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只不過我看完這篇報導後有個感覺 : 至少以我皈依地方給我的認知觀念是 : 就算是成年人, : 出家也是要家長同意的, : 所以我對於不讓家人知道去出家的行為, : 覺得不是很能理解 補一篇相關戒律,節錄自聖嚴法師〈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LunCong/099/p25-58.htm 四、戒律順從人情與國法   尊重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順從當時當地的國家法令,是能使得佛法廣被人間的必備 條件,這正所謂「入鄉問俗,入國問禁」的做人原則。佛教的戒律,當然也富有這樣的性 格,例如《五分律》載有一位迦蘭陀長者的兒子須提那,發心求佛剃度出家,佛陀給他問 的第一句話,便是:「已得父母同意否﹖」答言:「未聽。」佛言:「一切佛法,父母不 聽,不得為道。」[29]   另有一例,亦出於《五分律》,說有許多比丘度沙彌出家,未獲他們父母的同意,淨 飯王即向佛陀建議:「子孫之愛,徹過骨髓,如何諸比丘,誘竊人子而度為道﹖」佛陀便 集合比丘大眾,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從今父母不聽不得度。」[30]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明白,佛陀時代的印度,不論成年或未成年者,凡欲發心出家為 道,必須取得父母的同意,如果寺院貿然接受未獲父母同意者出家,整個佛教的僧團都會 遭受指責。雖然釋迦太子喬達摩踰城出家時,也未取得其父母的同意,但在佛陀成道之後 ,接受弟子出家時,必須取得其父母的同意。若其父母不允,即以三種方式來處理:   (一)例如耶舍欲出家,佛知其父不許,故以佛法感化,使得其父,見法得果,受了三 皈五戒,認同出家的利益,便歡喜地接受了耶舍出家的事實[31] 。   (二)例如須提那發心出家時,雖經三請,父母猶不聽,須提那便以斷食至第六天,父 母不忍其子餓死,便噙淚答允:「聽子出家,修於梵行。」[32]   (三)如天與長者之女,法與童女的出家因緣那樣,其父自始至終都要逼她嫁人,佛陀 知道她於不久即將證得三果不還及四果阿羅漢,故派尼眾之中神通第一的蓮華色阿羅漢, 代表前去為她受戒。後在大婚之日,供佛齋僧之際,聞佛說法之後,迎娶之間,法與童女 即現神通,變化殊勝,現出家相。[33]   在此三種方式之外,如果真心要出家,假以時日,先度父母歸敬三寶,也能如願;如 果出家意願並不如何堅固,那就不用出家了。   沙彌求度出家,除了父母不聽不得度之外,尚有為了保持僧團的平靜清淨,為了順應 世間常情常理及國家法令,故有「遮難」的限制,凡是太老(過八十、九十歲)、太小( 七歲以下),生理不正常,心念不正常,負債,奴僕未獲自由者,王法不許者,均不應度 [34] 。因為佛教的責任在於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也要關心政治法令,但不介入政治法令 的革命運動。所以佛教傳到任何一個國家地域,便遵守其制度,順應其文化,然後於潛移 默化中,改變其陋習及惡法,導正其方向的偏差。 ────────── 29. 《五分律》卷 1 ,《大正藏》冊 22,頁2中。 30. 《五分律》卷 17,《大正藏》冊 22, 頁 117 上。 31. 《五分律》卷 15, 《大正藏》冊 22,頁 105 中~下。 32. 《五分律》卷 1,《大正藏》冊 22,頁 2 下。 3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32,《大正藏》冊 24, 頁366 中~頁369 上。我也曾根據此一資料, 編寫了一篇故事小說 《法與姑娘》,收集在拙著《聖者的故事》第十二篇。 ─────────────────────────────────────── 關於五分律的典故,雖然父母對子女是世間情執,但從故事中也可見到世間父母對 子女感情不捨之深。雖然我們尚未出家,從中也可啟發如果我們在家應對父母善盡孝道, 至少應懺悔慚愧曾經有過對父母的忤逆,至於情執方面就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慢慢化導。 ------------------------------------------------------------------------------ 底下兩則典故: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更為說法示教利喜,從坐而起向僧伽尸國,展轉遊歷。後之毘舍 離,住獼猴河邊重閣講堂,為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沙 門、婆羅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迦蘭陀邑諸長者事緣入城,聞佛世尊在重閣講堂皆詣佛所,見佛世尊與無量眾圍 遶說法。時彼眾中,有長者迦蘭陀子,名須提那,聞法歡喜即作是念,如我解佛所說,夫 在家者恩愛所縛,不得盡壽廣修梵行,出家無著譬如虛空,我今寧可以家之信出家修道。 眾會各歸,前至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向聞佛說法,作如是念,如我解 佛所說,夫在家者恩愛所縛,不得盡壽廣修梵行,出家無著譬如虛空,我今寧可以家之信 出家修道。世尊!我有是念,今欲出家,唯願與我出家受戒。」 佛言:「甚善!汝父母聽未?」 答言:「未聽。」 佛言:「一切佛法,父母不聽,不得為道。」 即白佛言:「我今當還,啟白父母。」 佛言:「今正是時。」 於是須提那,便從坐起右繞三匝還家。白父母言:「我聞佛法,在家縛著,今欲出家 廣修梵行。」 父母答言:「止!須提那,莫作是語。吾先無子,禱祠神祇僅而有汝,一子之愛情念 實重,死不相遠,如何生離。汝家饒富,金銀寶物恣汝修德,現世受樂,何用出家奪吾情 志。」 苦請至三父母不許,便從坐起,住於別處作是誓言:「若不得出家,終不復食,於此 而死,何用徒生。」即便不食至于六日。 親戚聞之咸來慰喻言:「汝父母唯汝一子,愛念情重,死尚不遠,況聞生離,汝家大 富可以樹德。道由於心不在形服,何必傷生苦違父母。」如是至三,默然不受。 又諸時友亦來諫之苦言如上,亦復如是,各捨之去。 至父母所,咸作是言:「如我所見不可復轉,若聽出家猶可時見,不樂道者歸來有期 ,絕飡六日餘命漏剋,數日之間當棄中野,鵄烏吞啄虎狼競食,人父人母胡寧忍此。」 父母聞已銜淚答言:「聽子出家修於梵行,但為我共要時還相見。」 親友聞已皆大歡喜,復至其所語言:「汝父母已許汝出家,不忘時歸便得去矣。」 須提那即大歡喜,至父母所白言:「我今詣佛出家修道。」 父母悲泣答言:「聽汝出家廣修梵行,但勿忘要時還見我。」 於是須提那,拜辭父母繞三匝而去。 還至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父母已聽,唯願與我出家受戒。」 佛言:「善來比丘!修諸梵行,我善說法斷一切苦。」 佛說是已,須提那鬚髮自落,袈裟著身鉢盂在手,即成沙門得具足戒。 ─────────────────────────────────────── 五分律卷第十七(彌沙塞) 時淨飯王,聞佛已度羅睺羅,便大懊惱,出詣佛所,白佛言: 「佛昔出家尚有難陀,不能令我如今懊惱,難陀已復出家,餘情所寄唯在此子。今復 出家,家國大計永為斷絕,未能忘情何能自忍。」 王又推己而白佛言: 「子孫之愛,徹過骨髓,如何諸比丘,誘竊人子而度為道?願佛從今勅諸比丘:『父 母不聽,不得為道。』」佛為王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辭退還宮。 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 「父母不聽,汝等實度與受具足戒不?」 答言:「實爾,世尊。」 佛種種訶責已,告諸比丘: 「從今父母不聽,不得度。」亦如上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150 (05/07 00:10)
a1014a:隨喜 05/07 05:51
hebebear:感恩分享:) 05/07 08:05
poohkoala:補充一下,經典裡都記載佛陀是自己出家沒告知父母,但是 05/07 14:47
poohkoala:也有學術研究指出,佛陀是父母親族歡送出家的..去年有看 05/07 14:47
poohkoala:相關文字,但是目前找不到..只憑著很粗淺的印象在此留言 05/07 14:48
poohkoala:有興趣者可以幫忙找找~3Q~ 05/07 14:48
cool810:如果依北傳佛教--漢傳(八相成道)、藏傳(十二相成道)-- 05/07 17:29
cool810:其中的“出家”都是說妻兒熟睡中夜別妻兒、獨自出宮。 05/07 17:32
cool810:親族歡送的話是否有一個特定要送去的道場?或者只是送行? 05/07 17:33
(漢傳)八相成道 :一、從兜率天下,二、託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 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藏傳)十二相成道:一、兜率說法,二、乘象入胎,三、樹下降生,四、太子習藝, 五、宮中娛樂,六、遊觀四門,七、削髮出家,八、山中苦行, 九、降服諸魔,十、証菩提覺,十一、廣轉法輪,十二、雙林入滅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150 (05/07 17:41)
wendycandy:隨喜讚嘆 05/09 23:46
sneak: 補充一下,經典裡都記載 https://muxiv.com 08/13 12:14
sneak: 隨喜讚嘆 https://daxiv.com 09/17 06:44
sneak: //daxiv.com https://muxiv.com 11/09 03:24
sneak: //muxiv.com https://daxiv.com 01/02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