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oolontea (極樂娃娃)》之銘言: : 佛陀已在總總經典裡對真如佛性有了很多說明 : 礙於當時的環境現況,到是沒有類似的東西可以做譬喻 : 現在科技較當時為進步 (科技的進步與否和人的能力層次到沒有多大相關) : 我個人試用量子力學的觀念來譬喻心性 : 一方面驗證自己是否對心性有正確的了解 : 一方面也幫助他人對於"心性"這個抽象有更具體的概念 : 請板友不吝指教 : 在量子力學中 一個物體沒有特定型態 : 以電子為例 在沒有任何電磁場的環境中 電子最終會散布於整個空間 : 如果有外來的電磁場 這個電子除了有自己的電磁場外也會與外來的場交互作用 : 使的這個電子本身在空間中有不同的分佈 : 這個電子本身 可以譬喻成我們的現在的見聞嗅常覺知+總總的器識間,或就說我們的"心" : 這個電子"能變化"的特性,就是我們的心性 : 你不能說電子"原本"是甚麼 因為不同的外在條件會造就不同的電子型態 : "原本" 並不代表 "甚麼都沒有"。如果根本甚麼都沒有 為甚麼後來又有了? : 所以根本沒有 "甚麼都沒有" 這種狀態 : 你也可以說 這種類似 "甚麼都沒有" 的狀態 只是諸多狀態中的一種特例 : 我們只能說電子擁有無限的變化可能,但這個變化要遵循某個規則 : 好比我們的心,俱足十法界的可能,但怎麼個變化 自然有個準則 : 這樣說起來 "心性" 是一個概念 但"心"是一個確實存在的東西 : 心性的規則是不變的 而心本身是沒有一定的形象 我覺得是這樣子 淨空法師說過,你所說的這些東西都是妄心來的,甚麼分子 原子 中子 原子核 夸克 微中子,都是打妄心來的,物質的不同也是妄心來,很複雜,磁場就是氣氛,感覺上的 差別,真心是不會有這些東西的,妄心是從念力來的,為何有這一個動念,佛菩薩說沒有 原因,你如果對這些境都不執著就成為阿羅漢,不分別就是菩薩,連動這個念頭都沒有就 成佛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2.104.166.139
bobju:...似乎不解釋更好些 07/21 10:08
noonee:直接說這些東西都是妄心 也算一種邊(斷)見吧 07/21 17:10
noonee:不要妄想他是什麼模樣 讓他回歸到他本來的面目就好了 07/21 17:10
noonee:否則 如果基本例子都是妄心 那你我的存在也是妄心 07/21 17:11
noonee:也就不用談什麼 生老病死 或是 緣起因果了 因為一切皆妄心 07/21 17:12
noonee: 基本粒子 07/21 17:13
feelthat:連動這個念頭都沒有就成佛... 修正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07/21 18:56
feelthat:念念起 念念平等無住 即心即境 即是成佛 07/21 18:57
caselook:量子物理,講的是[物]的理,不是[心]的理.心物一元是儒家的 07/21 22:51
caselook:觀念,佛法講的是[唯心],但不是否定[物]之理.心與物皆各有 07/21 22:53
caselook:其法則,兩者會交互作用,但卻可以各自獨立.別以為物是心創 07/21 22:54
caselook:造的,不是如此.只是不同的心,所認知的物相不同罷了. 07/21 22:54
cool810:佛教中有色法與心法的區分。另外一提,心物一元的觀念在儒 07/21 22:56
cool810:家中於宋明理學得到比較完整的發展,由於太極圖說為了會通 07/21 22:57
cool810:,儒家的分流在理、氣的詮釋上,有理氣二分說與理氣一元說 07/21 22:59
cool810:,例如二程子程明道與程伊川其思想進路是有差異的,而朱熹 07/21 23:00
cool810:則採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理氣二分,這也影響到其格一分人欲、 07/21 23:01
cool810:盡一分天理的思想進路(當然「格物致知」上尚有不少異說, 07/21 23:02
cool810:此處先略過);而理氣觀念上的分歧,亦表現在例如易經所載 07/21 23:03
cool810:「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認知詮釋,明朝時王陽明大抵繼承了陸 07/21 23:05
cool810:九淵內涵而形成後世所謂的陸王學派,但官方上以朱熹為主流 07/21 23:06
cool810:以上只是見推文隨意一聊,個人意見要入佛門這些是要丟掉的 07/21 23:16
cool810:,否則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再學習佛法而附會於上,很難建立 07/21 23:16
cool810:佛法的正知見,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正見為導。 07/21 23:17
cool810:學習的主副、本末上,對於佛弟子而言先確立佛法的正知見最 07/21 23:18
cool810:重要,能夠把握上佛法的核心了,行有餘力再去其他觸類旁通 07/21 23:19
cool810:,不過要很小心謹慎不能過頭;說實在佛法三藏也無餘時間了 07/21 23:20
cool810:補充說明:上面說的丟掉並不是否定的意思,比如師長在教授 07/23 10:05
cool810:唯識宗義時,會說先把中觀的見解丟掉,學習哪一門就要照著 07/23 10:06
cool810:其中的理路,否則學不進去,這當然不是說否定中觀的意思, 07/23 10:06
cool810:下部宗學好後對於上部宗也才能有更深刻正確的認識。 07/23 10:07
cool810:而在學習佛法時,對於其他我們由於文化背景的知見等也要先 07/23 10:08
cool810:丟掉,才能真正的進入佛法,否則無法破除遍計我執(見煩惱) 07/23 10:09
caselook:緣起中觀,性空唯名是契入佛法中道實相的不二法門.虛妄唯 07/23 10:57
caselook:識與真常唯心也只是治絲亦紛而已.唐朝禪宗大行於天下,羅 07/23 10:57
caselook:什譯的金剛經係緣起中觀法門,般若空性,允為正說.玄奘譯本 07/23 10:59
caselook:金剛能斷,乃虛妄唯識系,後出並未轉精,未能普世.此是何故? 07/23 11:01
caselook:乃漢地之人,根性近於緣起性空.大乘中後期之虛妄唯識,實乃 07/23 11:02
caselook:早期舍利弗阿毘曇之異說,不若南傳阿毘達摩之精要.此大多 07/23 11:04
caselook:為中後期大乘學說之流弊,皓首窮經,未必能獲實益.印順導師 07/23 11:05
caselook:倡言,以阿含為根本,性空唯名闡明真諦,允為解脫不二之法. 07/23 11:08
cool810:在印度佛教歷史的發展,漢譯只傳到大乘中觀→唯識的歷程, 07/23 13:13
cool810:故多以唯識為終,但印度佛教大乘中完整發展為中觀→唯識→ 07/23 13:14
cool810:中觀,這部分那爛陀完成的傳承有傳到藏地圖博,小乘部派更 07/23 13:15
cool810:不必說,例如入藏的阿底峽尊者亦精通《大毗婆娑論》,完整 07/23 13:17
cool810:的佛教修學於圖博藏地有保留下來。 07/23 13:17
cool810:其他如四部宗義裡唯識宗分為三派,漢傳講唯識的其主流亦只 07/23 13:20
cool810:是其中之一。 07/23 13:20
cool810:《大毗婆娑論》,今天hallcom分享的作《大毘婆沙論》,same 07/23 13:23
sneak: ,否則帶有先入為主的觀 https://daxiv.com 11/09 04:09
sneak: 直接說這些東西都是妄心 https://daxiv.com 01/02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