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相應部22相應104經/苦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苦、苦集、苦滅、導向苦滅道跡,你們要聽! :   而,比丘們!什麼是苦?應該回答:『五取蘊。』哪五個呢?即:色取蘊、受取蘊、 : 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比丘們!這被稱為苦。 ------------------------------------------------------------------------------ 補充:由有漏業與煩惱引生有漏取蘊的苦,稱為「行苦」,即四法印當中的「有漏皆苦」 《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思惟苦諦〉 第八,分二:廣說;教誡珍愛修心要法。 今初(廣說):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 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 其中五之初者(當成眾苦之器),謂依受此取蘊,生煩惱而積集業已,能引來生以後 眾苦。 第二(依已成眾苦之器),謂依此如是已成之蘊,為老病等苦之所依止,若非有此蘊 ,則無出生彼等苦之所依。 第三(苦苦器)、第四(壞苦器),謂彼苦苦、壞苦二苦,粗重或種子(煩惱)隨逐, 能生彼二。此者,雖暫時有樂,然因有彼二種子(煩惱),若與緣會便生,終未解脫彼二。 第五(行苦器),謂為業煩惱他自在而轉(行苦是由有漏業與煩惱不由自主結生相續 的苦,有漏業與煩惱二者當中,有漏業來自煩惱,追溯煩惱的根源是無明我執),且由彼 所生之取蘊初成,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能引業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 (苦苦、壞苦、行苦,三者當中,行苦是苦苦與壞苦二者的根本,五取蘊本身即是具 有行苦的自性。) 取蘊者,欲、貪(貪愛)依次緣未來之身而欲得、緣現在之身而貪著,彼二(欲、貪 )乃成蘊之因,由彼二(欲、貪)所生之蘊名取蘊,譬如草、木所生之火,名草火、木火 ,此從自因釋名。又,有漏五蘊生取蘊之因,故彼蘊名取蘊,是取欲、貪所生之蘊故,譬 如生花之樹、生果之樹,名花樹、果樹,此從果釋名(因為欲、貪而取得的蘊,名取蘊) 。此是佛子貝協年所著《俱舍釋》中所說。本派諸先師如是說。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第二,教誡珍愛修心要法: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厭離取蘊的行苦),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 生處。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厭離行苦緣自為出離心,厭離行苦緣他為大悲心,先有緣自之出離心才有緣他之大悲心) ------------------------------------------------------------------------------ [1] <攝類>:「五蘊」與「五取蘊」二者,有三句差別:六道眾生的五蘊,是五蘊也是五 取蘊;佛的五蘊(佛的無漏五蘊,事例如:佛的圓滿報身),是五蘊但不是五取蘊。 [2] <心類>:十二緣起支初支無明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煩惱心所的顛倒見。十二緣起 支「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為動機造作能引業行,產生的苦稱為行苦。 《雜阿含334經》 :「世尊告諸比丘:業(有漏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 、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有漏業的因、緣、縛是貪愛)。愛(貪愛)有 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產生貪愛 的因、緣、縛是無明)。無明(薩迦耶見的我執顛倒見)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 、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無明我執薩迦耶見 的因、緣、縛是不正思惟)。」(此中次第:不正思惟→無明(薩迦耶見)→貪愛(煩惱)→ 有漏業(能引業行)→五取蘊苦(行苦)。有漏業與煩惱屬於集諦,產生的五取蘊是苦諦。)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9565584.A.3F9.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1/21/2020 18: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