了義,有不了義。不了義是佛的方便說,多半是接引初機的,他對於事理的真相 ,還沒有完全透徹;對於三界六道,還沒有真正出離的意願,佛跟他們講的這些經論,就 是不了義的。雖然是不了義教,目的是希望他在三界裏面減少痛苦,不墮三途,常在人天 。「了義教」是超越三界,證得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佛在這個地方教導阿難,實在講也 勸我們,不可以將如來不了義教來掩飾自己。「迴為己解」,就是掩飾自己騙眾生,你就 「誤了初學」。初學人發真實道心,我們要介紹他了義教;他不發真實道心,或者他的障 難很多,必須要從頭慢慢學起,那可以介紹他小法,慢慢誘導他契入大乘,按部就班的來 修學,這是一類小根器的人。如果遇到大根器的人,就不可以將不了義教教導他。「佛印 是人」,「印」是印證;釋迦牟尼佛印證這個人「得真三昧」。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說,比 起古來的祖師大德,我們的解、行都不夠,差得太遠太遠了,我們的罪障習氣,比古人來 得多。 如果我們遇到初學的人怎麼辦? 我們拿什麼佛法介紹給他,這才對得起佛呢? 我們沒介紹錯,對得起佛,對得起對方,沒有耽誤他,一般說那真是要大智慧、大神通, 才能夠做得恰到好處。我們今天沒有這個智慧、神通、能力,但是諸位如果真正覺悟了, 對於初學的人,我們就把《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介紹給他,那就屬於究竟了義。這有人 就問: 「《無量壽經》初學的人能學嗎?」 給諸位說:「能學。」 怎麼知道能學呢? 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裏面告訴我們「我與五十二同倫」,「五十二同倫」就是菩薩五十二 個階級位次,從初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五十二個階級,就是修一個法門——一句阿彌陀 佛念到底。 由此可知,一部經、一個法門,從初學一直到成無上道,不要改變都可以;如此,我們介 紹這個法門,哪裡會有錯誤呢?決定正確!開始他不懂;不懂,沒有關係。勸他念,能念 就好!要是不能念,裏面有很多字不認識,現在有錄音帶,送他一卷錄音帶,他可以跟著 錄音帶拿著經本來念,這個困難就解決啦!只要一遍一遍的念下去,不必求解。我們中國 古人說:「書讀千遍其意自見(現)。」念的遍數多了,他心就定了。讀誦修學的意義, 我過去在講席裏面講得很多。讀經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們打開《無量 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念兩個鐘頭,就是修兩個小時的戒、定、慧。「讀經」要專注 、專心,不專心就念錯,或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上幾千遍,心定了,就 開智慧,智慧一開,經裏面的意思就完全明白了,這個妙不可言!所以一定要有恒心、耐 心,一遍一遍的去念。人家念一千遍就開悟了,我們業障重一千遍還不開悟,我們下個決 心念一萬遍;一萬遍大概差不多會開悟了;一萬遍還不能開悟,再念十萬遍,準開悟。時 間越長,你的定功越深,心越清淨,性德自自然然就透出來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是教給我們辨別邪正。 再看後面這一段「斷妄」。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11.74.221.96 (08/03 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