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edeploy (一練七傷,七者皆傷)》之銘言: : 如題 : 悟道的機率能否量化???? : 比方 : 我積了多少善行 讀了很多經典 : 然後有一個對於 善根 的統計方法??? : 某天靜坐 突然得 欲界定 入於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直到滅盡定 : 現在年齡越來越大 : 卻完全沒有任何修為 : 整天只能用什麼平常心之類的方法生活 自我安慰 : 這樣下去 : 也不知哪天突然就死了 : 真的很擔心 : 唉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五 (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 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 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 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 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 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 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 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 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 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 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 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 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想要悟道,唯一的方法是修四念處。 不修四念處的人無法悟道,無法滅苦,無法證得涅槃。 修四念處的次第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以正念動中禪為例,修動中禪必須覺知肢體的動和停, 一開始會覺知到肢體動的感覺不斷變化,因此這個階段會體驗到諸行無常, 但在這個階段只能覺知動的感覺連續變化,還無法覺知感覺的剎那生滅。 接下來正念增強後會破除連續性的概念,覺知到動的感覺變化是不連續的, 一個動的感覺剎那生起又剎那滅去,之後下一個動的感覺又剎那生起剎那滅去。 所有的感覺變化都是不連續的,不斷在剎那生滅, 因此在這個階段會體驗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不斷覺知感覺的剎那生滅後,最後心不再覺知感覺的剎那生滅, 轉而覺知不生不滅的涅槃,體驗到涅槃的寂滅之樂, 因此在這個階段會體驗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按照南傳阿毗達摩的分類, 可將所有的一切分為剎那生滅的身心(五蘊),概念法, 不生不滅的涅槃三大類。 其中剎那生滅的身心和不生不滅的涅槃合稱為真實法, 因為無明所以一般人無法體驗到真正的真實法。 眾生想用理論解釋一切控制一切,不管是什麼理論這些理論統稱為概念法。 包含了所有的文字、語言、理論和沒被親身實證過的信仰, 又稱之為假名或世俗諦。 佛教的信指的是由自己的親身體驗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就算是相信佛說的話或相信佛經, 那仍然還是概念法而不是真實法。 識又稱為心就是一種認知所緣的過程, 心可以認知真實法也可以認知概念法, 不過當心在認知心的時候, 心認知的是當下前一剎那的心無法自己認知自己。 為什麼只有修四念處是唯一的滅苦之道? 因為眾生總是想用概念法解釋一切控制一切, 而不肯捨棄所有概念法如實覺知自己當下的五蘊。 雖然如實覺知自己當下的五蘊說起來非常理所當然, 但是眾生想用概念法解釋一切控制一切的習性根深蒂固, 所以居然得等到佛出世了才會有這種修行方法。 只要知道捨棄所有概念法如實覺知自己的五蘊是唯一的滅苦之道, 就可以知道為何眾多附佛外道抄了一大堆的佛教理論, 卻沒有任何斷除所有煩惱的機會, 因為那些附佛外道還是有自己信仰的概念法, 他們始終就是不肯捨棄所有概念法如實覺知自己的五蘊。 因此簡單的說,悟道就是打破所有概念法親身體驗真實法。 悟道有兩個階段,悟道的第一個階段是親身體驗所有感覺的剎那生滅。 不斷覺知所有感覺的剎那生滅後才能進入悟道的第二階段, 親身體驗不生不滅的涅槃。 沒有經過悟道的第一階段,就不可能體驗不生不滅的涅槃, 這就是外道沒辦法證得涅槃的原因。 至於滅盡定,那必須要是證三果的阿那含或阿羅漢且證得了四禪八定, 才有辦法入滅盡定。 如果不修四念處,就不可能證果,也不可能證得滅盡定。 佛教中除了打破所有概念法的修四念處之外, 也有各種利用正面概念法來增長善業的修法, 這兩者是沒有矛盾的因為兩者修法和目的不同不可同時進行。 例如:發願、佈施、三歸依、持戒、念佛、修四禪八定等人天善法 就是利用正面概念法來製造善業, 人天善法的目的是利用正面的概念法來讓自己在輪迴中得到更多善報, 不過光靠人天善法無法讓人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修四念處的目的是要如實覺知自己的五蘊打破所有概念法, 因為不明白真實法稱為無明, 如實覺知自己的五蘊就會消除無明, 消除無明後就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讓自己進入完全不造業的狀態。 概念法和造業有關,且眾生會得到和概念法相應的果報。 正面的概念法讓人造善業,負面的概念法則讓人造惡業。 若想要讓自己造的善業能幫助自己通往涅槃, 可以在造善業的前後發願, 例如發願願我早日斷除所有煩惱, 那麼這些善業就能幫助自己早日斷除所有煩惱。 -- (一八一)中阿含心品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 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欲得無上正盡覺者, 終無是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0.14.44
Bonaqua:末學有一比喻,願大德分析。 02/25 08:39
Bonaqua:悟道 = 健康,四念處 = 運動。 02/25 08:40
Bonaqua:發願、佈施、三歸依、持戒、念佛、修四禪八定 = 運動種類 02/25 08:40
Bonaqua:若末學認為,佛說任何一法門皆圓滿含攝四念處,合理嗎 ? 02/25 08:42
TopoT:不合理 你想 一個人籃球打到出神入化 足球也就練好了嗎 02/25 10:20
TopoT:每一種法門雖然有其共通和相似之處 但是不宜說其圓滿含攝 02/25 10:22
Bonaqua:T大也許沒看懂末學意思。^ ^" 02/25 10:23
Bonaqua:籃球 足球 = 種類 ,二者皆是運動。 02/25 10:24
Bonaqua:而二者均透過運動最終達到健康的目的。 02/25 10:25
TopoT:不好意思 劣者只是把焦點放在這個譬喻的缺點上 02/25 10:33
TopoT:也不是說這樣的譬喻一定就不行 只是有瑕疵 02/25 10:34
TopoT:而且把運動跟健康連結起來 和把任一法門跟悟道連結起來 02/25 10:36
TopoT:都是有缺失的 提供一點看法 祝安 02/25 10:36
Bonaqua:其實末學並沒說法們彼此含攝,而是說各法門均含攝四念處。 02/25 10:39
Bonaqua:^ ^" 02/25 10:40
Bonaqua:不過可以請T大指出連結上的缺失嗎 ? 02/25 10:43
Bonaqua:突然有這個連結的想法,想說也了解看看問題出在哪 ? 02/25 10:44
TopoT:劣者的意思就是 並不是每個法門都含攝四念處 02/25 10:46
TopoT:依您的譬喻 四念處本身應該就是一種運動種類了 02/25 10:47
Bonaqua:因為末學本以為各法門都不離 "身受心法",所以有這想法。 02/25 10:48
TopoT:可是就算不學佛的人也離不開"身受心法"阿 02/25 10:50
TopoT:可是我們不能說每個人其實都有修四念處對吧 02/25 10:50
Bonaqua:世間也不離佛法,但不是每個人都學佛。^ ^" 02/25 10:52
Bonaqua:所以前面提到"法門",基本上都是以 "修" 為基礎而討論。 02/25 10:53
Bonaqua:若如您說四念處本身已經是一種法門,那我就可以理解了。 02/25 10:54
Bonaqua:因為本文大德把 "唯有一道" 特別用黃字凸顯。 02/25 10:56
Bonaqua:所以末學也才在思考,"一道" 是指唯一法門還是指各法門之 02/25 10:57
horse1200:就hvar大大所分享內容: 滅盡定,那必須要是證三果以上 02/25 10:57
Bonaqua:總綱領,才又提出前面的比喻來尋求解答。^ ^ 02/25 10:58
horse1200:因此相當不容易 證悟者已能生部份五通 邪淫永斷 02/25 10:59
horse1200:很多學禪者常常誤會而造口業 這點真的要留意 02/25 10:59
horse1200:近代也有不少高僧證悟的 但他們絕對不會說自己開悟了 02/25 11:00
horse1200:會不斷暗示自己境界的 常常是貪圖讚嘆或貪供養 02/25 11:01
TopoT:其實佛法跟其他宗教派別也有共法和不共法 四念處即是不共法 02/25 11:05
horse1200:另外禪定成就者必定聖戒成就(阿含經所提的四不壞信之一) 02/25 11:06
Bonaqua:老實說,我是一個修念佛的,所以在實修過程常常有與四念處 02/25 11:07
Bonaqua:相應的感觸,所以才會提出這些問題。 02/25 11:08
TopoT:佛教宗派法門並不是由佛陀創立的 佛陀在世時並無宗派問題 02/25 11:08
horse1200:沒有持戒而入定 則為邪定 (釋禪波蘿蜜有云) 02/25 11:08
TopoT:所以佛陀說唯有一道 這個意思本身是很單純的 02/25 11:09
Bonaqua:正因為T大所說如此,所以佛陀介紹的法門更應不回離開核心 02/25 11:11
Bonaqua:所以我才更有這些感觸。 ^ ^" 02/25 11:11
TopoT:其實一些西方國家因為沒有傳統中國佛教的束縛 02/25 11:13
TopoT:他們反而能更簡單的了解佛法的核心 並且去發揚他 02/25 11:14
Bonaqua:末學是認為能接觸認識傳統中國佛教祖師大德智慧是很幸運 02/25 11:16
Bonaqua:這些在看一些古德註述常有這類感觸。 02/25 11:17
poohkoala:我要推一下樓上B網友~以前曾經寫過幾封信來詢問自己的經 02/25 11:18
odbc: 「讚」 02/25 11:18
poohkoala:驗,但是信件往返後他很快就放下,並且開始努力學習,讓我 02/25 11:19
TopoT:以劣者的經驗給您一個小建議 切不要因為感動而相信而學佛!! 02/25 11:19
poohkoala:覺得很敬佩,能放下/捨才是功夫~難得,努力,謙卑,印象深刻 02/25 11:21
Bonaqua:版上很多位大德都是明鏡,照出我的缺失,末學慚愧感恩。 02/25 11:21
odbc:依經典來說四念處涵蓋的範圍很廣, 我認為本質上來說 02/25 11:23
odbc: 四念處應該是共法吧.... 02/25 11:24
TopoT:那可能要請教大德了 請問哪些宗教派別也修四念處呢 02/25 11:52
poohkoala:修不修我不知道~但至少法師講經有講的有[慈濟 證嚴法師] 02/25 11:53
poohkoala:實際上[做就對了]這種要體驗的應該是有修了 02/25 11:54
poohkoala:法鼓山聖嚴法師有,默照禪的基礎就是五停心四念處 02/25 11:54
poohkoala:禪宗是有修四念處的..畢竟挑柴擔水行住作臥無一不是修行 02/25 11:56
Katarn:不是有禪宗的法師說過他連四念處都沒修了 ﹨(╯▽╰)∕ 02/25 11:58
Katarn:還是說那是特別用意的講法 XD 02/25 11:59
Katarn:我是覺得中國古代一些文字還有和道家思想 文學玄學結合後 02/25 11:59
poohkoala:樓上..那是他個人吧~或許他不知道四念處這個名詞~但實作 02/25 11:59
poohkoala:觀身受心法怎麼會觀不到呢? 02/25 12:00
Katarn:真的是只對特定人有好處,讓一些文人自命清高或附庸風雅 02/25 12:00
Katarn:或是推崇惠能卻貶抑神秀,殊不知後者的修行法才是適合普羅 02/25 12:01
Katarn:大眾。 02/25 12:02
poohkoala:其實漢傳歷來讀書人除了儒家思想文化上都有接觸佛道 02/25 12:02
poohkoala:但是在宋代被某人(我一直忘記是誰)用政令把宗教與文化 02/25 12:03
poohkoala:強制區隔開後,近佛者就變成附庸風雅了~到底是誰我忘了 02/25 12:04
poohkoala:誰可以再告訴我一次,歐陽修?范仲淹??如果看過[佛寺志] 02/25 12:05
poohkoala:會發現文人蘇軾有大名聲,但是他弟弟蘇轍,是[分燈居士] 02/25 12:06
poohkoala:也就是說蘇轍是有開悟體驗的..至於哪本佛寺志..sorry 02/25 12:07
poohkoala:一百多本當時經手的那本我也忘了..整套要找..大工程 02/25 12:07
poohkoala:不過很快佛寺志數位化專案(掃成圖檔線上觀看,非文字版 02/25 12:10
poohkoala:將完成結案)應該是今年 02/25 12:10
godmanhand:我以為佛陀有教訓過法無法高下@@...怎麼又有唯一解? 02/26 10:40
godmanhand:抱歉,無有高下 02/26 10:41
sneak: 法鼓山聖嚴法師有,默照 https://muxiv.com 08/13 11:54
sneak: 這些在看一些古德註述常 https://daxiv.com 09/17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