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八章 中觀宗 第二節 中觀應成派 (....接續 #1UVB1FD- (Buddhism)) 三、主張 (一)根的主張 (基的主張) 2.二諦 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而且了解名言的智慧就是因為了解它而成為了解名言 的智慧,這就是世俗諦的定義。例如:瓶。 此派不把世俗諦分作正世俗和倒世俗二類,因為正世俗不存在。因為凡是世俗皆非正 ;因為凡是世俗皆是倒。儘管如此,但就一般世間的認知而言,世俗可分正倒二類,因為 就世間的認知而言(觀待世間名言量而言),色法是正(正世俗),鏡中容貌之影像是倒 (倒世俗)。然而世間認知認為是正的事物,卻並不一定存在,因為實有的色是正。 了解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而且了解究竟的智慧就是因為了解它而成為了解究竟 的智慧,這就是勝義諦的定義。例如瓶無自體。勝義諦的分類,同前。 「了解究竟(勝義)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了解名言(世俗)的智慧所獲得的內 容」,這牽涉到觀察勝義的量與觀察世俗的量。 什麼叫觀察勝義的量?就是觀察空性。觀察世俗諦的,就叫做觀察世俗的量。 整體上是如此,然而仔細區分的話,應成派與自續派等所講的觀察勝義的量、觀察世 俗的量並不相同。 在應成派來說,觀察有沒有自相有、自性有、自方有,就叫做觀察勝義的量。它一直 觀察有沒有自相有,最後得到沒有自相有,這就是獲得了勝義諦。除此之外,像了解瓶子 、了解桌子、了解你我他等的量,全部都是觀察世俗的量。 自續派就不是如此,在自續派來說,自性有、自相有都是有的,但是這些都是名言安 立的自性、自相,如果有一個非名言安立的自性、自相的話,那才是勝義有。因此,自續 派所謂觀察勝義的量,就是去觀察是否有非名言安立而自己本身就有,如果有一個非名言 安立而有的自性有,那就是諦實有。 而在唯識宗來說,觀察有沒有外境這方面是觀察勝義的量。 總之,各宗都使用「空性」一詞,可是所講的內容都不一樣;同樣地,都說「觀察勝 義的量」,但是什麼是觀察勝義的量也是不一樣。 (...待續...) ------------------------------------------------------------------------------ [1] 心(心識或稱覺知、有境、具境)認識的對象稱為境,境與所知、所量、成事等同義 <攝類>:境(所知)的分類有:1.常法與無常法、2.一與異、3.世俗諦與勝義諦、4. 自相與共相、5.遮遣法與成立法、6.現前法與隱蔽法、7.過未現三時。 [2] 世俗諦定義是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境,勝義諦定義是了解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境 [3] 佛教內道一切大小乘宗義總攝於四部宗:有部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 有部、經部屬於小乘宗義,唯識、中觀屬於大乘宗義。大、小乘宗義主要差別在於: 小乘宗義只承許補特伽羅無我;大乘宗義不僅承許補特伽羅無我,更進一步承許法無我。 佛教內道一切大小乘宗義都承許補特伽羅無我,包括「補特伽羅常一自主之我空」的 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以及「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之我空」的細品補特伽羅無我。 大乘宗義進一步承許法無我(空性),法無我(空性)是勝義諦,勝義是究竟的意思 ,勝義諦即觀察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境。大乘三宗:唯識、自續、應成,承許的法無我不 一樣,唯識宗的法無我是外境空,自續派的法無我是實有空,應成派的法無我是自性空。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5900087.A.C26.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4/03/2020 16:09:54
ykkdc: 隨喜 04/04 05:58